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是笔者等中国早、中、晚寒武世和早、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诸文继续.在对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成果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主要是蒙兴地区、昆仑秦岭地区、西藏地区、海南岛和台湾地区)地质资料,编制出了中国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图,并撰写出本文.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研究程度较高,其岩相古地理图和文字论述都是定量.其他地区研究程度较低,其岩相古地理图和文字论述则是定性或概略性.在中国晚奥陶世,早、中、晚寒武世和早、中奥陶世一直存在"两槽和三台相间分布"岩相古地理基本格局已经改变,天山北山蒙辽吉槽地中北山槽地和蒙辽吉槽地已不再是槽地而变成了台地.因此,准噶尔台地、北山台地、蒙兴台地、蒙辽吉台地和华北台地就连在一起了,形成了一个庞大北方台地群.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其他古地理单元也与以前各世大不相同或有所不同.这是晚奥陶世晚期大规模海退结果.

  • 标签: 中国 晚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 槽地 台地 地质资料
  • 简介:本文是和继续.本文基础是笔者等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成果.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划分都有确切定量资料和定量图件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地质资料,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编制出了全国范围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图并撰写出本文.因此,在本文中,华北、华南和西北地区岩相古地理图及其文字论述是定量和比较精细,其他地区岩相古地理图及其文字论述则是定性和概略性.在中国晚寒武世,中寒武世"两槽和三台相间分布"古地理格局依然存在.两槽即天山北山蒙辽吉槽地和昆仑秦岭槽地,三台即准噶尔蒙兴台地、塔里木柴达木华北台地和西藏华南台地.这5个古地理单元范围与中寒武世基本上相同,但他们次级古地理单元特征则与中寒武世有所不同或大不相同.

  • 标签: 中国 晚寒武世 岩相古地理 槽地 台地 地质资料
  • 简介:中国南方是指西至金沙江-无江断裂、西北至垅门山断裂、北至城口-房县-襄樊-广济断裂,东北至郯城-庐江断裂、东至黄海和东海,南至南海中国南方广大地区。面积约2000000km2。在露头剖面和钻井部面的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所取得各种定量及定性资料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中国南方下奥子统新厂阶和宁国阶各科单因素图以及相应新厂期和宁国期岩相古地理图。在这两幅古地理图中,有7个主要古地理单元,即使西台地、康滇陆、扬子台地斜坡、江南盆地、东南台地和华夏陆。前5个古地理单元属康滇古地理体系,两个古地理单元属华夏古地理体系。这两幅古地理图最大特征是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切定量单因素图为依据和数据为依据。这种定量岩相古地理图在我国南方早奥陶世还是首次出现。这种定量岩相古地理图在古地理学中是个重大进展,对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沉积矿预测和勘探有重要指导作用。

  • 标签: 中国 早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 定量 古地理体系
  • 简介:本文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古地理图集》编制过程中历史背景、国内外学术动态、任务由来、人员组成和学术指导思想。着重分析了在板块构造理论出现后中国地质学家当时面临任务:如何将中国境内古地理变迁与大地构造演化史相结台?如何在古地磁资料尚不完善情况下在古地理图上反映活动论全球构造思想体系?本图集在上述领域内开展研究和采用一系列图面表达方式,体现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构造发展阶段论学术思想在古地理图编制中特色和进展。也对80年代中期后我国古地理图编制方面的蓬勃发展形势以及活动论古地理图日臻完善方向作了概括和展望。

  • 标签: 《中国古地理图集》 历史背景 活动论 垒球构造
  • 简介:中国西北地区是指贺兰山及六盘山以西和昆仑山以北我国西北部广大地区。在各露头及钻井剖面的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中国西北地区奥陶系各统各种单因素图和奥陶纪各世岩相古地理图。这些岩相古地理图具有定量、多级别和多类型特点。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切定量单因素效据和图件为依据。多级别,即已划分出三级古地理单元,如陆和海为一级;在海中又划分出台地、盆地和斜坡,为二级;在台地中,又划分出滩、坪等,为三级。多类型,即每个古地理单元,主要是二级和三级古地理单元,还可根据其岩石特征区分出不同类型,如台地可区分出碳酸盐岩台地、碎屑岩台地、火山岩台地等.盆地可区分出泥岩盆地、硅岩盆地、碎屑岩盆地、复理石盆地、火山岩盆地等,滩可区分出亮晶颗粒滩(准滩、雏滩)、灰泥颗粒滩(准滩、雏滩)等。这种古地理图在西北地区还是首次出现。西北地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格局可概括为“海陆并存,海中台盆相问分布,台中有滩和坪,台盆间有斜坡”。早奥陶世继承了寒武纪海进并进一步扩大,至中奥陶世海进达盛期,到晚奥陶世开始海退,从而完成了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海进海退旋回。

