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在对富含粘土的敏感性砂岩储层进行注水时常常导致储层渗透率降低和注水能力下降。一些粘土矿物,如蒙脱石等遇水膨胀,阻塞孔喉,降低渗透率。另一类,如高岭石和伊利石遇水易发生细拉迁移,阻塞孔道,降低渗透率。钾岩与碱性矿物作用生成稳定的氢氧钾类粘土。氢氧钾与粘土发生化学反应,会永久改变粘土矿物化学结构,使注入水成分的变化不会对粘土矿物化学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下面论述了几个油田的具体实例,说明氢氧钾可以减弱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和颗粒运移。实际的开发结果也证实了只需进行一次氢氧钾处理就会在整个油井生产期有效。实验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对地层进行氢氧钾处理时,所需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1)氢氧钾的浓度;(2)氢氧钾与油藏岩石的接触的时间;(3)在进行氢氧钾处理时,氢氧钾溶液的流量要保持一定;(4)油藏温度。在怀俄明州PowderRiver盆地的许多白垩系地层都进行了氢氧钾处理。氢氧钾处理可以作为一种改善富含粘土矿物的水敏储层提高其注水能力的一种有力措施,在某些地区可以替代水力压裂。最后,运用简单的水驱模型软件进行氢氧钾处理的经济效果评价。

  • 标签: 低渗透 注入井 粘土矿物 油藏 注水能力 储层渗透率
  • 简介:我们提出了一种利用电子探针和离子探针原位置铀氧化矿物的U-Pb同位素快速和准确的测量技术。用电子探针测定U和Pb的含量,而同一区域的Pb同位素组成则用高分辨率的离子探针测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无需进行矿物分离和化学加热溶解,不需要难以获得的单一的铀氧化标准,只需要小时就可在优点是无需进行矿物分离和化学加热溶解,还需面要难以获得的单一的铀氧化标准,只需要几小时就可在约10um的点上得出精确的U-Pb年龄,我们用这种方法研究了加拿大萨斯卡彻温不整合型Cigar湖铀矿床中复杂互相交生铀氧化中U-Pb年龄的分布情况,取自早期形成晶质铀矿石的原地U-Pb方法的结果确认了在一致性曲线上与1467±63Ma和443±96Ma(±1σ)上、下交点有关的数据组,1467Ma的年龄解释为矿化的最小年龄值,与粘土矿物的蚀变年龄(约1477Ma)是一致的,和成岩期铁矿的磁铁矿化(1650-1450Ma)也是一致的,这种赤铁矿与这些不整合型铀矿床共生并与阿萨巴斯卡盆地沉积早期成岩作用有关,晶质铀矿和铀石原地的U-Pb同位素分析能提供一个15-30um范围内Pb*/U的不均匀分布的资料,因百就能提供与这些矿床演化有关的流体互相作用时间方面的精确资料。

  • 标签: 铀氧化物 年龄 电子探针 矿床演化 离子探针 铀-铅同位素
  • 简介:分析了层状油藏中进行深层聚合凝胶处理的机理。采用二维两相多组分流模拟模型对处理过程进行了计算。在层状油藏中,两种反应和一种水介质段塞按一定顺序进行的现场凝胶处理取得成功,这个方法可在油藏中不同部分形成凝胶。本文内容涉及现场凝胶处理的模拟模型及数学公式的描述,以及对现场凝胶计算结果作了较详细的讨论,特别是讨论了影响段塞处理位置的因素,对注段塞油藏流体产出的影响也在网格中用近似方法加以考虑。

  • 标签: 层状油藏 采油 连续注入工艺 凝胶处理 模拟模型
  • 简介:本报告论述了在一口水平井中,对一个两层气藏所获得的压力恢复数据的解释。该水平井所钻到的岩层是粒状灰岩,上覆于一厚层低渗透性的白云岩之上。为了确定井筒和气藏的一些性质,实施了措施前的压力恢复试井。所获参数是,水平井段的有效长度,表皮效应和单层水平渗透率和垂直渗透率。分析解释主要依赖于对数压力和导线曲线,来确定储存系数和传导率的重要变化以及分离出适当的数据段进行直线分析。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压力导数计算中专门考虑了开采速度变化的影响。在本文献中发表的方程用于计算不同流动状态的开始和结束,从而获得所需参数,以提供分析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压力恢复数据表明的特征与层状系统理论是一致的。虽然早期存储系数增大,受上层高渗透性地层的影响,但终究还是整个系统作用的结果。由于在分析中作了总体考虑。就可能得到有效的所需参数。从结论看出,为产量作出贡献的水平段小于井筒长度,而且对地层的伤害是很轻的。分析计算出的渗透率与从岩心、模型、邻近井筒的试验所获数据结果是一致的,并且表明两层气藏有长期排流的可能性。

  • 标签: 层状油气藏 碳酸盐 水平井 压力恢复分析
  • 简介:中国东南部是否存在地幔、地幔作用及其标志是华南地区研究的热点。多数学者认为,几乎所有的大陆拉张、打开事件都与地幔有关。研究表明,中、新生代以来中国东南部出现的几次规模较大的构造一岩浆活动,以壳幔岩浆活动为主,伸展构造活动强烈。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发育的玄武岩、双峰式火山岩、A型花岗岩、基性岩脉、橄榄闪长岩和霞石正长岩等张裂性岩套,为本区地幔构造提供了较多的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证据。

