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LEEP术联合干扰栓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月经干净后7天行LEEP手术,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前术后加用干扰栓抗病毒治疗,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应用干扰栓抗病毒治疗后,可以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p〈0.001)、阴道流液持续时间(p〈0.001)、术处结痂脱落时间(p〈0.02);增加第12周创面治愈率(p〈0.05),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p〈0.05)。结论LEEP术联用干扰栓可以显著减少患者术后痊愈时间,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高频电刀行宫颈环行电切术 宫颈糜烂 干扰素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应用长效干扰联合利巴韦林、短效干扰联合利巴韦林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短效干扰联合利巴韦林)和观察组(长效干扰联合利巴韦林);分别治疗后观察两组效果并实施组间对比。结果观察组远期疗效好于对照组,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0.00%,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效干扰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干扰素 利巴韦林 远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干扰治疗慢性乙肝实现血清HBsAg消失后免疫控制的稳定性。方法30例经干扰治疗并出现血清HBsAg消失(或转换)的慢性乙肝中度患者,随访3年以上,观察血清HBsAg、HBVDNA及肝功稳定情况。结果有5例出现HBsAg反跳,其中3例伴HBVDNA及ALT反弹,重复干扰治疗1年实现HBsAg、HBeAg血清转换,其中1例停用干扰不久出现抗核抗体及血清补体下降,蛋白尿,确诊为狼疮后激素治疗3月即呈现为HBsA、HBeAg、HBVDNA及ALT均上升,选择恩替卡韦维持治疗实现完全应答;2例未出现HBVDNA及ALT反跳的患者,在之前的干扰治疗中未实现HBeAg消失但伴补体下降,选择替比夫定维持治疗,其中1例维持HBsAg阴性而HBeAg阳性,另1例则为HBsAg阳性、HBeAg阴性。结论干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实现血清HBsAg消失或转换后部分患者于1年内可能出现乙肝复发,需要继续加以管理。

  • 标签: 病毒性肝炎,乙型 干扰素,乙肝表面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干扰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2015年4月17日至2017年4月20日我院10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100例患儿分为联合组(50例,应用干扰联合炎琥宁治疗)、单纯组(50例,应用干扰治疗)。研究对比联合组和单纯组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患儿总有效率(96.00%)相比单纯组(80.00%)明显更高,P<0.05;联合组患儿疱疹消失时间(2.04±0.13)d、退热时间(2.19±0.20)d、口腔溃疡愈合时间(2.09±0.15)d相比单纯组明显更短,P<0.05。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采取干扰联合炎琥宁的疗效更佳。

  • 标签: 干扰素 炎琥宁 小儿手足口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组人干扰a2b治疗宫颈HPV感染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是就诊于我院的宫颈HPV感染128例患者,采用患者自愿选择方法完成所有患者的分组,治疗组和对比组,对比组应用复方甲硝唑栓,治疗组应用重组人干扰a2b栓,对比两组疗效和HPV转阴率。结果:和对比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HPV转阴率更高;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HPV感染应用重组人干扰α2b治疗可提高HPV转阴率,有效改善宫颈病变。

  • 标签: 宫颈HPV感染 重组人干扰素a2b HPV转阴率 总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炎琥宁联合干扰泵吸治疗儿童手足口病临床效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100例医院收治儿童手足口病患儿,根据用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取炎琥宁联合干扰泵吸治疗,共计50例)和对照组(采取炎琥宁单药治疗,共计50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炎琥宁联合干扰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能够快速缓解患儿的发热、皮疹、口腔溃疡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炎琥宁 干扰素 手足口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干扰和利巴韦林相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在一段时间之内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手足口患儿1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78例。所有患儿均给予适当的处理并隔离,对照组单独静注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静注利巴韦林的同时增加干扰的使用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临床症状变化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考察。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观察组退烧时间短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对照组长于观察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口腔溃疡消退视角对照组长于观察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愈患儿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效患儿和有效患儿人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效患儿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干扰和利巴韦林联合应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干扰素 利巴韦林 小儿手足口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治疗中干扰的有效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于该院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的病患12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均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对照组使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使用干扰β进行治疗。对两组病患治疗前、治疗3个月之后、治疗6个月之后的ADL(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及ND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并比对。结果经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ADL评分(60.52±10.4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1.64±10.71)分,NDS评分(12.29±2.4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5.31±3.98)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复发型多发性硬化病患使用β干扰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病患的神经功能,使病患的复发概率显著下降。

  • 标签: 干扰素 复发缓解型 多发性硬化
  • 简介:【摘要】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由PM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它是一种温度依赖性的双相真菌,广泛流行于东南亚地区,TSM通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约90%的患者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亦见于因恶性肿瘤、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器官抑制或结缔组织病所导致的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

  • 标签: 马尔尼菲篮状菌 SWEET综合征 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2b聚乙二醇干扰注射液联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到2020年11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6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予以a-2b聚乙二醇干扰注射液;观察组60例,加用小柴胡汤加减方,比较两组治疗对患者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6.67%,远超对照组,且观察组的ALT、TBIL、GLB低于对照组,ALB、PTA更高,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小柴胡汤加减 a-2b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 慢性乙型肝炎 药物疗法,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慢性乙肝采用重组人干扰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效果。方法纳入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重组人干扰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和对照组(恩替卡韦治疗),每组40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5.00%,组间参比价值存在,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乙肝e抗原、乙肝表面抗原分别为(45.29±37.45)U/L、(36.46±37.56)μmol/L、(198.69±72.69)DRU/UIP和(0.42±0.21)ng/ml;优于对照组患者的(66.45±52.78)U/L、(68.56±43.23)μmol/L、(288.56±81.69)DRU/UIP和(1.88±0.13)ng/ml,组间参比价值存在,差异显著,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能够有效改善慢性乙肝患者的身体指标的总体水平,效果好且安全性高,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熊去氧胆酸 慢性乙肝 肝硬化伴胆汁淤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干扰雾化在治疗小儿手足口中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共80例,采用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应用干扰雾化吸入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结果 观察组临床效果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结论 小儿手足口治疗中应用干扰雾化治疗效果理想,且能缩短患儿症状缓解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手足口 干扰素雾化吸入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更昔洛韦联合干扰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共60例,采用随机颜色球法分为观察和对照2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更昔洛韦,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应用干扰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更昔洛韦联合干扰临床应用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病毒性脑炎 更昔洛韦 干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