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寻求指示古气候变化测井替代指标是近年来古气候研究重要途径方向。测井曲线是地层岩石学、岩石物理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反映,具有连续性好、纵向分辨率高特点,为反演古气候变化提供了新手段。松科1井作为专门为研究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重大地质事件与古气候变化而部署口科学探索井,具有系统岩心资料较完整测井系列资料。文中在对松科1井南孔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进行统计基础上,结合放射性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论证了钍/钾比(Th/K)可以作为指示气候变化良好替代指标的可行性,并据此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时期气候干湿变化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从泉头组3段—嫩江组2段沉积时期气候总体表现为从潮湿向半干旱转化趋势,垂向上可划分为3个完整干湿变化旋回。这研究结论与前人在松辽盆地南部采用古生物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得出结论相吻合,表明根据自然伽马能谱资料统计得出Th/K值可以作为反演古气候变化替代指标。

  • 标签: 古气候变化 松辽盆地 晚白垩世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 简介:利用物理测井曲线分析古气候变化是近年发展起来研究领域。本文在对柴达木盆地取心井涩中6井多种气候指标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涩中6井GR曲线古气候反演模式,将该模式引进到盆地东部唯贯穿第四系钻孔——达参1井,利用该井高分辨率自然伽马曲线,建立了盆地东部地区2.85MaBP以来时间标尺,据此讨论了盆地东部地区2.85MaBP以来古气候变化。此外还与盆地西部大浪滩ZK336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盆地气候变化大阶段上明显受到天文轨道周期控制,但也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柴达木盆地同时包含了高原隆升与全球性气候变化信息,是古环境变迁良好信息载体;自然伽马曲线是反映内陆干旱盆地气候与环境变化良好代用指标。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第四纪 古气候变化 自然伽马测井曲线
  • 简介:利用树木年代学中树木年轮方法,分析了六盘山地区油松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关系,发现研究区油松径向生长与该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响应分析基础上,重建了1900年以来六盘山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序列,重建方程稳定性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557。分析结果表明:重建六盘山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序列存在较显著4-7年变化周期;1900午以来,存在4个比较明显气候较干旱时期,分别是1905-1916年,1918-1932年,1941—1946年1955-1962年;同时存在4个气候相对湿润时期,分别是1900-1904年,1934-1939年,1948-1953年1964—1973年。其中,最严重两次干旱分别为1905-1915年及1922-1932年。

  • 标签: 树木年轮 相对湿度 六盘山
  • 简介: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影响与人类适应问题,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热点之。近年来,利用丰富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特别是过去2000年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过程机理方面取得了系列新成果。本文将其归纳为3个方面:理论上,构建了基于粮食安全气候影响传递过程分析框架;方法上,实现了服务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基于语义差异历史社会经济序列定量重建;科学认识上,总结出"冷抑暖扬"而又福祸相依宏观韵律。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需要进步深化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历史时期 气候变化 社会影响 中国
  • 简介:系统收集陕北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基础上,对延安组沉积沉积环境及其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分析,并恢复了各层序沉积岩相古地理格局。将延安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层序绘制了关键单因素等值线图,恢复了各层序沉积岩相古地理格局。层序Ⅰ沉积早期主要为河流沉积;随着盆地沉降加剧,中部地区逐渐变为湖泊沉积,东北部河流沉积演变为三角洲沉积;层序Ⅱ沉积时期基本继承了层序Ⅰ晚期沉积格局,古地理格局相对较稳定;层序Ⅲ沉积,盆地基底不断抬升,湖泊逐渐萎缩成局限湖,河流沉积、三角洲沉积分别在研究区中部、东北部大规模发育。

