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西南低温热液改造矿床成矿域包括扬子地块西南缘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东与华南褶皱系毗邻,西到云南三江地区,南至中越边境,北与四川接壤,地域广阔、矿种齐全,类型之多、规模之大、组合之复杂堪称世界低温热液改造矿床成矿域之最。最使人瞩目的就是这一地域孕育着一批大型和超大型汞、锑、砷、铅、锌等有色多金属矿床,金、银、铂、钯贵金属矿床(矿化),铊、镉、锗、硒、碲分散元素矿床和水晶、重晶石、萤石等非金属矿床。

  • 标签: 低温成矿域 低温热液 矿床地球化学 扬子地块 非金属矿床 贵金属矿床
  • 简介:生物可以还原铁氧化物矿物。本文通过使用电化学方法对铁氧化物矿物在微生物还原作用下的氧化还原特性进行模拟与表征,补充了从新角度对微生物还原铁氧化物矿物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微生物可直接以铁氧化物矿物作为电子受体将其还原得到二价铁生成物。电化学实验显示,0.2mA阴极恒电流条件下铁氧化物矿物可以接受电子,同时铁氧化物矿物中的Fe3+在0.89±0.01V(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时发生还原反应,表明铁氧化物矿物满足被微生物还原的电化学条件。双室微生物-铁氧化物矿物体系研究证实,铁氧化物矿物可以作为阴极接受微生物提供的电子。

  • 标签: 铁氧化物矿物 微生物 电化学 循环伏安法 计时电位法
  • 简介: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可有效地验证达克质岩浆的成因,是研究达克质岩成因的一项重要手段。实验研究表明,在水不饱和条件下,微量元素含量合适的中基性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的脱水部分熔融都有可能得到类似于达克质成分的熔体,其残留相为含有石榴子石、缺失斜长石的岩石组合。侧重于实验产物微量元素的研究将是今后实验岩石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 标签: 埃达克质岩 地球化学特征 实验岩石学 残留相
  • 简介:为查明华南迪卡拉纪磷矿床的沉积环境,本文选取瓮安磷矿区和开阳磷矿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稀土元素和铁同位素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瓮安下磷矿层和开阳磷矿床的磷块岩中含铁矿物为黄铁矿,显示重稀土亏损、无铈异常的特征,δ^56Fe显示出一定的变化范围(分别介于-0.33‰~0.27‰和0.1‰~0.54‰之间)。瓮安上磷矿层和厦安磷矿床、英坪磷矿床的磷块岩中含铁矿物为铁氧化物,δ^56Fe在~0‰附近,具明显的负铈异常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方面,瓮安上磷矿层呈现出"帽子"型的配分特征,厦安磷矿床类似于现代海水的稀土配分模式,英坪磷矿床类似于热液的稀土配分模式。瓮安下磷矿层和开阳磷矿床在还原的沉积环境中形成;厦安上磷矿层、厦安磷矿床及英坪磷矿床形成于氧化的沉积环境。

  • 标签: 磷矿 氧化还原环境 铁矿物 稀土 铁同位素
  • 简介:大数据研究表明,全球新生代达克岩主要出现在中斯世时期,主要是C型的,与地壳加厚有关。根据中新世达克岩在欧亚大陆上的分布,可以识别出一个从青藏高原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小高加索、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匈牙利直至波兰的中新世的达克岩带。许多学者认为,该带的达克岩指示该区存在地壳加厚事件,该区从地貌上属于高原。该区由于情况复杂,资料缺乏,资料的精细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对高原的描述不可能很清楚。我们大体知道,在始新世时期,印度一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部分地区在始新世一古新世即出现达克岩,至渐新世晚期-中新世,达克岩广泛出露,暗示板块强烈碰撞作用主要出现在中新世。巨型的欧亚高原可能从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开始形成,一直持续到现在,现在的喀尔巴阡、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西藏、青海、蒙古以及四川和云南的西北部,仍然属于高原的范围。

  • 标签: 欧亚巨型高原 埃达克岩 中新世 青藏高原 喀尔巴阡 碰撞
  • 简介:原始定义的达克岩是钠质火成岩,其全岩化学成分相当于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富斜长石的)花岗闪长岩(TTG);而富钾的"C型达克岩"全岩化学成分相当于(狭义)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和(富碱性长石的)花岗闪长岩。现有的失水部分熔融实验岩石学表明,中等富钾程度的贫硅(高Mg#值)玄武质源岩的低比例部分熔融条件下可以形成酸性"C型达克岩";玄武质源岩部分熔融不会形成那些SiO2含量中等而又不具备高度富碱特征的"C型达克岩"。高Sr低Y特征并非判别"C型达克岩"高压(p≥1.5GPa)熔融成因的决定性标志,仅仅基于高Sr低Y特征而认为"C型达克岩"形成于高压熔融的成岩机制是值得商榷的。

  • 标签: C型埃达克岩 钠质 钾质 实验岩石学 部分熔融 Sr/Y值
  • 简介:为适应学科发展需要,及时交流地质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新辟地质微生物专栏,对近年来在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概要介绍。专栏涉及微生物-黏土矿物的相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保存以及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含方解石铜矿石微生物的氧化作用、细菌在黏土矿物表面吸附量测定方法、微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在水-岩系统中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细菌与真菌对黑云母风化作用的比较以及利用黑曲霉纯化石英砂的实验研究等。所收论文题材广泛、观点新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具有鲜明特色,对本领域研究者有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本期刊发该专栏的部分文章,其余部分文章将陆续刊出。

