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南方是指西至金沙江-无江断裂、西北至垅门山断裂、北至城口-房县-襄樊-广济断裂,东北至郯城-庐江断裂、东至黄海和东海,南至南海中国南方广大地区。面积约2000000km2。在露头剖面和钻井部面的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所取得各种定量及定性资料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中国南方下奥子统新厂阶和宁国阶各科单因素图以及相应新厂期和宁国期岩相古地理图。在这两幅古地理图中,有7个主要古地理单元,即使西台地、康滇陆、扬子台地斜坡、江南盆地、东南台地和华夏陆。前5个古地理单元属康滇古地理体系,两个古地理单元属华夏古地理体系。这两幅古地理图最大特征是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切定量单因素图为依据和数据为依据。这种定量岩相古地理图在我国南方早奥陶世还是首次出现。这种定量岩相古地理图在古地理学中是个重大进展,对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沉积矿预测和勘探有重要指导作用。

  • 标签: 中国 早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 定量 古地理体系
  • 简介:论文以盆地充填动力学为指导,从层序界面与盆山转换、层序级别与盆地规模、层序格架与盆地类型、层序充填与盆地演化四方面,对层序与盆地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层序作为盆地识别标志主要包括:1)不同成因类型和规模级别的界面作为划分相应成因级别层序重要标志,他们反映地壳演化过程中动力转换事件,其中超级、I级、Ⅱ级界面分别反映盆地域之间、盆地之间、盆山之间应力转换机制,Ⅲ-Ⅳ级界面揭示了构造、海平面、气候、物源联合引起盆地容纳空间和沉积机制转变过程;2)作为板间、板缘、板内过程沉积记录,层序与盆地之间存在特定耦合关系:超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域,I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Ⅱ级层序对应于盆地构造沉积幕,Ⅲ级层序对应于盆地充填幕,Ⅳ-Ⅴ级层序相当于盆地充填韵律;3)不同成因沉积盆地,层序成因格架及内部构型各异,因而根据层序特征研究,可判识盆地成因属性;4)在盆地演化不同阶段,盆地性质、构造特征、沉积格局存在差异,所形成层序构型、界面属性及组合特征等亦不同,因而通过层序充填序列研究,可揭示盆地演化过程。

  • 标签: 层序地层 沉积盆地 界面级别 盆地演化
  • 简介:石炭系是中国南方重要海相含油气地层之一。下石炭统油气生成条件比上石炭统好,这和早石炭世盆地面积较大有关。石炭系下伏志留系和上覆二叠系油气生成条件石炭系还要好。上石炭统油气储集条件比下石炭统好,这和上石炭统白云岩和滩相石灰岩分布较广有关。石炭系油气藏直接盖层是下二叠统下部梁山组,区域盖层是中新生代泥岩为主地层。南方石炭系油气生储盖条件配置关系相当好。但是,南方石炭系以及整个古生代和三叠纪海相地层均经历了多次大构造变动,其油气藏形成条件遭受相当大破坏。在有利生储配置关系基础上,在区域盖层和保存条件较好及面积较大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尤其是在邻近石炭系本身或其下伏志留系油气源岩地区,是寻找和发现石炭系新油气藏有利地区。

  • 标签: 岩相古地理 石炭系 油气潜景 中国南方
  • 简介: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高于庄组为一套厚度约1600m碳酸盐岩地层,包括4个段:第1段以潮坪相叠层石白云岩为主;第2段主要为含锰白云岩;第3段发育较多纹理化石灰岩和泥晶灰岩;第4段则以叠层石岩礁(叠层石生物丘和生物层)发育为特点.根据岩相和岩相序列特征,在该套碳酸盐岩地层中可识别出L-M型、潮下型、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根据米级旋回层序有序垂直叠加形式所反映出沉积相序列可以把高于庄组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SQ1至SQ13),并进一步归为4个二级层序.在以灰岩为主高于庄组第3段中,其中第3个三级层序(SQ11)中部灰岩层中发育臼齿状构造.这种臼齿状构造特别形态、富含有机质、易硅化等特点可能表明了前寒武纪碳酸盐岩沉积作用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在浅水环境中发育叠层石而在较深水环境(中缓坡)中发育臼齿状构造,臼齿状构造就像叠层石一样是一种极为特别的与生物沉积作用相关沉积构造;第二、在发育叠层石潮坪环境中有利于发生白云石化作用,发育臼齿状构造地层则以灰岩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前寒武纪白云岩似乎不是原生白云岩.实际上,这些特征本身就代表了一些前寒武纪沉积学问题,随着研究深入对这些问题将会得出更加接近自然事实答案.