  • 标签: 沉积相 层序地层 古地理 延安期 陕北地区
  • 简介:通过对祁连山东段童子坝河各级阶地年代变形程度进行测定,得到了河流阶地形成年代过程,推算出民乐—大马营逆断裂活动强度速率,并分析了阶地形成和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童子坝河5级阶地(年龄分别为16.70±1.81calkaBP、10092.5±27.5calaBP、8127.5±72.5calaBP、2900±60calaBP、282.5±17.5calaBP)均形成于气候由冷转暖阶段,属于气候成因阶地。基于断裂两侧阶地面的平面几何形态并结合上、下盘阶地横剖面同级阶地高差,得到T4、T3、T2T1阶民乐—大马营断裂处垂直位错分别为10.6±3.1m、5.0±2.6m、2.0±1.9m1.9±1.3m,推算出全新世以来民乐—大马营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1.05±0.31mm/a,水平缩短速率为1.02±0.60mm/a。

  • 标签: 河流阶地 构造地貌 气候变化 祁连山
  • 简介:湖南邵阳市邵阳大道两侧出露龙潭组下段(中二叠世茅口晚期)发育套地质特征典型、沉积序列明显重力流沉积。重力流沉积以块状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互层为主,砂岩底面发育有重荷模、槽模、工具痕及冲刷充填构造,砂岩内部有块状层理、平行层理、包卷层理及粒序层理,互层泥岩中见类似于古网迹痕迹化石。可识别出砂质碎屑流、浊流与滑塌沉积。剖面下部含泥砾块状砂岩发育,剖面中上部以发育薄到中厚层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为特点。根据重力流沉积物特征及其垂向序列特征,建立了重力流沉积模式,将海底扇划分出内扇、中扇与外扇。通过与附近短陂桥矿区龙潭组下段沉积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华南地区岩相古地理特征,认为位于华南盆地范围邵阳地区,中二叠世茅口晚期(龙潭组下段)发育重力流沉积,可能意味华南盆地扬子陆块华夏陆块之间深大断裂中二叠世末期曾经发生拉张,形成裂谷盆地。

  • 标签: 湖南邵阳 重力流沉积 茅口期晚期 龙潭组下段
  • 简介:河南省中二叠统山西组发育了套以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为特色滨海相、三角洲相沉积,是河南省晚古生代重要含煤地层。基于地层厚度、砂泥比等值线变化趋势分析以及指相化石沉积组合类型分布特征,可以确定出4种沉积相:潟湖(海湾)相、潮坪相、障壁岛相三角洲相;划分出3种岩相区:三角洲泥岩及砂岩相区,海湾(潟湖)—潮坪粉砂岩及泥岩相区障壁岛—潮坪—潟湖(海湾)砂岩及泥岩相区。当时沉积古地理特征表现为:豫西南为伏牛古陆,豫西为中古陆,总体地势呈北西高,南东低,中部有水下隆起区;海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退去;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侧古陆;最大厚度沉积区位于东北部及东部。

  • 标签: 岩相古地理 沉积相 山西组 中二叠统 河南省
  • 简介:中国南方灯影峡(晓前寒武纪)是白云岩广泛发育海洋碳酸盐沉积时期.在灯影组中部发育从海水直接沉积、沉淀原生白云岩。目前仍保留其原始组构特征。从40个原生白云石(岩)中测得:泥晶白云石δ^13C值为‰,δ^18O值为-1.17‰(n=6);藻白云岩δ^13C值为3.52‰,δ^18O值为-1.86‰(n=5);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为2.90‰,δ^18O值为-2.65‰(n=8);海水刃状白云石胶结构δ^13C值为2.96‰,δ^180值为-2.41‰(n=8);泥晶纹层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为2.79‰,δ^18O值为-3.13‰。40个岩样δ^13C平均值为3.25‰±0.44‰,δ^18O平均值为-2.12‰±0.98‰(均以PDB标准)。对于灯影峡海相白云岩原始δ^13Cδ^18O值,不采用所有样品平均值.而是采用原生白云石沉积物与海水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δ^18O值两个图示分布区重叠部分最重同位素值,即δ^13C值为4.43‰(PDB标准),δ^18O值为-0.62‰(PDB标准),将其作为灯影峡海洋碳酸盐岩原始同位素组成。对海水原生白云石胶结物包裹体盐度进行了测定,海水δ^18O计算值为2.90‰(SMOW标准),用原始δ^18O值计算厚生白云石形成时海水温度为408℃。这说明中国南方灯影峡海洋为走热较高海水温度环境。

