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第八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于2004年8月9~12日,在大庆油田召开。

  • 标签: 沉积学 古地理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地层古生物 岩相古地理
  • 简介:第十四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拟定于2016年9月下旬在河南省焦作市高新区河南理工大学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主办机构第十四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的主办机构主要有: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SEPM(SocietyforSedimentaryGeology)。

  • 标签: 古地理学 学术会议 沉积学研究 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拟定 河南理工大学
  • 简介:豫西登封寒武系第三统灰岩中的鲕粒自下而上个体直径与鲕核逐渐变小、形态变得更加浑圆、鲕粒间胶结程度更高,反映了从深水不稳定鲕粒灰岩到浅水高速建造鲕粒滩的演变过程。研究区鲕粒灰岩发育可以分为3个阶段:(1)台地深斜坡鲕粒灰岩建造阶段(A段),主要发育放射鲕及同心一放射鲕,鲕粒形态多样、粒径大,粒间多为灰泥充填;(2)滩前缓斜坡鲕粒灰岩建造阶段(B段),主要发育同心一放射鲕、同心鲕,鲕粒含量极不稳定,粒径差异大,粒间由微亮晶及亮晶方解石胶结;(3)台内鲕粒滩高速建造阶段(c段),主要发育白云化的同心鲕和微晶鲕,鲕粒含量极高、粒径极小,鲕核也很小,粒间由亮晶方解石胶结。由A段到C段,相对水深逐渐变浅,成鲕环境变得成熟而稳定,鲕粒沉积规模逐渐扩大。

  • 标签: 鲕粒 鲕粒灰岩 寒武系 第三统 张夏组 豫西
  • 简介:第十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将于2008年9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议主办单位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 标签: 学术会议 古地理学 沉积学 成都市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 简介:第八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共收到参加青年优秀论文评选的论文26篇。论文作者年龄均在40周岁以下,均为第一作者,均提交了10份论文全文。每篇论文均在分组会议宣读。在分组会议主持人评议和推荐的基础上,经过以梅志超教授为主任的评奖委员会全体委员认真讨论,评选出10篇青年优秀论文,

  • 标签: 优秀论文 评奖 中国 论文作者 评选 青年
  • 简介:第20国际沉积学大会(ISC)于2018年8月13—1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会议中心召开,来自53个国家的130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500多位代表做口头报告,480余人做展板交流。其中中国学者300多名,分别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18所高校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国际沉积学大会是国际沉积学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由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主办,每4年组织一次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

  • 标签: 沉积学 魁北克 加拿大 国际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石油大学(北京)
  • 简介:第32国际沉积学会议(32ndIASMeetingofSedimentology)于2016年5月23—2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综述研究表明,会议研究热点为陆相沉积环境、浅水沉积与滨岸潮汐、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碳酸盐与化学岩沉积、沉积过程与盆地分析、成岩作用与油气储集层等研究领域。会议主要研究进展表现为:波浪再悬浮作用(waveresuspension)与异重流(hyperpycnalflows)是陆架边缘斜坡快速进积的主要因素;海啸发生周期为14~35ka,后积层理(backset-bedding)为海啸沉积识别标志;海底滑坡多由海底地震、天然气水合物泄露等触发,其块状搬运沉积物(MTD)包括滑塌头部、滑动底面、滑塌主体以及滑塌后期浊流沉积;玄武岩等基岩的风化作用提供硅与富镁碱性水,有利于菱沸石与白云石的形成;受构造作用影响,隆起剥蚀区与沉积区可互为转化;物源性质、供给量及搬运或分散过程控制了沉积面貌(源汇系统);构造活动直接控制可容纳空间变化、地貌变化、源区剥蚀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等。最后,本文对比了中外沉积学发展差异,讨论了中国沉积学发展方向。

  • 标签: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 研究热点 陆相沉积环境 滨岸与浅水沉积 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 碳酸盐沉积
  • 简介:第4国际遗迹学大会于2016年5月6日—9日在葡萄牙新伊达尼亚世界地质公园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论文摘要集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分析及遗迹化石的系统古生物学是当前遗迹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新概念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是未来遗迹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比表明,中国学者在遗迹化石的系统分类学、陆相遗迹化石以及新遗迹学领域研究较为薄弱。笔者认为,注重遗迹化石在地质突变期中的分析、发展新遗迹学、加强四足动物及鸟类足迹的研究,将是近期国内遗迹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 标签: 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 遗迹化石 遗迹学 葡萄牙
  • 简介:汉塔拉凹陷是二连盆地主要的油气富集凹陷之一,面积2300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8万吨。论文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根据钻井和维地震资料,在下白垩统中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以此将该套地层划分为4个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建立了汉塔拉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层序内部沉积体系及其演化的研究,对层序格架内的烃源岩条件、储集层条件等成藏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3套生储盖组合。综合分析表明,阿尔善组中下部、腾一段中部的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砂体,垂向上与烃源岩直接连通,可形成有效的生储盖组合,在凹陷生油中心附近易形成有效的岩性圈闭,成为凹陷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是下一步的重点勘探目标。

