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描述不同界面张力(IFT)对三相相对渗透率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报道三相中两相间低界面张力对三相相对渗透率影响的实验证明结果。为建立界面张力可以系统控制的三相体系,用十六烷、正丁醇、水和异丙醇四种液体组成的体系。报道平衡相组分和IFT的测量,报告的四种流体组成的体系相特性表明:富水相可能代表“气”相,富正丁醇相可能代表“油”相,富十六烷相可能代表“水”相,因此,我们用油湿特氟隆人造岩心模拟流体在水湿油藏中流动。根据联合使用Welge/Johnson—Bossier—Naumann法和三相流理论推导得到的采收率和压差数据确定相饱和度和三相相对渗透率。报道了所测量的三相相对渗透率。实验结果表明润湿相的相对渗透率不受IFT变化影响,而其它两相则明显受到影响。随着IFT的下降,相同饱和度的油、气相更易流动。对于油气IFT在0.03—2.3范围来说,我们发现IFT下降近100倍,油气相对渗透率增加约10倍。

  • 标签: IFT三相相对渗透率三相流 润湿相 烃/醇/水三相体系
  • 简介:近年来,国际石油公司将科技研发集中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及购并剥离、增强竞争力等领域上,并以根据客户需求(避免盲目、高风险、低回报)进行研究的新模式,代替了公司自发研究的旧模式。

  • 标签: 科技发展 更新 国际石油公司 降低成本 科技研发 提高效益
  • 简介:中原油田是全国地质条件最复杂、开发难度最大的油田之一。油田整个勘探开发过程却具有“三快一高”的特点,即探明储量快、储量动用快、产量增长快、采油速度高。开发十年间储量探明程度31.9%,动用石油地质储量占总动用储量的76%。在“六五”和“七五”期间,产量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11年采油速度>2%,高含水期依靠老区挖潜实现了产量的基本稳定,这一切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本文通过对科技进步在油田二十多年开发实践中应用的回顾,总结了科技进步在中原油田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科技进步 中原油田 油气田开发 油气勘探
  • 简介:受高等院校师生参与社会科技活动使科研与教学相长双赢的启发,论述了期刊编辑参与企业科研活动的可行性。分析认为,企业科技期刊专业编辑多来自其主体专业与产业,具备参与企业科技创新的专业素质;编辑参与科研可使期刊内容更具实用性与前瞻性;参与科技活动可增强编辑的创新意识,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有助于发挥编辑和期刊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

  • 标签: 科技期刊 专业编辑 科技创新 编辑专家
  • 简介: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信息室是该院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科技信息动态的窗口,并通过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传递.及时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新理论、新成果.为油气生产科研和决策提供优质服务。

  • 标签: 科技信息 研究院 油气田 公司 西南 油气勘探开发
  • 简介:炼油厂“分子管理”技术是近年来国际石油公司提出的一项突破传统的对石油馏分的粗放认知,从体现原油特征和价值的分子层次上深入认识和加工利用石油的先进技术,目前已经实现工业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 标签: 管理技术 石油馏分 分子层 炼油厂 科技进展 国际石油公司
  • 简介:水驱仍将是油田开发的主导技术,但注水的技术内涵和作用机理正在逐渐深化发展.赋予水驱除补充能量以外的其他功能,成为各大石油公司攻关的热点.低矿化度水驱、设计水驱、智能水驱等技术通过调整注入水的离子组成和矿化度,改变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无论在室内实验还是现场试验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 标签: 水驱技术 低矿化度 石油公司 科技进展 表面润湿性 原油采收率
  • 简介:近年来,国外在钻头材料、设计、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持续不断,破岩效率不断提升,从而不断提高钻井效率,缩短钻井周期,降低钻井成本,提高井身质量和作业安全性。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多家公司的钻头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引领了钻头技术的发展。

  • 标签: 技术创新 破岩效率 钻头 科技进展 石油 钻井效率
  • 简介: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是中国石化重点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地球物理技术研发及油田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近几年,以院长王延光为负责人的科研团队致力于高精度地震技术研究与应用。

  • 标签: 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精度 油气勘探 解释技术 地震处理 能源
  • 简介:孟买高油田(MumbaiHighField)是一个海上多层碳酸盐岩油田,在实施了一项重大的二次开发方案后,其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整个油田范围内,新钻开发井均采用了高科技钻井技术,例如水平并和多分支井,以有效应对多层碳酸盐岩油藏的复杂性。自从2000年方案实施以来,新钻井约140口,大部分为水平井和多分支井。此外,在布朗油田(brownfield)70多口生产状况不佳的老油井也进行了水平侧钴,包括长位移侧钻井(LDST)、长位移侧钻一延伸井(LDST—ERE))、短位移侧钻井(SDST)和中等井径井(MRDH)。这些井都应用了创新的钻井技术以及无伤害钻井液技术、造斜器开窗侧钻技术、旋转导向系统和深层膨胀管水平侧钻完井技术等。通过实施该方案,原油产量改变了以往的递减趋势,而且有可能出现明显的上升。

  • 标签: 碳酸盐岩油田 多分支井 二次开发 老油田 水平井 高科技
  • 简介:现今油藏复杂性的不断增加要求准确了解地层元素组分和矿物含量,特别是非常规油气藏,定量测量矿物和有机碳含量对资源评价至关重要。岩性扫描成像测井仪器结合非弹性和俘获伽马能谱测量的优点,大幅提高地层元素测量的精度,并能独立地定量确定总有机碳含量(TOC),使得TOC测井成为现实,

  • 标签: 测井仪器 复杂岩性储层 扫描成像 常规油气 评价精度 科技进展
  • 简介:“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刻画”是西北油田分公司承担的国家“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示范工程,为促进缝洞刻画与地质建模技术发展,全面提高缝洞型油藏开发理论与技术水平,3月27日-3月28日,西北油田分公司和中石化物探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了“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刻画”专题研讨

  • 标签: 碳酸盐岩油藏 专题研讨会 物探技术 缝洞型 研究院 大专
  • 简介: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系统一期工程成功应用干线管道监测系统,解决了管道线路长,途经冻土区、地震高发区(8级)、滑坡地带等多种恶劣自然条件下的管道安全运营问题,通过对影响管道状态的各种参数进行经常性的监测,有助于消除这些地区地质活动对管道造成的不利影响。干线管道监测系统是根据管道线路的航天监测、航空目测和陆地地质考察、

  • 标签: 干线管道 监测系统 管道线路 输油管道 科技进展 恶劣自然条件
  • 简介:1挪威中部海域的海德伦油气田海德伦(Heidrun)油气田发现于1985年,发现井为6506/7-2井,其油气储量分别为1.75亿立方米石油和407亿立方米天然气。该油气田1995年投产。在挪威中部海域发现3个油气田之后,挪威石油管理局(NPD)在第9轮油气区块招标中发放了6507/7区块。研究发现,该区块的含油气系统包括了下、上侏罗统源岩。

  • 标签: 油气勘探 AAPG 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 石油管理局 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