  • 标签: 海水温度 原始同位素值 原生白云石 海洋碳酸盐沉积 灯影组
  • 简介: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典型古土壤风成砂剖面的释光(OSL)年代测定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分析,重建了区域全新世千年尺度气候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除Co、Rb、SrBa以外12种微量元素所反映气候变化规律较显著,其含量变化曲线上峰值段对应于古土壤层而谷值段对应于风成砂层,这现象可作为气候暖湿、冷干波动标志;区域金新世气候变化可分为以下阶段:11.8—10.0ka气候寒冷干燥,10.0~9.2ka气候逐渐趋于暖湿,9.2~4.6ka气候相对冷干,4.6~0.7ka气候相对暖湿,0.7ka以来气候明显寒冷干燥;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存在8次寒冷事件,与青藏高原北大西洋揭示寒冷具有明显对应关系,表明共和盆地千年尺度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致性。

  • 标签: 共和盆地 风成沉积 微量元素 气候变化 寒冷事件
  • 简介:私人日记是重建历史时期高分辨率降水量序列重要信息源。根据清代姚济所著《己酉被水纪闻》中记录上海(松江)1849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逐日天气记录,辅以《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中记载,确定了上海大涝1849年入、出梅日期梅雨长度以及梅雨量,并重建了上海该年6月下旬、7月上旬、7月中旬以及整个6月下旬至7月中旬降水量。结果表明:(1)上海1849年入梅时间为6月11日,出梅入伏时间为7月19日,梅雨持续时间38d,超过现代上海多年梅雨持续时间平均值17d,梅雨雨量为364.1mm。(2)上海该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总计降雨26d,其中包括3场连续性降雨过程,其中第3场降雨最长连续时间为12d,重建降雨量为318.6mm。与1954、1991、1998年等长江中下游大涝年份上海降雨相比,1849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无论是总降雨持续时间,还是连续降雨日数都是最长;降雨量也是最多,接近常年平均2倍。与1951—1998年逐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上海降雨相比,1849年总降雨天数仍然是最多;连续降雨日数处于第2位,降雨量处于第6位。

  • 标签: 日记 1849年 上海 降水重建 梅雨
  • 简介: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已成为塔里木盆地最重要勘探开发层系,岩溶作用则是形成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层关键因素之。针对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岩溶分类方案不统、岩溶术语界定不清楚、生产应用难度大现状,作者分析了奥陶系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不同时期岩溶储集层特征及岩溶发育程度差异性,依据岩溶成因及主控因素提出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分类,划分出风化岩溶、礁滩体岩溶埋藏岩溶3大类,其中风化岩溶又分为潜山岩溶层间岩溶2个亚类。研究指出礁滩体岩溶、层间岩溶、潜山岩溶是塔里木盆地重要勘探岩溶类型,并以构造运动为主线将奥陶系岩溶划分为5,开展了不同类型岩溶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指出了3种重要类型岩溶勘探思路。此次研究统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分类及期次,对勘探开发生产研究工作具有较强指导性,具有重要理论指导及实践应用意义。

