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在四川峨眉山龙门洞剖面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一(嘉一)河口湾沉积中,共鉴定出动物遗迹化石9个属种,包括Arenicolitesisp.,Diplocraterionisp.,Skolithosisp.,Psilonichnusupsilon,Palaeophycustubularis,Cochlichnusanguineus,Helminthopsisisp.,Protovirgulariaobliterata和逃逸迹。根据遗迹化石的形态特征和梯阶分布识别出2个遗迹组构:Arenicolites遗迹组构和Palaeophycustubularis遗迹组构,分别代表潮间砂坪和泥坪沉积环境。这2个组构都是软底控制的遗迹化石。

  • 标签: 峨眉山 下三叠统 嘉陵江组一段 河口湾沉积 遗迹组构 Arenicolites
  • 简介:第4届国际遗迹大会于2016年5月6日—9日在葡萄牙新伊达尼亚世界地质公园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论文摘要集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分析及遗迹化石的系统古生物是当前遗迹研究的热门领域,新概念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是未来遗迹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比表明,中国学者在遗迹化石的系统分类、陆相遗迹化石以及新遗迹领域研究较为薄弱。笔者认为,注重遗迹化石在地质突变期中的分析、发展新遗迹、加强四足动物及鸟类足迹的研究,将是近期国内遗迹的主要研究方向。

  • 标签: 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 遗迹化石 遗迹学 葡萄牙
  • 简介:渤南油田位于济阳坳陷的渤南洼陷内,是山东省胜利油田储量最大的亿吨级深层低渗透断块岩性油藏,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和沙三,属中孔低渗透砂岩储层.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成因机理十分复杂,为了更精确地预测有效储层的分布及其内部储集性能的差异,应用成岩储集相的概念在渤南油田三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开展了低渗透储层质量评价的研究.该项研究是建立在储层沉积相、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及成岩作用阶段划分,认为造成本区储层砂岩渗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成岩期各种自生矿物的充填和胶结作用.选用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泥质含量、孔喉半径均值和变异系数等七项参数,采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将渤南油田三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划分为四类成岩储集相,阐述了各类成岩储集相的特征,并结合沉积相,实现了成岩储集相的时空展布.研究成果将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开发起到指导作用.

  • 标签: 成岩 渤南油田 沙河街组 低渗透储层 低渗透砂岩储层 沙二段
  • 简介:综合利用地震、录井、测井、岩心资料,建立了松辽盆地西斜坡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二及三底部四级层序地层格架,查明了四级层序格架内沉积微相的空间分布。青山口组二划分为2个四级层序(Cg4、Cg3),每个四级层序均可划分为湖泊扩张体系域和湖泊收缩体系域,分别命名为Eg4、Sg4,Eg3、Sg3。西斜坡青山口组二及三底部的沉积格局为滨浅湖沉积体(砂坝、泥滩、混合滩)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体(河口坝、远砂坝)共存。Eg4沉积时期发育了物源来自西部与北部的4个三角洲前缘沉积体,沉积体之间发育滨浅湖混合滩;Sg4沉积时期三角洲沉积体规模较前期扩大,并且发育了物源来自西北方向的三角洲。Eg3沉积时期物源来自西部及北部的三角洲向东推进,东北部三角洲前缘沉积体萎缩;Sg3沉积时期以三角洲前缘沉积占优势,三角洲前缘沉积体错叠连片,滨浅湖沉积大量减少。青山口组二及三底部自下而上,沉积区范围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的规模逐渐扩大。

