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内容摘要:医院党建工作和医院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本文从坚持党建引领实施医院文化建设方面,就如何对医院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切实为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等途径进行了思考分析。

  • 标签: 党建 医院文化 高质量发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医联体模式下,已形成医联体成员单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资源共享、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还是探索当中。目的: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多渠道医联体对接,实现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使得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方法:医联体实行3年多以来的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结果:促进医联体资源共享,带动成员之间服务能力的提升。结论:应强化医联体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区域同质化管理,从而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 标签: 医联体 实践 建议Medical association practice suggestion
  • 简介:摘要:医院党建工作,具有指导医院建设发展,提升医院社会责任意识的作用。医院党建工作与分级诊疗制度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保证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效果。文章以医院党建工作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基于分级诊疗制度,就上下联动、新诊疗制度的建设两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士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医院 党建工作 分级诊疗制度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本院(鹅湖镇卫生院)在指远端缺损中开展V—Y推进皮瓣修复术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 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44例(44指) 指远端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取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V-Y组(22指)及岛状瓣术组(22指)。观察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皮瓣存活情况及手指恢复情况。结果:2组均修复成功,皮瓣存活率均为100%,无差异(P>0.05),但腹部带蒂皮瓣术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较V-Y组长(P

  • 标签: 指远端缺损 V—Y推进皮瓣 腹部带蒂皮瓣术 残端修整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鞘膜囊推进法用于治疗可触及型隐睾是否具有可行性。方法 本院收集2019年2月-2020年7月间共35例可触及型隐睾患者,其中双侧可触及型隐睾患者5例,左侧可触及型隐睾患者11例,右侧可触及型隐睾患者19例,对这些可触及型隐睾患者进行采用腹腔镜下鞘膜囊推进法手术的治疗。结果 本院在2019年2月-2020年7月间收集的35例可触及型隐睾患者中有31例可触及型隐睾患者,通过腹腔镜下鞘膜囊推进法手术的治疗,游离出了足够长的精索,使得可触及型隐睾患者的睾丸能够顺利平稳地降入阴囊。在手术完成6个月后,对这些手术成功的可触及型隐睾患者进行复查,发现睾丸的发育状况与位置良好,并无睾丸回缩、恶化等现象,无并发症的产生。结论 可触及型隐睾患者可采取腹腔镜下鞘膜囊推进法来进行治疗,这一方法是可行并且有效的,最终疗效也符合预期效果。

  • 标签: 鞘膜囊推进法 腹腔镜 可触及型 隐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鞘膜囊推进法用于治疗可触及型隐睾是否具有可行性。方法 本院收集2019年2月-2020年7月间共35例可触及型隐睾患者,其中双侧可触及型隐睾患者5例,左侧可触及型隐睾患者11例,右侧可触及型隐睾患者19例,对这些可触及型隐睾患者进行采用腹腔镜下鞘膜囊推进法手术的治疗。结果 本院在2019年2月-2020年7月间收集的35例可触及型隐睾患者中有31例可触及型隐睾患者,通过腹腔镜下鞘膜囊推进法手术的治疗,游离出了足够长的精索,使得可触及型隐睾患者的睾丸能够顺利平稳地降入阴囊。在手术完成6个月后,对这些手术成功的可触及型隐睾患者进行复查,发现睾丸的发育状况与位置良好,并无睾丸回缩、恶化等现象,无并发症的产生。结论 可触及型隐睾患者可采取腹腔镜下鞘膜囊推进法来进行治疗,这一方法是可行并且有效的,最终疗效也符合预期效果。

  • 标签: 鞘膜囊推进法 腹腔镜 可触及型 隐睾
  • 简介:【摘要】 目的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了解奉贤区南桥地区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现状及村民对中医药服务需求情况,分析近5年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为农村中医药服务发展提供建议。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奉贤南桥地区11个行政村、7家村卫生室为调查对象。结果 现状及影响因素:(1)农村中医药服务结构设施基本健全,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取得一定成效 (2)农村中医药服务人才梯队结构低下,基础薄弱、开展项目缺乏多元性(3)农村以老年人群为主,中医保健意识缺乏。结论 农村中医药卫生服务供给水平有限,中医药人员结构素质、中医药知识宣传力度以及三级服务网络功能有待提升。

  • 标签: 新冠肺炎 村卫生室 中医药服务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不断深化,医疗行业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和完善医疗管理体系,以提高医疗质量和运行效率,新时期在医疗事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智慧医疗就成为了各医疗单位的重点建设项目,在十三五期间,智慧医疗建设在广大医疗单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接下来现代化医院医院体系建设重点方向。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经验并通过大量文献案例分析,总结我国智慧医疗平台应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标签: 信息化 智慧医疗 互联网+
  • 简介: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模式的要求不断提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药学类专业主干课程药剂学教学为例,分别从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专业课的融入点、教学方法、载体途径及预期教学成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课程思政 药剂学 高校教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人文关怀概念对神经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200例神经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将人道护理理念纳入护理。结果:观察组的护理合作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神经内科 人文关怀理念 护理质量 满意度
  • 简介:摘要:当前我国医院工程建设项目正处于比较热门的时期,现如今我国的工程项目建设发展比较迅速,正以多元化发展形式迈进,导致现阶段中国建筑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现如今对于医院工程建设项目而言,也是需要面临同样的发展问题。因此在开展医院工程建设项目的时候,要加强医院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力度,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医院工程建设项目开展的效率与质量,间接地促进我国的医疗事业的发展。

  • 标签: 医院工程 建设项目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胸痛中心建设发展与管理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院开展胸痛中心建设发展与管理前后分别选择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将建设前视为对照组、建设后视为观察组,对比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院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期间100例患者临床疗效为86.00%,低于观察组临床疗效96.00%,组间数据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院内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痛中心建设发展与管理能够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率,并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全面、高效的医疗服务。

  • 标签: 胸痛中心 建设发展与管理 应用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医院文化是医院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医院内涵建设的组成部分,将医院文化与制度建设、行为规范等贯穿融合,着力培育和塑造医学人文精神,把医院文化培育成核心竞争力,促进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管理模式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资源配置由投资建设向扩大分配转变,实现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的和谐统一。

  • 标签: 文化建设,医院,发展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对我国完善创伤急救医学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创伤急救医学体系中,还存在着医疗资源投入不均,相关人才缺少,体系过于传统缺少创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加大医疗资源的投入,加强对人员的培养,结合新的科技及理念对体系做出创新,共同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

  • 标签: 急救医学 体系建设 人才教育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医学知识的不断传播,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越来越低。医患矛盾变得越来越突显,有时会导致医疗纠纷,严重阻碍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学人文主义的缺乏蔓延到医疗机构和工作人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医学心理的理性回归是现代医学模型的迫切要求,对于社区护理中的人文关怀更值得思考。

  • 标签: 和谐 医患关系 人文回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从2019年底。我国全面爆发新型冠状病毒,做好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十分重要。系统分析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在本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短板和不足,借鉴外国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的有利经验,健全法律体系,完善HIS系统,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发布制度,以期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标签: 传染病 防控体系 建设分析
  • 简介:【摘要】 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我们的疾病防控体系与公共卫生应急反应机制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冲击,此次疫情影响的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其防控难度之大亦超出想象。本文即针对此次疫情防控中所存在的不足及相应改进举措展开分析。

  • 标签: 公共卫生 疾病预防 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