  • 标签: 奥陶系 碳酸盐岩 岩溶分类及期次 礁滩体岩溶 层间岩溶 塔里木盆地
  • 简介:物源分析可以反演河流系统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升降等因素影响。选择长江三角洲现代、中全新世末次盛冰期3个代表性时代沉积物样品,进行重矿物组合、锆石u—Ph年龄谱系等分析,以揭示不同气候条件下长江三角洲河口沉积物源变化。与末次盛冰期相比,中全新世沉积物中榍石、锆石含量较低,重矿物GZi指数较大,古元古代锆石含量较高,但白垩纪、新元古代锆石含量较低。这些特征表明中全新世长江河口沉积物有更多源自上游地区物质,这种变化可能与流域受夏季风影响降雨量变化有关。初步分析认为,末次盛冰期研究区季风很弱,降雨量径流量均下降,上游物质较少被搬运至河口;全新世季风加强后,降雨量径流量均上升,此时河口沉积物更多源自上游,尤其是中全新世夏季风最强盛期。

  • 标签: 长江三角洲 物源分析 重矿物 锆石U-Pb年龄 冰期-间冰期 夏季风
  • 简介:华北地区寒武系中发育有大量风暴沉积,对于此类沉积物成因前人意见趋于统,但对其沉积环境认识仍存在较多争议。在野外细致观察、实测基础上,结合室内沉积学描述分析,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寒武系第三统芙蓉统内识别出5种沉积相类型,并根据沉积环境将其归入3种相组合,分别形成于浅海碳酸盐缓坡潮下带、深潮下带页岩盆地环境。研究地层内,共识别出了49层风暴沉积,基于沉积结构构造特征,这些风暴沉积层可归入4个风暴沉积大类(原地未破碎风暴沉积、原地破碎风暴沉积、近源风暴沉积、远源风暴沉积)12个亚类,这些风暴沉积类型形成于不同环境。根据风暴沉积亚类地层中分布规律及其所指示环境类型,恢复了北京西山寒武纪中晚期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历史。通过与用不同方法恢复北京西山鲁西地区同时期海平面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发现利用风暴沉积类型所恢复海平面变化曲线与使用正常沉积类型恢复海平面变化曲线具有相同变化趋势。因此,风暴沉积类型可以用于恢复长时间尺度海平面变化趋势。

  • 标签: 风暴沉积 海平面变化 寒武系 第三统 芙蓉统
  • 简介:系统收集研究区资料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沉积环境及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扬子地区吴家坪沉积环境包括陆、海陆过渡环境、滨岸、碳酸盐岩台地盆地,其中碳酸盐岩台地包括碳酸盐岩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深水陆棚台盆。对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沉积古地理进行了总结,绘制了沉积古地理图,主要古地理单元包括古陆、冲积平原、滨岸平原、碳酸盐岩台地次深海。研究区内烃源岩类型多样,包括煤系、碳质页岩、泥岩、泥灰岩硅岩等,主要发育沼泽、渴湖、深水陆棚台盆等环境。有机质来源包括陆源、底栖藻类浮游藻类。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烃源岩发育主要受当时气候条件、洋流格局沉积环境控制。热带潮湿气候洋流格局有利于有机质生产,而局限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

  • 标签: 扬子地区 晚二叠世 烃源岩 沉积环境 古气候 古海洋
  • 简介:川西北地区绵竹安县等地发育下卡尼阶岩性以灰色鲕粒灰岩、海绵礁丘粘结及障积成因凝块石灰岩为主,上卡尼阶岩性突变为灰黑色页岩、粉砂岩,这与西特提斯地区卡尼阶岩性颜色上有很大相似性。本次研究用激光微区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分析了川西北地区卡尼阶中有孔虫、双壳类及腕足类化石壳体植物叶片化石碳、氧同位素,结果显示上卡尼阶化石中氧同位素值较下卡尼阶略有变小,上卡尼阶泥质粉砂岩中化石碳同位素较下卡尼阶灰岩明显变小,可能反映了淡水输入影响。结合研究区卡尼阶沉积学特征,笔者认为川西北地区同样受到卡尼洪水事件强烈影响,潮湿气候条件下淡水输入是造成川西北地区海绵礁(丘)大量周期性死亡及最后消失影响因素之

