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32ndIASMeetingofSedimentology)于2016年5月23—2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综述研究表明,会议研究热点为陆相沉积环境、浅水沉积与滨岸潮汐、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碳酸盐与化学岩沉积、沉积过程与盆地分析、成岩作用与油气储集层等研究领域。会议主要研究进展表现为:波浪再悬浮作用(waveresuspension)与异重流(hyperpycnalflows)是陆架边缘斜坡快速进积的主要因素;海啸发生周期为14~35ka,后积层理(backset-bedding)为海啸沉积识别标志;海底滑坡多由海底地震、天然气水合物泄露等触发,其块状搬运沉积物(MTD)包括滑塌头部、滑动底面、滑塌主体以及滑塌后期浊流沉积;玄武岩等基岩的风化作用提供硅与富镁碱性水,有利于菱沸石与白云石的形成;受构造作用影响,隆起剥蚀区与沉积区可互为转化;物源性质、供给量及搬运或分散过程控制了沉积面貌(源汇系统);构造活动直接控制可容纳空间变化、地貌变化、源区剥蚀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等。最后,本文对比了中外沉积学发展差异,讨论了中国沉积学发展方向。

  • 标签: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 研究热点 陆相沉积环境 滨岸与浅水沉积 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 碳酸盐沉积
  • 简介: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地形平缓,基底沉降缓慢,在湖平面整体扩张及浅水背景下河流入湖形成三角洲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与测井相研究,该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3种亚相,以及分支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支河道间湾、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决口扇、河口坝、远沙坝、水下分支河道间湾9种微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广泛发育,前三角洲不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通过填积和频繁的分叉改道,向湖盆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域发育了大量水下分支河道,分支河道与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平均宽度200~600m、平均厚度3~8m的河道单砂体,(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该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进一步调整开发井网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松辽盆地 中央坳陷 下白垩统 泉头组 沉积微相 (水下)分支河道
  • 简介:结合山东惠民盆地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河街组第三段(简称沙三段)层序地层学研究,根据层序中湖平面变化特点和相应的沉积物特征,提出了陆相湖盆中层序内体系域的四分法,一个完整的层序由低位、湖侵、高位和下降四个体系域组成,并且层序界面位于湖平面最大下降的位置,介于下降域和低位域之间.层序地层中存在四个关键性界面:首泛面、最大湖泛面、始降面和最大下降面,其中首泛面对应于湖水由相对稳定到快速上升时的初始湖泛面,为低位域与湖侵域间的分界面;最大湖泛面对应于湖水快速上涨至最大限度时的湖泛面,为湖侵域与高位域间的分界面,在界面附近多形成特征的CS段;始降面对应于湖平面开始快速下降时的沉积界面,为高位域与下降域的分界面;最大下降面也是层序界面,为湖盆水体快速下降或湖盆岸线快速退到最低点时的沉积界面.结合研究区的岩芯、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本文总结了四个关键界面的识别标志.中央隆起带沙三段沉积共划分出六个体系域,分属三个层序.本文以层序II沉积为例,阐述了不同体系域的沉积体系特征,低位期湖盆水域面积小,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河流流经距离长,边缘地区形成下切谷;湖侵期发育小规模的退积式三角洲沉积,砂体较不发育;高位期湖盆水域面积大,砂体以深水浊积砂体为特征;下降期多发育进积式砂体,砂体发育.因此,位于层序界面之下的下降域和之上的低位域是湖盆砂体有利发育期,湖侵域和高位域是生油岩主要形成时期.

  • 标签: 山东 古近系 沉积演化 层序地层 下降体系域 界面
  • 简介:摘要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中央坳陷滨北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的沉积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研究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各亚段的砂岩含量、暗色泥岩含量和紫红色泥岩含量等单因素图件,在此基础上做出沉积相图,深入分析了研究区沉积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青山口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和湖泊2种沉积相,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4种沉积亚相。从研究区边缘到中心,沉积相类型由三角洲平原亚相渐变为三角洲前缘、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亚相;自下而上由半深湖-深湖亚相逐渐变为滨浅湖、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亚相。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可划分为青山口组沉积早期、青山口组沉积中期和青山口组沉积晚期。不同时期、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特征表现各异,从青山口组沉积早期到青山口组沉积晚期,研究区湖盆发育总体表现出规模由大到小的特点。

  • 标签: 沉积相 沉积演化 青山口组 滨北地区 松辽盆地
  • 简介: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第八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于2004年8月9~12日,在大庆油田召开。

  • 标签: 沉积学 古地理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地层古生物 岩相古地理
  • 简介:为了进一步促进国际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与创新,为了扩大《古地理学报》(英文版)高学术水平的稿源从而把《古地理学报》(英文版)早日办成国际化的先进的学术期刊,为了庆祝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定于2013年9月14—17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召开第一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 标签: 地理学会 国际化 《古地理学报》 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 相关学科
  • 简介: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拟定于2016年9月下旬在河南省焦作市高新区河南理工大学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主办机构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的主办机构主要有: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SEPM(SocietyforSedimentaryGeology)。

  • 标签: 古地理学 学术会议 沉积学研究 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拟定 河南理工大学
  • 简介: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将于2008年9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议主办单位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 标签: 学术会议 古地理学 沉积学 成都市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 简介:第八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共收到参加青年优秀论文评选的论文26篇。论文作者年龄均在40周岁以下,均为第一作者,均提交了10份论文全文。每篇论文均在分组会议宣读。在分组会议主持人评议和推荐的基础上,经过以梅志超教授为主任的评奖委员会全体委员认真讨论,评选出10篇青年优秀论文,

  • 标签: 优秀论文 评奖 中国 论文作者 评选 青年
  • 简介: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拟定于2010年10月在湖北省荆州市召开。会议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 标签: 学术会议 古地理学 沉积学 荆州市 湖北省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 简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及古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联席会议,于2004年8月8日在大庆油田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有王一刚、王建国、王德发、冯志强、冯增昭、纪友亮、刘文彬、刘招君、刘春莲、刘建波、朱井泉、朱筱敏、陈世悦、李文厚(赵虹代)、

  • 标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岩相古地理 古地理学 大庆油田 学报编辑 冯志强
  • 简介:2008年1月26日,在北京学院路中国矿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了《古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联席会议。出席会议的委员有邓宏文、方修琦、王建国、白国平、冯增昭、刘本培、刘洛夫、刘焕杰、刘建波、任森厚、孙红军、孙镇城、朱井泉、朱筱敏、陈世悦、李承森(王宇飞代)、沙庆安、邵龙义、吴胜和、杨守仁、

  • 标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古地理学报》 中国矿业大学 专业委员会 岩相古地理 编辑委员会
  • 简介:2003年12月6日在石油大学(北京)召开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及《古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联席会议。出席会议的京内外委员共45人,特邀代表2人以及编辑部全体人员,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柳贡慧教授也出席了会议

  • 标签: 地球化学 岩相古地理 《古地理学报》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