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9 个结果
  • 简介:北海中部Fulmar油田Fulmar组(上侏罗统)的岩心样品,进行了沉积岩相学和石油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石油饱和带中石英次生加大和钾长石颗粒的钠长石化程度均低于水饱和带。然而,石英次生加大中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研究表明,油、水饱和带中包裹体的温度相近(85~125℃),且最大记录温度与现今储温度(大约130℃)接近。这说明石油饱和带中石英次生加大继石油侵入之后一直持续发育,但与水饱和带相比,这种作用受到抑制。因此,石英胶结物必定局部来自压溶。油饱和带与水饱和带相比,钾长石的钠长石化明显降低(大约50%)。由于钾长石的钠长石化依赖钠的供给和钾的迁移,所以石油侵入之后该过程很有可能中止。钠长石化作用所见到的差异,说明Fulmar储在晚第三纪时被充填,该估算的年代与用邻近生油盆地中石油生成模拟确定的时间大致吻合。Fulmar砂岩含极少量或不含高岭石,长石和碳酸盐亦无地下淋滤痕迹。这可能是由于Fulmar砂岩为滨海砂岩,局部为浊积岩,尚未暴露于大气雨水之故。与Fulmar砂岩紧密相连的未成熟至成熟的Kimmeridge泥岩对次生孔隙发育影响甚微,暗示该套生油岩生成的有机酸或二氧化碳对次生孔隙的发育并不重要。

  • 标签: 钠长石化 水饱和带 次生加大 砂岩储层 钾长石 油饱和带
  • 简介:岩石物性的三维分布受控于地质作用的空间分布,而地质作用可以分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两大类。在第四章中我们探讨了沉积作用,重点论述了(1)沉积结构的成因;(2)孔隙度、渗透率和沉积结构之间的关系;(3)与地形、水流能量、生物活动以及受控于海平面升降的旋回性有关的沉积结构的垂向和横向分布;(4)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年代地层界面是构建地质格架的基本要素,而在这样的地质格架中,具有岩石物性意义的沉积结构可以呈现系统的分布。

  • 标签: 灰岩储层 地质作用 沉积结构 岩石物性 沉积作用 海平面升降
  • 简介:为了研究阿拉巴马州侏罗系风成诺夫利特组(NorphletFormation)早期颗粒包壳及其对深部储物性的影响,我们开发了基于过程的模型,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其他陆相的常规及致密气藏的勘探与开发。诺夫利特组是一套主要的含气储,埋深为6645m,温度为215℃,其中成分接近、具交错层理的风成砂岩储物性相差很大,有的是优质储,而有的是劣质储。研究结果表明,在沉积之后不久形成的颗粒包壳是造成深部诺夫利特组孔隙度差异高达20%、渗透率差异高达200md的原因。我们在诺夫利特组沙丘砂中共识别出了3类颗粒包壳,它们形成于浅层地下水系统的不同部位,并且对深部储物性具有不同的影响。在沙丘下陷到浅层超咸地下水中的地方,形成有成岩绿泥石包壳,它们保存了很高的深部孔隙度(20%)和渗透率(200md)。而在有周期性淡水注入的稳定沙丘的渗流带,形成有连续的切向伊利石包壳,这类颗粒包壳保存了比较高的深层孔隙度(高达15%),但渗透率却较差(小于1md),这种现象与后期高温成岩伊利石的连锁形成有关。在颗粒因风力搬运而遭受磨蚀的活动沙丘中,形成有不连续的颗粒包壳,这类包壳出现在深部致密中,石英胶结物普遍存在,孔隙度比较低(小于8%),渗透率也较低(小于1md)。这些认识与60口井的资料相结合,用于绘制整个莫比尔海湾地区致密和多孔的预测性等厚图,这些图件可用于布井、地质建模和油田开发。

  • 标签: 储层物性 模型预测 成岩过程 侏罗系 墨西哥湾 地下水系统
  • 简介: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是目前国际成矿作用研究前沿领域。本文以我国典型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十红滩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矿床的有机质、微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认为好氧微生物积极地参与了矿床间氧化带的形成和铀的活化迁移。在氧化还原过渡带,硫酸盐还原菌利用有机质生物化学作用的产物——轻烃和可溶有机物作为碳源,使容矿层地下水中硫酸盐发生还原作用形成硫化氢,地下水Eh降低和pH向弱酸性转化,导致铀的还原成矿和吸附成矿作用,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控制着该矿床铀的成矿作用。

  • 标签: 微生物 有机质 层间氧化带 砂岩型铀矿床 十红滩
  • 简介:岩石物性的三维空间分布受控于两种地质作用即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空间分布。虽然岩石物性的三维空间分布最初显然是受沉积结构控制的,但大量的储研究也清楚地表明,碳酸盐岩储与现代碳酸盐沉积物具有完全不同的岩石物性。成岩作用通常会降低孔隙度,重新分配孔隙空间,并改变渗透率和毛细管特性。

