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塔里木盆地布拉克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发育3种类型碳酸盐岩微生物(蓝细菌)建造,即下部微生物丘状和层状建造、中上部微生物礁和顶部叠层石建造。微生物丘状和层状建造的特点是似层状孔洞和纹层结构发育,形成于潮下高能带,与微生物席粘结有关,分布相对稳定。微生物礁是由枝状或丛状微生物骨架生长和微生物席粘结两种方式形成,分布较广,可分为两大期:第1大期发育在海退背景下,呈宏观块状建造特征;第2大期则发育在较大的海侵背景下,呈现两期点礁特征。叠层石建造发育在更大范围的海侵背景下,超覆于点状建造之上,要求的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由微生物粘结作用形成,其中叠层石和核形石是其重要标志,仅分布在研究区北部的Ⅱ、Ⅲ和Ⅳ剖面近顶部。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苏盖特布拉克地区 下寒武统 肖尔布拉克组 微生物礁 叠层石
  • 简介:本文详细研究了山中新世22.95m厚的硅藻土沉积剖面上以10~30cm为间距所采集的130块孢粉样品,鉴定出111个孢粉类型.古植被演替的研究结果表明由老至新经历了5个阶段:"湿润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干旱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湿润湖岸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山地、湿润及碱性等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和"碱性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同时,首次成功地运用共存分析法定量地恢复了山中新世古气候,得出古气候参数定量值:年平均温度15.6~17.2℃,最热月份平均温度24.7~27.8℃,最冷月份平均温度5.0~6.6℃,温度年较差20.5~25℃;平均相对湿度72%~75%,年平均降雨量1162~1308mm,最湿月份平均降雨量148~180mm,最干月份平均降雨量16~59mm,最干及最湿月份降雨量的差值81~153mm,最热月份的平均降雨量108~111mm.山中新世时期的气候波动范围为:年平均温度波动约3℃左右,最冷月份平均温度波动约4℃左右,最热月份平均温度波动约1℃左右,年平均降雨量波动约100mm左右.总体反映出山中新世气候温暖潮湿,冬季凉爽,夏季炎热.

  • 标签: 山旺 中新世 植被演替 古气候 定量研究
  • 简介:山东临朐产出的中新统山组化石群,保存精美、属种分异度高。60多年来,经发掘和研究,目前已从约30余米的硅藻页岩沉积中报道了真菌、硅藻、介形虫、孢粉、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及遗迹化石等十几个门类的化石,共计400余属700多种。本文总结了化石与周围无机界的关系、化石的埋藏特征、形成原因以及相关古生态学问题——古气候、古温度、古纬度、古地形、山湖的水文性质、湖水的季节性变化与硅藻页岩的纹层、动植物群的营养结构以及山盆地的沉积历史。

  • 标签: 生物群 湖相沉积 古生态 山旺 中新统 山东
  • 简介:本次研究在柴达木盆地尕秀地区上侏罗统红水沟组上覆地层中,首次发现了风成沉积。地层主体为一套棕黄色细—中砂岩,由分选、磨圆好的石英砂组成;扫描电镜下可见风成砂特有的碟形撞击坑和新月形撞击坑等特征;层内普遍发育风成大型高角度板状交错层理,层系厚度巨大,风成沙丘前积层特征明显;发育液化作用产生的牵引褶曲、倒转褶曲等常见的风成沙丘同沉积变形构造。根据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共在地层中识别出4种沉积亚相:沙丘亚相、丘间亚相、旱谷亚相和沙漠湖亚相,其中沙丘亚相以风成大型交错层理为显著特征,丘间、旱谷和沙漠湖亚相则以水成沉积为主。风成砂沉积的存在丰富了柴达木盆地中生代的沉积类型,为区域地层对比及西北地区晚中生代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材料。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风成砂 显微特征 沉积构造
  • 简介: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快速发展,古地理学研究及古地理的绘制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逐渐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基于单因素、单学科信息到基于多因素、多学科综合信息。新一代基于数据库和GIS技术的高精度古地理的绘制,与传统的定性或手工绘制的古地理相比,涵盖的学科信息广、涉及的数据量大、件精度高、可叠加各种定量分析的结果,是未来古地理绘制的主流方向,并将成为定量古地理研究的重要辅助手段。GBDB数据库庞大的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数据资源,以及以剖面为核心的数据结构,使其成为目前最适合开展定量古地理研究和古地理绘制的开放数据平台。作者收集、整理了华南435个剖面的综合地层数据,通过数据的标准化和专家厘定,绘制得到了华南奥陶纪凯迪晚期的高精度古地理。研究表明,凯迪晚期,扬子地台上广泛发育五峰组黑色页岩沉积;扬子地台的西北缘、西南缘、湖南中南部、下扬子地区等沉积了其他岩相地层;华南南部大范围地区、四川中部等均已抬升暴露,缺失本期地层。总体来看,该时期华南呈现了三面古陆环绕的浅水台地这一古地理格局。

  • 标签: 高精度古地理图 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 GBDB数据库 奥陶纪凯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