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应用冠脉造影和支架置入进行诊治的84例冠心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间的治疗情况。结果患者均接受护理后显示,研究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的诊治中应用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支架置入术 冠脉造影 冠心病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探究其对应护理干预方法。方法从我院2016年7月-2017年9月间收治的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选取9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按随机的原则将上述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给予对照组简单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则采用有针对性的、适宜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的并发症、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在并发症、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的情况都相对较好,而对照组则表现的较为差一些,且二者之间的差异较大,,可对比。结论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护理中,实施有针对性的、特殊的护理干预方法有例患者改善其焦虑、抑郁、紧张的心理,有利于降低其并发症的产生率,提高对应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经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术 护理干预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科发生冠心病的患者52例,均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测患者的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部位,受累血管的长度并进行冠状动脉的支架置入,在手术的同时进行系统的护理。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后,选取的患者均经过一次置管成功,在手术后患者的病情出现明显的改善,平安出院。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手术,并在手术期间使用围手术期的系统的护理,可以显著的提高护理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护理
  • 简介: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如果说心脏是生命的发动机.那么冠状动脉就相当于心脏的“输油管道”,为心脏昼夜不停地输送营养和氧气,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脏 发动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coronaryarteryspasmsyndrome,CAS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我科近年收治的2例CAS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例1因胸腔穿刺后突发剧烈胸痛、全身紫绀、低血压、心电图V2~V6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拟诊“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转上级医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考虑冠状动脉持久痉挛导致心肌梗死;例2因反复胸痛意识障碍1年就诊,发作间期多次常规心电图及24h长程心电图均仅2、3、aVF、V4~V6ST-T非特异性改变,住院发作时急查心电图示2、3、aVF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1、aVL、V4~V5ST段水平压低,3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上级医院冠状动脉造影示RCA近段狭窄30%,考虑右冠状动脉痉挛,安装永久起搏器预防猝死。结论CASS在我国并非少见,只有极少数患者能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基层医院医师接诊缺血性胸痛患者,特别是伴发作性2个以上相关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者,应想到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的可能,避免不适当的诊疗。

  • 标签: 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 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通过对施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12例患者,进行术前的心理准备,桡动脉准备,呼吸系统功能锻炼指导;中的体位护理,血管准备,生命体征护理;术后的心理护理,体位护理,穿刺点护理,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出院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护理干预,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通过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本组12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除1例出现手部肿胀以外,未出现围手术期的穿刺点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对于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施行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地减少围手术期的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确诊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观察患者的心肌桥-冠状动脉深度和狭窄程度情况,分析与冠状动脉粥样的关系。结果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心肌桥的桥段、桥前段与桥后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分别是3.3%、30%、3.3%。结论应用256层螺旋CT对6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检查,可以将患者心肌桥部分、长度与冠状动脉管腔情况显示出来,有效对心肌桥冠状动脉进行检查,检查出冠状动脉硬化易发部分在桥前段,壁冠动脉和桥后段很少会累及。

  • 标签: 256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心肌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诊断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以2016年1月份至2017年2月份期间本院收治的65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这65例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就这65例患者的诊断情况进行介绍。结果经多层螺旋CT扫描得到的图像可以得知,冠状动脉阳性的敏感性为89.2%,65例患者中,有60例患者被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达到了92.3%。结论冠状动脉狭窄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荐。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多层螺旋CT 诊断
  • 简介: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进行评价。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Ovid、Medline数据库自1997年1月至2016年7月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并将CIN的发病率作为主要终点。结果8项RCT纳入本研究,纳入病例数1269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80mg)治疗能显著降低CIN的发生率(P<0.0001)。结论CAG/PCI术前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80mg)治疗可以降低正常或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CIN的发生率。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造影剂肾病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2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2排多层螺旋CT对40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做VolumeRendering(VR)、CurvedReformat(CR)、MIP、MPR重建。结果400例患者中,32排多层螺旋CT发现各种类型的斑块1200个,冠状动脉的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多分布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和右冠状动脉近段。结论32排多层螺旋CT能够检查出冠状动脉各种斑块及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其检查安全、无创、准确、快捷,可以作为冠心病筛查的首先方法。

  • 标签: 32排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CTA 冠状动脉斑块 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于2006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结果。结果13例患者行支架植入进行治疗;1例因导引导丝未进入血管真腔而放弃介入治疗,改行开胸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另有2例仅行药物治疗而未行介入干预。成功行介入治疗患者随访3个月至1年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活,未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类心脏事件。结论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行介入治疗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降低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存活率,可作为临床治疗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血管闭塞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抗凝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0例临床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临床治疗30例患者30天内心脏事件发生,心绞痛5例,Q波性心肌梗死2例,急性冠脉介入治疗4例,死亡1例。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钝化不稳定斑块。开始进行预治疗,原则为抗凝、抗血小板而非溶栓,以防止血栓形成、AMI和猝死。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抗血小板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报告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早期诊断,减少漏诊,误诊,降低死亡率。方法对于我们接诊的230例心血管急诊病人中,通过心电图的报告结合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肌钙肌红蛋白,最终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71例,及时处理和治疗,有67例治愈出院,死亡5例,病情平稳后及时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62,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结果对于早期心电图诊断治疗67例急性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后期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62例病人单支病变或者多支病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严重狭窄。结论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仍然是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最迅速最准确的简便辅助检查。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心电图 心脏彩超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5例冠心病疑似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5例患者中,满足影像学判断的有39例,占86.7%;左冠状动脉的主干、左前降支及各段分支、左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等,CT图像基本满足影像学诊断的要求,占83.5%~96.3%。结论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能够较好显示冠状动脉以及它的主要分支,它实现了冠状动脉的无创检查,为冠心病的筛查及诊断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精确、经济可行的检查方法。

  • 标签: 64排CT 冠状动脉成像技术 冠心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的病变严重程度和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院从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份期间患有冠心病的患者608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结果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吸烟、低密度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血压、总胆固醇(TC)水平以及2型糖尿病关系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总胆固醇(TC)水平、低密度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于防制冠心病,如果能够对其危险因素予以积极控制的话对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的减轻有很大的帮助。

  • 标签: 冠心病患者 冠状动脉病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一定借鉴。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间本院接诊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病患105例,根据术后有无出现再狭窄的情况对105例病患进行分组甲组(n=49)均为再狭窄病患,而乙组(n=56)则均未发生再狭窄的情况。综合分析两组病患的病历资料,深度挖掘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术前狭窄、吸烟和胆固醇等,并且,对于合并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患来说,其发生再狭窄的概率更高。结论能诱发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有许多,故临床还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经综合分析并找出原因后,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概率,促进其病情恢复。

  • 标签: 再狭窄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肿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肿患者50例,并将其纳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护理方法的不同,将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组,各25例,观察组接受综合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2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2%(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护理满意度96%(非常满意20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6%(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6例)、护理满意度84%(非常满意18例,满意3例,不满意4例),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肿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血肿 护理方法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法对老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的28例ACS患者,所选取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先给予患者300mg负荷量、氯吡格雷、0.3g巴比尔,然后实行急诊经皮的冠状动脉腔介入治疗(PCI)在治疗之后进行1-12个月的随访。结果28例患者在治疗之后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患者出院之后进行随访,有8例患者在3个月左右出现了左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再次入院进行治疗,经过抗心衰治疗半个月之后痊愈出院。结论采用PCI对老龄ACS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安全、可靠,但是怎样达到临床疗效更安全可靠,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