  • 标签: 臼齿状构造 层序地层 高于庄组 中元古界 天津蓟县
  • 简介:中国南方灯影峡期(晓前寒武纪)是白云岩广泛发育海洋碳酸盐沉积时期.在灯影组中部发育从海水直接沉积、沉淀原生白云岩。目前仍保留其原始组构特征。从40个原生白云石(岩)中测得:泥晶白云石δ^13C值为‰,δ^18O值为-1.17‰(n=6);藻白云岩δ^13C值为3.52‰,δ^18O值为-1.86‰(n=5);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为2.90‰,δ^18O值为-2.65‰(n=8);海水刃状白云石胶结构δ^13C值为2.96‰,δ^180值为-2.41‰(n=8);泥晶纹层和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为2.79‰,δ^18O值为-3.13‰。40个岩样δ^13C平均值为3.25‰±0.44‰,δ^18O平均值为-2.12‰±0.98‰(均以PDB标准)。对于灯影峡期海相白云岩原始δ^13C和δ^18O值,不采用所有样品平均值.而是采用原生白云石沉积物与海水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和δ^18O值两个图示分布区重叠部分最重同位素值,即δ^13C值为4.43‰(PDB标准),δ^18O值为-0.62‰(PDB标准),将其作为灯影峡期海洋碳酸盐岩原始同位素组成。对海水原生白云石胶结物包裹体盐度进行了测定,海水δ^18O计算值为2.90‰(SMOW标准),用原始δ^18O值计算厚生白云石形成时海水温度为408℃。这说明中国南方灯影峡期海洋为走热较高海水温度环境。

  • 标签: 海水温度 原始同位素值 原生白云石 海洋碳酸盐沉积 灯影组
  • 简介:摘要在高倍(〉5000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显微镜(AFM)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那些在岩石和矿物中所见到纳米级别的物体常常吸引了地质学家们注意。这些物体大小在25~300nm之间,多呈球状、棒状或卵圆状;对这些物体成因,存在不同看法而导致了剧烈争论。因为这些物体与真菌中球菌和杆菌总体相似,而且它们总是以链状或束状形式产出,所以被解释为细菌“侏儒形式”或“超微细菌”,或者是它们化石对等物即“超微化石”。对于超微细菌存在,来自于地质学角度反对聚焦在这个级别的特征物可能存在多重成因,如微矿物包裹体或结晶学边缘效应;从生物学角度看,对于独立生命所必需所有构成来讲,直径小于140nm球状体实在是太小了。因此,产生于世纪之交这场争论,迄今还在持续着。尽管这场争论还没有一个肯定结论,但是,它却成为研究灰岩成因重要驱动力。

  • 标签: 超微细菌 超微化石 争论 细菌成核作用 碳酸盐沉积学
  • 简介:滩坝是隐蔽油气藏最重要沉积储集层类型之一,已成为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重要领域。现代沉积滩坝研究是深入认识滩坝沉积相有效手段。环湖考察研究发现青海湖近岸滩坝类型多样,主要发育了废弃三角洲前缘处滩坝、三角洲侧缘处滩坝、湖岸线拐弯处滩坝、开阔滨浅湖处滩坝和冲积扇改造处滩坝5种类型。通过对各种类型滩坝剖面的详细分层及沉积物室内矿物组成分析等,发现不同类型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存在很大差异。整体而言,青海湖近岸滩坝沉积物粒度较粗,黏土含量低,结构成熟度较高,沉积构造多见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和冲洗交错层理,垂向上表现出上粗下细反韵律特征。同时,选取了青海湖南岸规模较大坝相,分别对坝主体、坝间和坝侧缘进行详细探槽剖面分析,得出坝主体单旋回厚度较坝间和坝侧缘大,沉积物粒度也相对较粗,黏土含量最低,分选性也最好,是发育为隐蔽油藏最有利区域。