  • 标签: 白云岩储层 碳酸盐岩储层 空间分布 岩石物性 成岩作用 沉积作用
  • 简介:叠前地震沿处理是面向目标地层设计的专门处理方式,通过沿动校正形成共中心点(CMP)道集,通过沿层叠前时间偏移形成共成像点(CIP)道集,通过沿反射波追踪形成共反射点(CRP)道集,结合其他功能,构成沿处理技术系列。沿处理的本质是把反射波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与传统时空域地震处理相比,能更精细地表现反射波的自然特征,从而为利用叠前信息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 标签: AVO AVA反演 沿层处理 保持振幅
  • 简介:初来北达科他州的人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是无垠的蓝天。这是一块广袤而开阔的土地,一望无际的麦田、令人惊叹的荒原及延绵不绝的风景。

  • 标签: 成藏层带 美国 储集层 巴肯 油气资源
  • 简介:确定有效储物性下限是储评价和储量计算的核心,受多种因素影响,使得结果本身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根据对国内外油气田评估的实践,统计分析多个国内外油气田的物性下限值,借鉴和总结多种方法,并对其适用条件进行认真分析,为确定储物性下限提供了广泛的参考基础。利用试油试采资料对建立的储物性下限标准进行验证,作为判断储物性下限值的合理性提供一种依据,也为下一步勘探开发奠定可靠的地质基础。

  • 标签: 有效储层 物性下限 影响因素 确定方法 适用条件
  • 简介:一维的数字模型已发展到能描述地质参数的演变影响储气体扩散损失的问题。这些现象的理论模型,是根据物质通过多孔介质的移动方程和气——水体系中的热(动)力学理论提出来的。数字模拟的目的,在于预测整个地质时期储气体的损失和盖层以及上覆沉积物内的游离气体的分布情况。用修改的水相享利(Henry)定律和气相李——克塞尔(Lee—Kesler)法计算气体的平衡浓度。扩散系数是温度和压力的函数。通过控制体积的方法求解方程,并讨论了数字积分图。模型可处理任何一种边界条件和通过盖层的气相运移通道。模型应用于典型的北海气田盖层。对不同地质假设的甲烷分布进行了计算。

  • 标签: 扩散模型 气体损失 储层 盖层 多孔介质 边界条件
  • 简介:以岩石物理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钻井分析,对前缘砂、坡移扇及浊积砂储岩石物理参数进行研究。实钻井正演模拟验证结果表明,拉梅系数弹性参数能很好地区分岩性。利用AVO正演模拟技术对坡移扇、前缘砂及浊积砂进行AVO异常分析。结果表明,坡移扇顶界面反射符合第二类AVO特征,底界面反射符合第一类AVO特征,而前缘砂体、浊积砂顶界面反射符合第一类AVO特征。

  • 标签: 坡移扇 岩石物理 正演模拟 AVO异常分析
  • 简介:石油地质工作者早已对下列业已证实的大量事实引起了注意,即油藏储集的孔隙性比油藏外的更好。尤其是油藏内储集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比油水接触带和油藏外的高,而其体积密度和胶结物含量均比油水接触带和油藏外的低。对此地质工作者认为“石油本身自己形成了储集”。看起来,关于石油对储集矿物骨架的影响的推测相当不可思议,因为地质工作者们认为惰性石油不能与岩石起反应。应当指出,并不是在所有的油藏中都观察到储集的欠压实作用。

  • 标签: 油藏 储集层 储层性质 生油 欠压实作用 胶结物
  • 简介:在《地球物理学》杂志(1974年6月)的一篇相同题目的论文中,显示了频率相关衰减的两口井的合成地震记录,这种衰减是由大约为0.06分贝/波长的间多次反射引起的。这个损失是靠近这些井的地震测线的总衰减的1/3~1/2。本文的数据足以证实O’Doheny和Anstey的结论:可以估计间多次反射引起衰减,但是一般情况下井数量不足以估计衰减的数量级.

  • 标签: 多次反射 衰减 层间 合成地震记录 地球物理学 地震测线
  • 简介:最近研究表明,毛管压力与Pickett图一体化为流动单元识别的有效方法,本次研究将此方法推广到天然裂缝储,且只需基岩的Pickett图。它需要计算基岩的原始孔隙度和真电阻率。通过替换Pickett图上的孔喉半径、乏.管压力和自由水面以上高度,就能得出基岩的流动单元。并且能估计基岩是否具有生产价值。模式识别是此方法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两个实例加以说明。当分割系数为常数时,用复合系统的总孔隙度和电阻率绘制Pickett图,此时,得不到对固定的含水饱和度值的常规直线,Pickett图为向下凹的曲线,如果意识不到这种影响,计算含水饱和度时会产生较大误差。

  • 标签: 流动单元 天然裂缝 储层 含水饱和度 孔喉 毛管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