  • 标签: 中国西北地区 奥陶纪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 定量 多级别
  • 简介:西北地区是指贺兰山及六盘山以西和昆仑山以北我国西北部广大地区。作者在各露头剖面及钻井剖面的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中国西北地区寒武系各统各种单因素图和寒武纪各世岩相古地理图。这些岩相古地理图具有定量、多级别和多类型特点。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切定量单因素数据和图件为依据。多级别,即已划分出三级古地理单元,如陆和海为一级;在海中又划分出台地、盆地和斜坡。为二级;在台地中,又划分出滩、坪、湖等,为三级。多类型,即每个古地理单元,主要是二级和三级古地理单元,还可根据其岩石特征区分出不同类型,如台地可区分出碳酸盐岩台地、碎屑岩台地等,盆地可区分出硅质岩盆地、碎屑岩盆地、石灰岩盆地、复理石盆地、火山岩盆地等,滩可区分出亮晶颗粒滩(准滩、雏滩)、灰泥颗粒滩(准滩、雏滩)等。这种古地理图在西北地区还是首次出现。西北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格局可概括为“陆海并存,海中台盆相间分布,台中有滩坪湖,台盆间有坡”。新疆北山地区和西昆仑甘青地区古地理特征有所不同,但其古地理格局和演化阶段以及海进过程则是相同

  • 标签: 中国 西北地区 寒武纪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 定量
  • 简介:本文根据中国三叠纪牙形石地理分布、属种分异度和特征属种丰度,将中国三叠纪牙形石归属Kozur(1973)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在早-中三叠世,进一步二分为喜马拉雅生物亚省和华夏特提斯生物亚省,后者三分为西华夏特提斯生态区、东华夏特提斯生态区和右江生态区.在晚三叠世时,右江生态区已不复存在.

  • 标签: 中国 三叠纪 牙形石 古生物地理区
  • 简介:石炭系是中国南方重要海相含油气地层之一。下石炭统油气生成条件比上石炭统好,这和早石炭世盆地面积较大有关。石炭系下伏志留系和上覆二叠系油气生成条件比石炭系还要好。上石炭统油气储集条件比下石炭统好,这和上石炭统白云岩和滩相石灰岩分布较广有关。石炭系油气藏直接盖层是下二叠统下部梁山组,区域盖层是中新生代泥岩为主地层。南方石炭系油气生储盖条件配置关系相当好。但是,南方石炭系以及整个古生代和三叠纪海相地层均经历了多次大构造变动,其油气藏形成条件遭受相当大破坏。在有利生储配置关系基础上,在区域盖层和保存条件较好及面积较大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尤其是在邻近石炭系本身或其下伏志留系油气源岩地区,是寻找和发现石炭系新油气藏有利地区。

  • 标签: 岩相古地理 石炭系 油气潜景 中国南方
  • 简介:中国西北地区盆山地形和该地区地壳结构具有明显一致性,反映了现代盆山构造一个重要特征.文中讨论了中国西北盆山区在中-新生代不同时期古地理面貌和它们发展演化过程.本区在中-新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古地理面貌,而且随着地壳上地幔构造演化而不断发展,盆山构造形成受到了地壳活动和演化控制.一般来说,中国西北主要山系是古生代或早中生代造山带,但它们形成现在这样巨大山系主要发生在晚新生代.如天山山脉构造演化,三叠纪天山曾经一度隆起成山,两侧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中堆积了巨厚磨拉石;侏罗纪时由于剥蚀夷平成为一个准平原,形成了广泛分布且可以对比含煤岩系;从白垩纪到早新生代,它再度隆升,直至第四纪时形成雄伟高大山系,两侧形成相应大型沉积盆地.其他一些山脉,如祁连山和昆仑山,也具有类似的发展演化过程.最后,控制这一过程根本原因则是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构造发展演化.