  • 标签: 卡尼期洪水事件 同位素 海绵礁 三叠纪 特提斯 超级季风
  • 简介:两种气体,氮气氧气,以压倒优势状态主导着地球大气圈。氮气是原生,而且存在和丰度不是生物过程所驱动;相反,氧气是生物通过水氧化作用而连续产生,这个氧化作用得到了太阳光能量驱动。氧气,种对动物生命进化最为关键气体,是如何变成大气圈中丰度第2气体?问题并非以前所设想那么简单;为了了解大气圈氧化时间进程,我们不但要知道氧气是什么时候而且是如何第1次出现,而且还要知道氧气是如何在大气圈中保持个高浓度。可以肯定2个事实是:地球最早期大气圈是缺乏氧气,而今天大气圈则为21%氧气所组成。需要特别强调是,大多数古代大气圈氧气水平地质标志,只是意味存在与缺乏,而且发生在以下2个时间大多数事件是高度不肯定;但是,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时间进程发生在2个时间点上:(1)个从缺氧到含氧大气圈转变,大致发生在2.0-2.5Ga期间,这个转变就是著名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2)发生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约540-850Ma第2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被进步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作用事件(NOE)。GOE与NOE,就得出了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三段式盛行图像。随着研究深入,得到了以下重要认识:如果说大气圈氧气含量总体增加,从太古宙微不足道水平增加到今天21%,是由于氧气生产作用增强结果而代表了个复杂地球生物学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则发生在随着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相对于火山活动而变得更加重要状况下,更进步讲,叠加在这个总体趋势下则是系列阶梯式氧气含量水平上升,这与超大陆聚合作用之后异常高沉积作用周期是相联系,从而进步说明了大气圈

  • 标签: 时间进程 氧气含量水平上升 大气圈 研究进展
  • 简介:中奥陶世克里摩里,鄂尔多斯西部地区为镶边陆架碳酸盐岩台地,自东向西依次发育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台缘斜坡-斜坡脚、广海陆棚深水海槽相带,从浅水区经由碎屑流搬运来块状钙质角砾岩在台缘斜坡-斜坡脚相带集中堆积,形成厚度不等透镜体夹于正常深水灰泥石灰岩和泥岩中。乌拉力克期发生较大规模构造运动,盆地东部整体抬升,西部边缘发生裂陷,沉积范围以同生正断层为界,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沉积环境演变为相对闭塞深水斜坡-盆地,沉积-套富含笔石泥页岩地层,并不时有陆源克里摩里组垮塌石灰岩沉积物被带入盆地,形成数量不等多套角砾岩夹层。

  • 标签: 鄂尔多斯西部 钙质角砾岩 碎屑流 岩相古地理
  • 简介:地质记录表明早-中寒武世过渡发生了次重要生物灭绝事件,但对其成因认识仍存在分歧。作者试图通过对华北地台该时段广泛发育核形石微组构矿化过程研究,揭示微生物群落对灾变事件海洋环境变化响应。研究发现核形石内富含细菌化石;包壳微组构有机矿化特征表明其形成于细菌硫酸盐还原(BSR)作用活跃高碱度海水条件,密集莓状黄铁矿微粒异养细菌残余指示为缺氧环境;而沉积相分析显示核形石发育于浅海陆棚背景。研究认为,同期核形石及其他可对比微生物岩不仅在华北广泛分布,在其他大陆板块上也有良好记录,表明在这个生物灾变浅海环境有广泛微生物群爆发,并可能与大火成岩省喷发、全球气温升高以及深部缺氧海水向陆棚侵进引起浅海广泛缺氧相关。早-中寒武世过渡广泛发育微生物岩可能记录了底栖动物大量灭绝后,微生物群缺氧水体中快速繁盛与生态扩张过程。

  • 标签: 早-中寒武世过渡期 核形石 有机矿化 草莓状黄铁矿 缺氧环境 华北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