  • 标签: 松辽盆地 西斜坡 青山口组 高频层序 沉积微相
  • 简介:系统地介绍了多点地质统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并以我国渤海湾盆地某区块新近系明化镇组河流相储层为例,进行了多点统计随机建模的实例分析.多点地质统计为储层随机建模的国际前沿研究方向.该方法综合了基于象元的方法易忠实条件数据以及基于目标的方法易再现目标几何形态的优点,同时克服了传统的基于变差函数的二点统计不能表达复杂空间结构和再现目标几何形态的不足.通过理论与实例研究,分析了目前多点统计尚存在的问题(包括训练图像平稳性问题、目标连续性问题以及综合软信息的问题等)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 标签: 地质统计学 几何形态 明化镇组 随机建模 储层 新近系
  • 简介:老爷庙油田位于河北省唐海县老爷庙村,是冀东油田的主力油田之一.构造位置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西北部.根据分析沉积岩岩石成分和结构特征、泥岩颜色、沉积构造和岩相组合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结合东营组东一沉积时期西南庄断层下降盘倾斜的古地形背景以及西南庄和老王庄凸起古物源的古地理位置,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东一确定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并划分了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支流间湾微相,并对每类沉积微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测井相为基本手段,应用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勾绘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东一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讨论沉积微相的演化.依据东一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结合岩心分析资料,确定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储层微相,其孔隙度为15%~24%,渗透率150×10-3~500×10-3μm2,储层的物性较好.分流水道的游走摆动、沉积物的快速堆积、储层较低的分选性和强烈的非均质性是导致老爷庙油田东一油藏开发效果差的根本地质因素.恢复东一沉积微相,可以进一步弄清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 标签: 古近系 老爷庙油田 沉积相 扇三角洲 河北 沉积构造
  • 简介:新疆焉耆盆地开都河自察汗乌苏水电站流入博斯腾湖的河口之间,发育单一物源供给下的山间河段、辫状河段、曲流河段、顺直河段以及三角洲平原顺直型分流河道等多种类型河道沉积。通过探坑挖掘与观察、砂砾质沉积物结构的测量、碎屑组分与重矿物分析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开都河不同类型河段的砾石质沉积特征与搬运距离关系、砾质与砂质组合特征、砂质碎屑组分与沉积构造特征及变化等,认为沉积地形与坡度、沉积物组成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控制了不同河段类型的变化与沉积特征的差异。同时,建立了不同河型砾石径变化与沉积搬运距离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统计了在干旱气候与充沛物源供给条件下,开都河不同河型沉积中的有利储集体分布范围及其比例关系数据,可为陆相湖盆河流沉积相图的编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焉耆盆地 开都河 河流沉积 砾石搬运距离 沉积相
  • 简介:通过对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四和须二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的研究,认为储集层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作用、自生矿物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3种成岩作用类型。储集层成岩-储集相可以划分成5种,即强溶蚀成岩-储集相、绿泥石衬边粒间孔成岩-储集相、压实压溶成岩-储集相、碳酸盐胶结成岩-储集相和石英次生加大成岩-储集相。不同的储集层成岩-储集相由于经历了不同的成岩演化序列,使得储集层中的残余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孔的形成条件各不一样,储集层中孔隙的保存主要决定于孔隙被压实、自生矿物的充填、多期的溶蚀作用等因素,并与孔隙中发育的绿泥石衬边有紧密联系。在上述5种成岩-储集相中,有效的成岩-储集相只有2种,即强溶蚀成岩-储集相和绿泥石衬边粒间孔成岩-储集相,它们对须家河组须四和须二优质储集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他几种成岩-储集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是无效的。

  • 标签: 川西坳陷 新场气田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低渗储集层 成岩-储集相
  • 简介: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地形平缓,基底沉降缓慢,在湖平面整体扩张及浅水背景下河流入湖形成三角洲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与测井相研究,该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3种亚相,以及分支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支河道间湾、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决口扇、河口坝、远沙坝、水下分支河道间湾9种微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广泛发育,前三角洲不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通过填积和频繁的分叉改道,向湖盆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域发育了大量水下分支河道,分支河道与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平均宽度200~600m、平均厚度3~8m的河道单砂体,(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该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进一步调整开发井网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松辽盆地 中央坳陷 下白垩统 泉头组 沉积微相 (水下)分支河道
  • 简介:结合山东惠民盆地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河街组第三(简称沙三)层序地层研究,根据层序中湖平面变化特点和相应的沉积物特征,提出了陆相湖盆中层序内体系域的四分法,一个完整的层序由低位、湖侵、高位和下降四个体系域组成,并且层序界面位于湖平面最大下降的位置,介于下降域和低位域之间.层序地层中存在四个关键性界面:首泛面、最大湖泛面、始降面和最大下降面,其中首泛面对应于湖水由相对稳定到快速上升时的初始湖泛面,为低位域与湖侵域间的分界面;最大湖泛面对应于湖水快速上涨至最大限度时的湖泛面,为湖侵域与高位域间的分界面,在界面附近多形成特征的CS;始降面对应于湖平面开始快速下降时的沉积界面,为高位域与下降域的分界面;最大下降面也是层序界面,为湖盆水体快速下降或湖盆岸线快速退到最低点时的沉积界面.结合研究区的岩芯、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本文总结了四个关键界面的识别标志.中央隆起带沙三沉积共划分出六个体系域,分属三个层序.本文以层序II沉积为例,阐述了不同体系域的沉积体系特征,低位期湖盆水域面积小,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河流流经距离长,边缘地区形成下切谷;湖侵期发育小规模的退积式三角洲沉积,砂体较不发育;高位期湖盆水域面积大,砂体以深水浊积砂体为特征;下降期多发育进积式砂体,砂体发育.因此,位于层序界面之下的下降域和之上的低位域是湖盆砂体有利发育期,湖侵域和高位域是生油岩主要形成时期.