  • 标签: 青海湖 滩坝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15年10月出版《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兹将《古地理学报》2014年主要定量评价指标(表1)及地球科学综合类、地质学类和石油天然气工程类中部分地质学期刊综合评价总分及其排序、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表2)列表如下。敬请广大读者、作者和同行专家参阅。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地球科学 地学类 总被引频次 核心版 天然气工程
  • 简介:胡修棉教授(2017)发表学术论文《物源分析一个误区:砂粒在河流搬运过程中变化》,基于Krumbein滚筒实验结果及大量观察数据,发现现代河流砂粒中不稳定矿物成分、磨圆度及粒径等变化与国内《沉积岩石学》教材相关结论矛盾,应用于物源分析是"以讹传讹"。受其启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进行了较深入分析,认为滚筒实验结果对自然界河流砂机械搬运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即随着搬运距离增加,颗粒逐渐变细、磨圆度变好,加之河流搬运过程中伴随化学分解等作用,其中稳定成分逐渐变少。但由于掺和作用存在,河流搬运过程中混合了搬运距离不同颗粒,其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磨圆度和粒径等均会发生变化。国内教材对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描述,得到广大沉积学者认可,而胡修棉教授(2017)对此论述不够。此外,胡修棉(2017)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搬运距离长短似乎不妥。河流搬运对颗粒磨圆度和粒径改造作用缺乏直接数据证明,建议利用标定法跟踪观察。

  • 标签: 沉积岩石学 河流搬运 掺和作用
  • 简介:中国北方草原区捕捉样品与表土样品中花粉组合对比研究表明,两种取样方法获得花粉组合相似性较好,乔木花粉含量多低于10%,灌木花粉含量多低于5%,草本花粉含量多高于75%;共有的花粉种类占总花粉种类数74.3%;蒿属和藜科是花粉组合主要成分;荒漠草原区常见麻黄和白刺花粉,典型草原区多为狼毒和莎草科花粉。花粉组合与气候关系DCCA(降趋典型对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花粉组合与最冷月温度相关性最显著,其次为年降水量。捕捉样品与表土样品中花粉组成也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前者较后者出现更多花粉类型,前者蒿属、藜科花粉含量低于70%,后者则高于70%。荒漠草原区花粉通量低于典型草原区,反映典型草原区植被较荒漠草原区发育,花粉产量高于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区表土花粉浓度也明显高于荒漠草原区(高一数量级),除典型草原区植被发育、花粉产量高原因外,荒漠草原区不利于花粉保存,也是造成花粉浓度低另一个重要原因。花粉组合判别分析表明,捕捉样品和表土样品均能较好地区分出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但捕捉样品交叉检验结果好于表土样品。

  • 标签: 中国北方 草原区 表土花粉 捕捉器花粉 花粉通量 判别分析
  • 简介: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快速发展,古地理学研究及古地理图绘制也面临新机遇与挑战,逐渐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基于单因素、单学科信息到基于多因素、多学科综合信息。新一代基于数据库和GIS技术高精度古地理图绘制,与传统定性或手工绘制古地理图相比,涵盖学科信息广、涉及数据量大、图件精度高、可叠加各种定量分析结果,是未来古地理图绘制主流方向,并将成为定量古地理研究重要辅助手段。GBDB数据库庞大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数据资源,以及以剖面为核心数据结构,使其成为目前最适合开展定量古地理研究和古地理图绘制开放数据平台。作者收集、整理了华南435个剖面的综合地层数据,通过数据标准化和专家厘定,绘制得到了华南奥陶纪凯迪晚期高精度古地理图。研究表明,凯迪晚期,扬子地台上广泛发育五峰组黑色页岩沉积;扬子地台西北缘、西南缘、湖南中南部、下扬子地区等沉积了其他岩相地层;华南南部大范围地区、四川中部等均已抬升暴露,缺失本期地层。总体来看,该时期华南呈现了三面古陆环绕浅水台地这一古地理格局。

