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第13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21日日本高知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1)遗迹化石演化古生态学和复杂遗迹化石古生态学、埋藏学精细分析将是未来遗迹学研究热点;(2)遗迹化石正确分类命名及其形态功能和古环境分析依然是遗迹学基础和主要内容;(3)新遗迹学展示了巨大生命力,成为了将今论古重要钥匙;(4)三维动画模拟未来将推动遗迹学、生态学科学普及;(5)遗迹组构油气勘探应用中已取得了重大成果。学科交叉和高新技术测试方法、跨越多学科思维路线将是遗迹学发展重要推动力。

  • 标签: 遗迹化石 遗迹组构 遗迹学
  • 简介:光合作用起源是个非常古老事件,这个事件证据,包括基本生物学过程开启和发展之类问题,如地球早期光合作用生物属性以及光合作用生物如何获取光合作用装置等,可能已经消失时间长河之中;因此,光合作用起源就成为个引人入胜重大科学命题。尽管如此,地质学、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生物化学和分子进化分析,为光合作用起源及其复杂进化历史,提供些新认识和新线索,主要涉及到以下3个方面:(1)光合作用生命起源;(2)光合作用装置起源;(3)光合作用催化剂起源。追索科学家们重大科学命题持续研究与艰苦努力,以及所取得些重要而且富有智慧认识,将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些重要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追逐光合作用起源研究进展,对于深入了解早期地球复杂圈层耦合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用过程主要包括:(1)从不生氧光合作用到生氧光合作用转变;(2)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3)生氧光合作用起源与进化造成、从个缺氧大气圈到今天含氧大气圈复杂演变过程;(4)大气圈和水圈渐进氧化作用对地球表面环境以及生命起源和发育造成个长时间影响;(5)早期地球表层古地理面貌成型等。更为重要是,对光合作用起源地质学尤其是沉积学思考所得出些重要认识,尽管不是结论,但是拓宽了沉积学研究范畴,开阔了沉积学家研究视眼,同时也成为个多学科协同作战范例。

  • 标签: 光合作用起源 地球圈层耦合 早期地球 研究进展
  • 简介:砂岩侵入体系是种普遍地质现象,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地学界重视,但对其形成机理探讨较少。作者研究团队通过设计套室内模拟实验装置,来简化模拟3层地层结构中砂岩侵入体系形成和演化过程。之前模拟实验(实验变量为顶层沉积物厚度、进水管结构)结果基础上,进步考察了地形坡度实验结果影响,并砂岩侵入体系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过程中,共观察到7种不同形态不同样式管道,并实验过程中压力变化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分析认为:盖层厚度越大,压力下降速度越慢,越不利于压力释放;随着实验继续进行,砂岩侵入体最终会转化为砂岩喷出体并喷出地表;不稳定地形有利于触发疏松沉积物发生变形。实验表明,超压是砂岩侵入体发生最重要条件之,沉积盆地中压实不均衡和生烃作用是可独立产生大规模超压2种主要机制。

  • 标签: 流化 超压 物理模拟 砂岩侵入体系 形成机理
  • 简介:通过整理历史文献中有关天山北麓东部地区18世纪中后期相关记载,发现1757—1774年历史文献记载了巴里坤作物物候和霜雪事件,根据物候学原理,确认1757—1774年巴里坤存在有温度升高现象。并根据同时期历史文献中乌鲁木齐冷暖感应记载,认为1757—1774年温度升高发生在整个天山北麓地区。结合已有的树木年轮研究成果,并根据当时的人文社会背景进行分析,进而从更宏大时空尺度上认识此次温度升高历史文献记载中具体内涵,认为历史文献记载1757—1774年温度升高是相对于18世纪10—20年代,而非30-50年代。根据历史文献重建温度变化,必须结合文献形成历史背景,因为同时期的人文社会背景,会影响到历史文献记载可靠