  • 标签: 新生代 古地理 中国西北 地壳构造 构造演化 天山
  • 简介:著名古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95岁高龄崔克信先生等专著《中国西南区域古地理及其演化图集》,已于2004年5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

  • 标签: 古地理学 演化 地球物理研究 中国西南 地质 地震
  • 简介:吴崇筠教授1954~1975年执教于中国石油大学前身北京石油学院和华东石油学院,主要承担沉积岩石学教学工作,先后编写了3本沉积岩石学著作.第一本是,北京石油学院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出版.第二本是,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沉积岩石学教材.第三本是,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沉积岩石学专著.吴崇筠教授是中国石油大学沉积岩石学教学和教材建设开拓者和奠基者.我们深切怀念吴崇筠教授.

  • 标签: 吴崇筠教授 沉积岩石学 教学及教材建设 奠基者
  • 简介:文中通过对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华南和华北地块古地理特征以及地层学证据分析,认为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广义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在海西期它是扬子地块北东缘呈宽缓弧形展布边缘裂陷槽(或盆地)边界;在印支期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成为两地块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性质,属广义特提斯构造域.第二发展阶段从燕山期以来,发展成为一条平移断裂带,属于狭义环太平洋构造域平移系统.自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中国南方及华北东南部岩相古地理资料显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对接始于晚二叠世早期,地块抬升自南向北、自南东向北西方向呈迁移趋势;印支期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北东、北北东展布缓‘S'形地块拼贴边界,在现今郯庐断裂带上表现为残留由北北西向南南东斜向逆冲推覆性质,表现为大别苏鲁造山带中上部构造层变形,即张八岭构造带及前陆褶皱冲断带变形;燕山期以来则为众所周知狭义郯庐断裂带即郯庐平移断裂系统一部分.

  • 标签: 海西期 印支期 岩相古地理 郯庐断裂带 碰撞 逆冲推覆
  • 简介:中国南方灯影峡期(晓前寒武纪)是白云岩广泛发育海洋碳酸盐沉积时期.在灯影组中部发育从海水直接沉积、沉淀原生白云岩。目前仍保留其原始组构特征。从40个原生白云石(岩)中测得:泥晶白云石δ^13C值为‰,δ^18O值为-1.17‰(n=6);藻白云岩δ^13C值为3.52‰,δ^18O值为-1.86‰(n=5);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为2.90‰,δ^18O值为-2.65‰(n=8);海水刃状白云石胶结构δ^13C值为2.96‰,δ^180值为-2.41‰(n=8);泥晶纹层和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为2.79‰,δ^18O值为-3.13‰。40个岩样δ^13C平均值为3.25‰±0.44‰,δ^18O平均值为-2.12‰±0.98‰(均以PDB标准)。对于灯影峡期海相白云岩原始δ^13C和δ^18O值,不采用所有样品平均值.而是采用原生白云石沉积物与海水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和δ^18O值两个图示分布区重叠部分最重同位素值,即δ^13C值为4.43‰(PDB标准),δ^18O值为-0.62‰(PDB标准),将其作为灯影峡期海洋碳酸盐岩原始同位素组成。对海水原生白云石胶结物包裹体盐度进行了测定,海水δ^18O计算值为2.90‰(SMOW标准),用原始δ^18O值计算厚生白云石形成时海水温度为408℃。这说明中国南方灯影峡期海洋为走热较高海水温度环境。

  • 标签: 海水温度 原始同位素值 原生白云石 海洋碳酸盐沉积 灯影组
  • 简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及古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联席会议,于2004年8月8日在大庆油田召开。出席会议委员有王一刚、王建国、王德发、冯志强、冯增昭、纪友亮、刘文彬、刘招君、刘春莲、刘建波、朱井泉、朱筱敏、陈世悦、李文厚(赵虹代)、

  • 标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岩相古地理 古地理学 大庆油田 学报编辑 冯志强
  • 简介:2003年12月6日在石油大学(北京)召开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及《古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联席会议。出席会议京内外委员共45人,特邀代表2人以及编辑部全体人员,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柳贡慧教授也出席了会议。