  • 标签: 高精度古地理图 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 GBDB数据库 奥陶纪凯迪期
  • 简介: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将于2008年9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议主办单位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 标签: 学术会议 古地理学 沉积学 成都市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 简介:根据历史文献以及巨野、梁山、戴庙钻孔剖面的分析与研究及对东平湖底沉积调查,确定了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沉积记录,提出东平湖由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演化而来.通过对东平湖演化与黄河决口和改道关系分析与对比,指出历史时期东平湖演化历程与黄河关系密切,经历了黄河决口注入和改道流经湖区,河水注入、湖面扩大,河徙水退、湖面萎缩.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期间注入和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黄河第二次大改道期间两次注入、其中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水面北侵形成梁山泊.黄河第三次大改道期间三次决口注入,两次改道流经梁山泊,湖面进一步扩大成"八百里梁山泊",之后黄河仅数次决入,水源短缺,湖面萎缩.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期间未流入梁山泊,湖面进一步缩小.黄河第五次大改道期间曾两次注入梁山泊,湖面又扩大成为一片泽国,而后断绝黄河水源,被分成安山湖等北五湖,梁山泊岁久填淤,湖为陆.黄河第六次大改道期间黄河水源断绝,北五湖水面北移,逐渐萎缩消失,仅安山湖经历一次黄河决入,并淤塞而成东平湖,黄河水断绝时湖底干涸,黄河大汛期曾倒灌入湖.

  • 标签: 东平湖 黄河水 水源 沉积记录 倒灌 干涸
  • 简介:河北坝上地区位于东亚季风气候边缘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丰宁黄土剖面为研究该区域长时间尺度环境演化提供了理想材料。通过丰宁黄土剖面地球化学元素和磁化率分析,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恢复了该地区230kaBP以来环境演化历史;通过野外观察,识别出了S_1古土壤之下发育风化淋滤黄土层,探讨了S_1古土壤发育时期风化淋滤特征及其所揭示气候变化问题。结果表明:(1)230kaBP以来磁化率记录可与深海氧同位素3—8阶段进行细节上对比,表明丰宁黄土堆积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积极响应;(2)S_1古土壤发育时期,由于受到强降水影响,土壤中元素受到强烈淋溶从而向下迁移到L_2黄土中,造成L_2上部地球化学记录与磁化率差异;(3)从S_1古土壤顶部到钙结核层之间土壤属于酸性淋溶土,可能相当于现今中国北亚热带黄棕壤,其剖面由土壤层、风化淋滤黄土层和CaCO_3淀积层构成;(4)S_1古土壤发育时期温度和降水量与现今江苏泗洪和六合地区相当,表明当时研究区为亚热带气候。

  • 标签: 黄土 古地壤 磁化率 元素地球化学 古气候 河北坝上
  • 简介:古流分析是沉积学分析一种通用手段。所谓古流,是指通过地史时期沉积岩中保存沉积标志恢复古流向。广义地说,古流包括介质(水或大气)流动方向或沉积物(如重力流)运动方向,由于大气运动反映风向是多变古风向,所以实用古流分析多指古水流方向以及重力流沉积物运动方向。值得注意是,古水流方向分析包括单向水流(河流)、双向水流(潮流)和波浪传递方向,它们具有不同地质意义。

  • 标签: 古水流方向 沉积标志 运动方向 大气运动 流动方向 传递方向
  • 简介:桂南-粤西云开地块,位于特提斯构造带和环太平洋构造带交汇处.其变质基底仅出露于两广边境云开大山地区,但古生代海相沉积盖层分布广泛,甚至跨越北部湾.地块北缘古生代深水沉积带,也延展到越南东北沿海地区.云开地块范围,可能西起红河三角洲,东达珠江三角洲.晚古生代时,它可能为地处南纬低纬度海域碳酸盐台地.古南中国海于中晚二叠世开始张开,使云开地块北移,与大明山地体碰撞,形成云开北缘造山带.中晚三叠世,古南中国海进一步扩张和桂西-越北古特提斯向南消减,又形成晚二叠世造山带以北印支期岩浆弧和磨拉石,也是东古特提斯闭合过程重要部分.新生代早期南中国海张开前,古南中国海北侧南沙地块可能和云开地块相接,总面积可能超过50万km2,在东南亚地质演化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志留纪 云开地块 华南 越南 古特提斯 古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