  • 标签: 温度变化 历史文献 树木年轮 天山北麓 18世纪
  • 简介:运用埋藏学与沉积地质学研究方法与手段,中国东部晚白垩世具有恐龙化石集群埋藏盆地中恐龙骨骼化石埋藏地层层序与年代、埋藏骨骼化石特征、骨骼化石埋藏类型及其埋藏成因等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将其产出时代、埋藏相、埋藏特征与国外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认为:中国东部与国外相比,虽然化石产出具体时期有所差异,但从恐龙种群、埋藏相沉积地层学等方面均具有相似反映了晚白垩世全球古环境、古生态古气候相似。(1)中国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埋藏事件可分为早期与晚期2个阶段:早期Cenomanian期与晚期Santonian_Maastrichtian期。而国外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埋藏事件只发生在晚期,美洲蒙古国发生在Campanian晚期,欧洲则为Campanian_Maastrichtian期过渡时期Maastrichtian期。(2)中国埋藏骨骼化石种属以鸟脚类鸭嘴龙科与兽脚类恐龙为主,它们埋藏于紫红色地层中,埋藏环境主要为冲积扇与河流环境;美洲以鸭嘴龙科为主,欧洲与蒙古国种群各地不相同,都埋藏于紫红色岩石地层中,埋藏环境主要为河流—泛滥平原。骨骼不同沉积相组合地层中埋藏学特征各异,与古地理、古生态古环境密切相关。(3)结合盆地中化石埋藏学特征与盆地演化特征,总结了恐龙化石埋藏类型主要有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盆地古地理格局变动、火山活动、古温度升高古地震等事件综合作用是可能埋藏成因,并提出了恐龙化石埋藏模式。此研究为揭示中国东部乃至全球晚白垩世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恐龙灭绝原因探讨提供了新材料与证据。

  • 标签: 恐龙骨骼化石 埋藏学 晚白垩世 国内外对比
  • 简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地质学类期刊排名中,《古地理学报》排到了第18化,特向各位作者、评审专家、读者通报,并大家多年来支持表示感谢!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中文核心期刊 地质学
  • 简介: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已成为塔里木盆地最重要勘探开发层系,岩溶作用则是形成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层关键因素之。针对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岩溶分类方案不统、岩溶术语界定不清楚、生产应用难度大现状,作者分析了奥陶系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不同时期岩溶储集层特征岩溶发育程度差异性,依据岩溶成因主控因素提出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分类,划分出风化岩溶、礁滩体岩溶和埋藏岩溶3大类,其中风化岩溶又分为潜山岩溶和层间岩溶2个亚类。研究指出礁滩体岩溶、层间岩溶、潜山岩溶是塔里木盆地重要勘探岩溶类型,并以构造运动为主线将奥陶系岩溶划分为5期,开展了不同类型岩溶特征分布规律研究,指出了3种重要类型岩溶勘探思路。此次研究统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分类及期次,勘探开发生产和研究工作具有较强指导,具有重要理论指导实践应用意义。

  • 标签: 奥陶系 碳酸盐岩 岩溶分类及期次 礁滩体岩溶 层间岩溶 塔里木盆地
  • 简介:赣北鄱阳湖地区土塘剖面发育第四纪红土,自下而上可分为强网纹红土层、弱网纹红土层、微网纹红土层、均质红土层和下蜀黄土层。基于常量元素、粒度分析数据以及前人年代框架,初探土塘剖面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1)土塘剖面粒度组分均,常量元素含量相近,风化淋溶强烈。(2)土塘剖面各地层间化学风化强度存在差异:下蜀黄土层为初期去Na、Ca阶段;均质红土层为中期去K阶段;微网纹红土层由去K阶段向去Si阶段过渡;网纹红土层已完全进入晚期去Si阶段。剖面常量元素相对迁移能力为:Na2O>MnO2>CaO>P2O5>MgO>K2O>SiO2>Al2O3>TiO2>Fe2O3。(3)中更新世以来赣北鄱阳湖地区气候总体上由暖湿趋于干冷,期间伴随多个明显干湿旋回佐证强烈淋溶与干湿交替作用是网纹红土发育重要驱动因子。

  • 标签: 赣北 鄱阳湖地区 第四纪 常量元素 古气候演变
  • 简介:黑龙江省柳树河盆地始新统八虎力组发育多层油页岩。通过油页岩样品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研究了其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分析了油页岩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常量元素以富Al2O3、Fe和CaO,贫SiO2、MgO、Na2O和K2O为特征,微量元素总体上表现出不同程度亏损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平均为140.7×10-6,表现出轻稀土元素轻度富集特征。稀土元素具有较为变化趋势,表明油页岩沉积时物源和沉积环境较为稳定。Mn/Ti值表明油页岩组成物质搬运距离随着时间变化经历了远→近→远变化,反映水体深度经历了深→浅→深变化。Sr/Cu值和Rb/Sr值表明油页岩沉积时为相对炎热干旱环境。Sr/Ba值反映当时为炎热干旱气候条件下过渡相咸水湖泊沉积环境。V/(V+Ni)值、δEu和有机碳含量表明油页岩沉积时处于缺氧还原沉积环境中。总体上,柳树河盆地油页岩发育于炎热干旱气候、咸水、缺氧条件下湖泊沉积环境中。

  • 标签: 黑龙江省 柳树河盆地 油页岩 元素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始新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