  • 标签: 山东 古近系 沉积演化 层序地层 下降体系域 界面
  • 简介:在综合考虑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对储集层孔隙度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辽河坳陷双清地区不同沉积微相成岩指数ⅠD与储集层平均孔隙度的相关关系,预测了该地区沙四储集层在各沉积时期的平均孔隙度,恢复了孔隙演化史,确定了不同沉积时期有效油气储集层的分布范围。孔隙度预测结果表明,有效油、气储集层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孔隙度大于5.8%的地区。孔隙演化史的模拟结果表明,储集层孔隙度在埋藏早期主要受沉积相的影响,而在晚期则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储集层预测孔隙度与实测孔隙度的绝对误差为2.7%,而研究区储集层的填隙物含量在1.0%-40.0%之间,平均为21.7%,由此可见,所建预测模型可用于填隙物含量较高的储集层钻前孔隙度预测和孔隙演化史模拟。

  • 标签: 辽河坳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四段 成岩作用 沉积微相 储集层质量
  • 简介:基于对冀中坳陷饶阳凹陷蠡县斜坡碎屑岩分析化验资料,结合该区古水系与古地貌特征,从岩样的碎屑组分、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与ZTR指数及地震剖面反射特征等方面,对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下亚(沙一下亚)沉积的物源方向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蠡县斜坡古近系沙一下亚的沉积物主要来自于斜坡西南部和北部,其中西南部物源区主要位于太行山隆起,沉积物分别由古大沙河经由斜坡南部及古唐河越过高阳低凸起运移进入斜坡,是主要物源;北部物源主要来自牛驼镇低凸起,是次要物源。西南部物源与北部物源交汇于蠡县斜坡东部西柳地区。

  • 标签: 蠡县斜坡 古近系沙河街组 古水系与古地貌 重矿物组合 沉积物源分析
  • 简介:冀中坳陷深县凹陷在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沉积时期处于填平补齐阶段,地层厚度变化大,在200~1200m之间,沉积相研究及其分布规律长期制约着勘探工作。为此,在系统的岩心观察与精细描述的基础上,通过测井资料的分析,并结合粒度分析资料对盆地水动力环境和沉积相类型进行了探讨,共识别出3种沉积相类型: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采用岩性、电性、地震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再现了沙一4个沉积亚的沉积相展布规律:辫状河三角洲相主要分布在深泽—刘村低凸起、深南背斜以及宁晋凸起东北部,具有早期"大前缘小平原"、晚期"大平原小前缘"的沉积特征;衡水断层下降盘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白宋庄洼漕和榆科背斜一带分布滩坝。

  • 标签: 冀中坳陷 深县凹陷 沙一段 沉积相
  • 简介:第20届国际沉积大会(ISC)于2018年8月13—1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会议中心召开,来自53个国家的130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500多位代表做口头报告,480余人做展板交流。其中中国学者300多名,分别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18所高校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国际沉积大会是国际沉积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由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主办,每4年组织一次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

  • 标签: 沉积学 魁北克 加拿大 国际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石油大学(北京)
  • 简介: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凹带古近系戴南组一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钻井、录井、测井、地震解释和测试分析等手段,识别其主要沉积相类型,总结其砂层组级别的沉积格局与时空演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戴一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近岸水下扇相和湖相等沉积相类型,且在滨浅湖区发育滩坝和非深水事件成因砂体。戴一沉积时期,三角洲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北部,主体为前缘亚相;南部断阶带发育一系列小型孤立扇三角洲;肖刘庄和周庄局部地区发育近岸水下扇;联盟庄地区浅湖相带多个砂层组发育滩坝和非深水事件砂体;湖底扇主要分布在一亚各次凹中心。真2-1和真2-2断层、汉留断层以及吴1断层形成的梳状断槽等的构造活动,从(弱)氧化水环境为主、演化至各次凹中心以还原水环境为主的水体环境演变等因素,影响并控制着深凹带戴一沉积格局。高邮凹陷深凹带戴一沉积充填分为3个阶段:三亚为明显的退积型式,二亚呈加积充填型式,一亚为退积—进积—退积充填型式;邵伯、樊川和刘五舍3个次凹水深和沉积充填过程呈现略有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 标签: 沉积格局 时空演化 沉积充填型式 砂层组 戴南组 古近系
  • 简介: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32ndIASMeetingofSedimentology)于2016年5月23—2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综述研究表明,会议研究热点为陆相沉积环境、浅水沉积与滨岸潮汐、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碳酸盐与化学岩沉积、沉积过程与盆地分析、成岩作用与油气储集层等研究领域。会议主要研究进展表现为:波浪再悬浮作用(waveresuspension)与异重流(hyperpycnalflows)是陆架边缘斜坡快速进积的主要因素;海啸发生周期为14~35ka,后积层理(backset-bedding)为海啸沉积识别标志;海底滑坡多由海底地震、天然气水合物泄露等触发,其块状搬运沉积物(MTD)包括滑塌头部、滑动底面、滑塌主体以及滑塌后期浊流沉积;玄武岩等基岩的风化作用提供硅与富镁碱性水,有利于菱沸石与白云石的形成;受构造作用影响,隆起剥蚀区与沉积区可互为转化;物源性质、供给量及搬运或分散过程控制了沉积面貌(源汇系统);构造活动直接控制可容纳空间变化、地貌变化、源区剥蚀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等。最后,本文对比了中外沉积发展差异,讨论了中国沉积发展方向。