  • 标签: 二连盆地 赛汉塔拉凹陷 下白垩统 层序地层 烃源岩 成藏条件
  • 简介:为了进一步促进国际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与创新,为了扩大《古地理学报》(英文版)高学术水平的稿源从而把《古地理学报》(英文版)早日办成国际化的先进的学术期刊,为了庆祝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定于2013年9月14—17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召开第一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 标签: 地理学会 国际化 《古地理学报》 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 相关学科
  • 简介:小尺度地质体的维建模是地质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把表面特征建模和实体结构建模相结合,从技术特点与实践应用两方面着手,介绍了小尺度地质体维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对小尺度维地质体模型的动态切割算法的思路与实现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以遗迹化石Chondrites和岩心的维建模为实例,利用VRML(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提供的造型shape节点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建立了它们的维模型;依靠VRML提供的Script节点、传感器节点以及事件路由器,结合Javascript编程实现了小尺度地质体维模型的动态切割和模型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集成。最后,利用VisualBasic+Cortona组件开发了维地质体模型的浏览平台,实现了小尺度地质体模型的浏览和查询,为小尺度地质体维建模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也为虚拟现实技术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

  • 标签: 三维地质建模 VRML遗迹化石 CHONDRITES 岩心
  • 简介: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是大港油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该组主要发育辫状河角洲和扇角洲沉积砂体,其中辫状河角洲砂体是有利的油气储集体。在区域构造、古地貌和沉积体系等研究基础上,应用沉积模拟技术,再现了研究区孔店物源辫状河角洲的形成过程和沉积微相特征,在实验条件下,孔店物源辫状河角洲可划分为3个亚相、7个微相。实验研究表明,基底沉降、相对湖平面升降、流量及流量变幅、加砂量(物源供给)等是影响辫状河角洲的形成及其演化的控制因素。通过实际砂体和实验砂体厚度展布对比分析,预测了有利储集层分布区域。综合歧口凹陷原始地质模型和实验模拟成果,建立了模拟实验条件下歧口凹陷古近系沙2亚段辫状河角洲沉积模式。

  • 标签: 黄骅坳陷 歧口凹陷 沉积模拟 辫状河三角洲 控制因素 沉积模式
  • 简介:叶虫证据表明,除北疆区的阿尔泰地体和兴安区的额尔古纳-兴安地体与西伯利亚和劳伦陆块在动物群方面紧密关联外,中国奥陶纪的所有板块和大部分地体均系当时东泛冈瓦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地理上彼此密切相关。对这些属于东泛冈瓦纳的中国区块的台地或内陆棚叶虫动物群的综合分析研究证明,它们在特马豆克期(Tremadocian)以及凯迪晚期-赫南特期(lateKatian-Hirnantian)或阿石极期(Ashgill)应归属同一生物地理区,而在弗洛期-凯迪早期(Floian—earlyKatian)或阿仑尼克期-卡拉多克期(Arenig—Caradoc)则可划分为两个生物地理亚区:一个由华南、塔里木板块和安南或印支地体组成,另一个包括华北板块以及滇缅马、藏南、中天山-北山地体(可能还有海南地体)。饶有趣味的是在凯迪晚期或阿石极期开始发生的生物地理亚区解体之前,有关陆块的深水相叶虫动物群已经历了从达瑞威尔中期(midDarriwilian)至凯迪早期的长期频繁交流以及组成逐渐趋于齐一的过程。因此深水动物群之间的属种交流和一体化进程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显然均先于浅水一侧的叶虫。

  • 标签: 中国 奥陶纪 三叶虫 生物地理
  • 简介:第13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21日在日本高知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1)遗迹化石的演化古生态学和复杂遗迹化石的古生态学、埋藏学精细分析将是未来遗迹学的研究热点;(2)遗迹化石的正确分类命名及其形态功能和古环境分析依然是遗迹学的基础和主要内容;(3)新遗迹学展示了巨大的生命力,成为了将今论古的重要钥匙;(4)维动画模拟未来将推动遗迹学、生态学的科学普及;(5)遗迹组构在油气勘探应用中已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学科交叉和高新技术测试方法、跨越多学科的思维路线将是遗迹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标签: 遗迹化石 遗迹组构 遗迹学
  • 简介:2014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十九国际沉积学大会中,将设立由《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编辑委员会主办的“古地理学”分会场。拟参加此次大会的专家,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日内瓦 沉积学 会场 国际 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