  • 标签: 地质微生物 黏土矿物 相互作用 研究成果 生物学领域 土壤碳循环
  • 简介:生物矿物学”一词是1973年马克·康尼尔提出的,它研究各种生物作用参与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组份的固结生成物,如骨骼、牙齿、软体动物中的耳石和外骨骼、珍珠、尿结石、胆结石、唾液结石等。它的研究对象很多方面与传统矿物学不同,首先是在其结构中总有有机物质存在,这些有机物与矿物部份是完全有规律的。它们的构造主要有放射状、同心环状、柱层状、枝叉状、交错层状等,

  • 标签: 矿物学 生物矿物学 人体结石 有机矿物
  • 简介:自然金由于含量低(一般几—几十g/t),颗粒细微(大多在0.1mm以下,甚至几μm或1μm以下),往往难以分离和提纯。笔者对分离不同矿物组合中的自然金(包括银金矿,以下同)采用物理方法与化学方法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纯度一般在99%以上,不仅大大节省了挑样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单矿物的纯度。X光、电子探针、离子探

  • 标签: 自然金 矿物组合 化学分离 电子探针 单矿物 重矿物
  • 简介:从铀的活化、迁移、沉淀、成矿以及保存等几方面综述了有利于砂岩型铀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有机质在铀矿富集成矿的各个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已被用于揭示铀矿中有机质的特征,如元素分析、Rock-Eval热解、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色谱-质谱分析、裂解色谱-质谱及显微光谱技术、紫外荧光光谱分析、^13C核磁共振、碳/氢同位素分析等;同时结合鄂尔多斯盆地铀矿富集的有利地质条件阐述了有机地球化学在重建砂岩型铀矿形成条件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砂岩型铀矿 成矿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 有机地球化学
  • 简介:1.《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是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宗旨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报道国内外有关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及综合评述,交流信息和指导学会工作。

  • 标签: 地球化学通报 岩石地球化学 投稿须知
  • 简介:《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旨在报道国内外有关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综合评述,交流信息和指导学会工作。主要栏目有“研究成果”、“综述”、“地学论坛”、“新发现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学会之声”,以及不定期的专栏等。本刊为双月刊,逢单月10日出版。

  • 标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通报 中国科学院 投稿 科学技术协会 研究成果
  • 简介:1、板块构造地球化学的产生和意义60年代是地质学史上活动论对固定论取得重大胜利的时代。60年代初,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随后,瓦茵等对海底磁异常条带的解释,以及诼海钻探成果分析,在1968年诞生了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是新全球构造学说,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 标签: 板块构造 地球化学
  • 简介:化学地球动力学是地球化学与地球动力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二十世纪末期地幔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随着人们对板片-地幔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地球化学效应的认识,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已经从地幔不均一性本身拓展到具体俯冲板片对地幔成分的影响。这个拓展为我们认识地球内部的运作机制、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和地幔不均一性的尺度等重要科学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系统回顾了大洋玄武岩成因与地壳物质再循环、大洋玄武岩源区的岩石学性质、板块俯冲与大洋玄武岩成因、大陆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成因和板片-地幔相互作用以及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动力学等方面的突出进展,对化学地球动力学领域存在的重要科学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也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化学地球动力学 大洋玄武岩 壳幔相互作用 地幔源区 大陆动力学
  • 简介: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泥炭沼泽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特别是在脂类化合物和稳定同位素等方面.泥炭沼泽是一个良好的地质档案,泥炭纤维素碳、氢和氧同位素组成和比值是环境变化的综合参数,沉积脂类化合物含有反映有机质母源先质的骨架结构,这些标志物高分辨率地记录了全新世以来古气候、古植被和古环境的演变信息,在当今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综述了泥炭沼泽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侧重于泥炭沼泽脂类化合物和稳定同位素等标志物的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侧重论述了研究技术的发展、定性说明到定量分析的过渡、研究精度的提高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这些分子标志物与植被演替、气候变迁和环境变化间的对应关系,指出了我国在该方面的薄弱之处以及需加强的领域.

  • 标签: 泥炭沼泽 脂类化合物 稳定同位素 古气候 古植被 古环境
  • 简介:生物成因煤层气一般可分为原生和次生生物成因,它们在生成机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所不同,导致后期保存和同位素组成上的差异.研究指出,原生生物成因气不能被大量保留在煤层中,气田中的生物成因气多为次生生物成因气;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分布比较普遍,含量较为丰富,且生物成因煤层气埋藏深度浅,勘探成本低,因此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具有不容忽视的巨大资源潜力.

  • 标签: 煤层气 原生生物成因 次生生物成因 生成机理
  • 简介:穆龙套超深钻孔(СГ-10)是前苏联地壳和上地幔综合研究计划首批打的十口超深钻孔之一。设计孔深7km。在其周围还准备打一系列深2~2.5km的卫星孔。该超深孔的主要任务是:揭露穆龙套矿田深部(直至推测此侵入体)的地质情况;评价深部层位的含矿远景;查明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以解决矿化成因问题。卫星孔的主要任务是揭露深达2~2.5km的矿化层。

  • 标签: 金矿 穆龙套 超深钻
  • 简介:试论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体系李胜荣,高振敏,陈南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典型配分型式稀土元素作为地球化学示踪剂已为人们所熟知。Ru、Rh、Pd、Os、Ir、Pt是一组化学和物理性质颇为相似的元素,...

  • 标签: 铂族元素 地球化学示踪 典型配分型式
  • 简介:三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以锡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该地区目前已发现大中型锡矿多处,将成为我国锡业新基地。本文从地球化学特征方面阐述该成矿带的一些规律。按照构造成矿带的划分,三江地区划分出三大锡矿带,自西向东依次为:怒江带,位处怒江深大断裂以

  • 标签: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带 地区划分 深大断裂 花岗岩体 成矿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