  • 标签: 地球化学 岩相古地理 《古地理学报》 中国
  • 简介:根据历史文献以及巨野、梁山、戴庙钻孔剖面的分析与研究及对东平湖底沉积调查,确定了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沉积记录,提出东平湖由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演化而来.通过对东平湖演化与黄河决口和改道关系分析与对比,指出历史时期东平湖演化历程与黄河关系密切,经历了黄河决口注入和改道流经湖区,河水注入、湖面扩大,河徙水退、湖面萎缩.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期间注入和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黄河第二次大改道期间两次注入、其中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水面北侵形成梁山泊.黄河第三次大改道期间三次决口注入,两次改道流经梁山泊,湖面进一步扩大成"八百里梁山泊",之后黄河仅数次决入,水源短缺,湖面萎缩.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期间未流入梁山泊,湖面进一步缩小.黄河第五次大改道期间曾两次注入梁山泊,湖面又扩大成为一片泽国,而后断绝黄河水源,被分成安山湖等北五湖,梁山泊岁久填淤,变湖为陆.黄河第六次大改道期间黄河水源断绝,北五湖水面北移,逐渐萎缩消失,仅安山湖经历一次黄河决入,并淤塞而成东平湖,黄河水断绝时湖底干涸,黄河大汛期曾倒灌入湖.

  • 标签: 东平湖 黄河水 水源 沉积记录 倒灌 干涸
  • 简介:桂南-粤西云开地块,位于特提斯构造带和环太平洋构造带交汇处.其变质基底仅出露于两广边境云开大山地区,但古生代海相沉积盖层分布广泛,甚至跨越北部湾.地块北缘古生代深水沉积带,也延展到越南东北沿海地区.云开地块范围,可能西起红河三角洲,东达珠江三角洲.晚古生代时,它可能为地处南纬低纬度海域碳酸盐台地.古南中国海于中晚二叠世开始张开,使云开地块北移,与大明山地体碰撞,形成云开北缘造山带.中晚三叠世,古南中国进一步扩张和桂西-越北古特提斯向南消减,又形成晚二叠世造山带以北印支期岩浆弧和磨拉石,也是东古特提斯闭合过程重要部分.新生代早期南中国海张开前,古南中国海北侧南沙地块可能和云开地块相接,总面积可能超过50万km2,在东南亚地质演化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志留纪 云开地块 华南 越南 古特提斯 古地理
  • 简介:大同-阳原盆地形成演变研究表明,本区最早出现是将军庙盆地,依次是大同盆地、阳原盆地,直到第三纪末至早更新世初才出现统一大同-阳原古湖。大同-阳原古湖历时二百余万年,至晚更新世末消亡。新生代以来,大同-阳原盆地火山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活跃,现在仍是地震灾害危险区之一。

  • 标签: 大同-阳原盆地 新构造运动 火山活动 地震灾害
  • 简介:混合沉积物是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包括异化粒等)在沉积上混合.混合沉积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是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份混合(在同一岩层内),而广义混合则包括了狭义和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层构成交替互层或夹层混合.混合沉积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尽管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研究与应用已很成熟,但对混积岩研究多被忽视了.对狭义混合沉积物有必要起一成因名称--混积岩.当人们接触到混合沉积时,除了分析研究它们组分和结构特征外,还必须去思考,它们为什么能经常频繁地交互出观,或是直接混合在一起?倒底是:①陆源碎屑跑到碳酸盐沉积背景里?②碳酸盐跑到陆源碎屑沉积背景里?③二者分别从各自源地跑到第三种沉积背景里?还是④二者本来就在同一沉积背景里?接下来就要思考是什么动力条件使它(们)能从这个沉积背景(环境)"跑”到另一个沉积背景(环境)里去?是水?是风?是自身?还是别的什么力量?那么,又是怎样水动力或风动力条件呢?是正常条件,还是突发事件?很明显,要分析研究混合沉积和混积岩,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细细加以考虑,深入进行研究.

  • 标签: 混合沉积 混积岩 陆源碎屑 碳酸盐
  • 简介:简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三大变形幕运动学特征并分析了在楚雄地区反映。在剥去喜马拉雅运动改造、把攀西地堑系和滇中海槽复原到建造时位置后(楚雄盆地视作相对原地),以“盆”“山”耦合思路重塑了古特提斯分支洋盆演化及这些盆地发育。川滇交界区尽管发生燕山运动,印支期建立起来“盆”“山”耦合关系直至喜马拉雅运动才脱耦。分析了脱耦各种表现及第四纪内继承新构造运动对盆地保存和油气成藏不利因素。

  • 标签: 喜马拉雅运动 古地理重建 川滇交界区 构造复位 油气保存 盆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