  • 标签: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 研究热点 陆相沉积环境 滨岸与浅水沉积 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 碳酸盐沉积
  • 简介:树木年轮密度(树轮密度)分析作为树轮气候的一种研究方法,能够提取更准确的环境信息,应用范围更广,在过去环境变化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讨论了树轮密度测量技术与树轮密度分析方法在过去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发展历程及最新研究成果,认为X射线分析法仍然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树轮密度分析手段,基于树轮密度数据的过去温度变化重建仍是树轮密度研究的主要方向。相关研究表明:森林上限和高纬度地区树木年轮的最大晚材密度对夏季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可以用来重建过去几百年、乃至千年的不同空间尺度的温度变化;树轮早材密度或最小早材密度对降水量的响应比较显著,但目前主要集中于重建区域小尺度的降水量变化方面。另外,树轮密度分析结果还可以用来研究某些气候要素分量的变化(季节变化、气候事件爆发的早晚和持续时间等)、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因子以及海气动力机制、气压异常等。

  • 标签: 树轮气候学 树木年轮密度 气候变化
  • 简介: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的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目前关于该段沉积相类型的认识分歧很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GIS3.2a的空间分析功能,求取了沙三各砂层组的沉积表面坡度。9砂层组沉积时的坡度多为1.5°~3.5°,紧邻孤岛凸起处坡度可达3.5°~5°;而5砂层组沉积时的坡度则几乎全部小于1.8°。综合考虑5砂层组、9砂层组的代表性和盆地沉积构造背景、储集层砂体外围泥岩的沉积特征、纵向上的沉积组合关系、储集层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及其自身的沉积特征,认为渤南洼陷沙三主要的储集层砂体应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仅最下部9砂层组的储集层砂体为深水湖泊重力流沉积。

  • 标签: 渤海湾盆地 渤南洼陷 古近系 沙三段 地理信息系统 坡度分析
  • 简介:通过地震、钻测井及生物地层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发育6套层序、两个构造层序。层序及沉积相空间分布的差异反映八道湾期至西山窑期以北部物源为主,下部构造层序揭示了北部抬升、南部均衡沉降的构造格局,头屯河期至喀拉扎期以南部物源为主,上部构造层序反映南部抬升、湖盆急剧收缩的构造格局。研究区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次为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早中侏罗世,本区以暖温带潮湿气候为主,但在三工河早期及头屯河中期有两次气候变干变热过程,晚侏罗世为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侯,晚期的干旱气候还是导致湖盆急剧萎缩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层序地层学 构造层序 古气侯
  • 简介:通过钻井岩心观察及室内测试分析等方法,对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南缘古新统沙市组四含盐岩系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该时期研究区盐湖的特点是:成盐多期次、沉积连续、淡化—咸化周期性交替,因而成为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要研究对象。该区沙市组四盐层间的层由非砂岩组成,主要由单层厚度为几毫米至几十厘米、累积厚度达几十厘米至几米的含盐韵律组成,为复成分的蒸发盐矿物、碳酸盐矿物及陆源的黏土和细碎屑矿物等组成的混积岩。借助Fe、Mn、Al、Ca、Mg、Co、Ni、V、Cu等元素含量以及Sr/Ba、Mg/Ca、V/(V+Ni)、Ni/Co、Cu/Zn等值,对盐间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沙市组四盐间沉积环境为湖泊浪基面之下的缺氧还原环境,为常年性较深水分层湖泊。该时期的湖泊可分为微咸水湖、半咸水湖、咸水湖和盐湖。根据典型暖相盐类矿物(原生钙芒硝层)发育广泛和指示气候干旱程度的Fe2O3/FeO值特征,推断研究区在沙市组沉积晚期的古气候属于暖旱型气候。

  • 标签: 江汉盆地 江陵凹陷 含盐岩系 沉积特征 沉积环境 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