  • 标签: 中国东南部 地幔柱构造 新生代 双峰式火山岩 地球物理证据 岩浆活动
  • 简介:对用泥岩断层泥比值(SGR)算法所估算的断层带的组成可凭经验用压力数据进行校正,以便确定随深度变化的封闭破裂包络线,从而可用下式确定sGR与断层带毛细管吸入压力(FZP)之间的关系,即:FZP(bar)=10^(SGR/27-G)。当埋深小于3.0km时,C为0.5;埋深介于3.0~3.5km时,C为0.25;埋深超出3.5km时,C为O。封闭破裂包络线法为估算断层所支撑的油气最大高度提供了一种方法。当浮力压力超出断层的毛细管吸入压力时就会发生穿过断层的油气泄漏,并且这种泄漏不仅仅只限制在构造顶部或甚至并非限于泥岩断层泥比值最低处。根据横断层的压差所建立的校正图概括了增加SGR与增加的压力保持之间的关系。基于浮力压力建立的校正图表明,油气数据揭示了增加SGR值和增加浮力压力之间的相关性,但仅限于SGR值为20%~40%。正如在最大可支撑浮力压力增长所反映出的一样,在SGR值大约高出油气数据40%时,封闭强度没有表现出任何增长。当SGR值在50%~100%的范围内变化时,油气的高度不会持续增长。利用封闭属性估算油气高度取决于对模型的地质输入,尤其是压力数据,泥质物体积和断层附近储集层几何形状的三维制图的精度。

  • 标签: 泥岩断层泥 比值 油气柱 估算 压差 断层封闭
  • 简介:注气法是工程师用来提高采收率的最老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的使用最近已经得到了改进。这种方法的大部分新的扩大应用(特别是在美国)是利用非烃气、氮和CO2。由于在20世纪80

  • 标签: 二氧化碳驱油 注气法 采收率 采油技术
  • 简介:在地壳深部,铀呈铀氢化及抽合金氢化形式迁移至地壳浅部,由于压力、温度下降,氧逸度、Eh值和酸度增加及氢的逃逸、氧化,上述氢化氧化分解成矿。

  • 标签: 铀氢化物 铀合金氢化物 迁移形式 成矿机理
  • 简介:在回顾油气田钻井废水的来源、污染、处理状况的基础上,探索了钻井废水的处理工艺。研究表明,通过化学混凝法复合催化氧化技术处理钻井废水,CODcr为13200mg/L的钻井废液水经处理后,其CODcr值降为69.3mg/L,处理水质指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从设计工艺过程可以看出,利用化学混凝复合催化氧化技术对油气井钻井废水进行深度达标处理,工艺简单,切实可行,能够实现零排放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油气井钻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所研制HNJ-1混凝剂及ASNG、HNZJ-1助凝剂、复合氧化剂YHJ-1对钻井废水进行处理效果好。图1表6参5

  • 标签: 钻井废水 化学混凝 机械分离 催化氧化 深度处理
  • 简介: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只与特定背景条件下形成的部分层间氧化带有关,铀元素沉淀富集于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及其附近,该区域是地球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氧化与还原介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铀成矿作用来说,氧化作用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采集目的层相同岩性在正常氧化带和正常原生带的样品,分析其铀含量比值,间接反映氧化作用使铀从围岩中带出的能力;铀是否成矿主要取决于层间氧化带前锋线还原障的还原能力。参照岩石原生地球化学类型划分原则,岩石还原能力可划分为:强还原能力C有机>0.3%;中等还原能力C有机=0.05%~0.3%;弱还原能力C有机<0.05%三个等级。以反映岩石还原能力的有机质含量为横坐标,以0.05%、0.3%分别作为划分弱中、中强还原能力的分界线;以反映氧化作用效果的U氧化/U原生为纵坐标,以0.5、1分别作为氧化作用效果好与较好、较好与差的分界点;划分层间氧化带边界类型为9类;根据不同层间氧化带前锋线边界类型的成矿潜力差异,可作为对目标区进行层间氧化带型铀成矿潜力评价的依据。

  • 标签: 层间氧化带 铀矿 成矿潜力 边界类型 评价依据
  • 简介:砂岩型铀矿床中有关稀土元素的研究较少,在国内仅有对源的示踪和其配分形式特征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吐哈盆地稀土元素在层间氧化带各地球化学作用带中赋存特征的研究,探讨了稀土元素在层间氧化作用中可能有的迁移特点,并对稀土元素的总量、轻重稀土元素的比值和δEu和δCe值等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以上参数变化与层间氧化带分带的关系,以及对铀矿化的指示意义。

  • 标签: 砂岩型铀矿 层间氧化带 稀土元素 迁移特征
  • 简介:在注水井水量调配中,投、捞堵塞器所用时间占总过程的75%以上,所以提高测调效率关键问题是提高投捞效率。磁性作用投捞器一次下井可完成投、捞两个动作,是提高测调效率主要手段。工艺特点:(1)释放凸轮和释放牙块;(2)打捞仓内装有永久磁块,

  • 标签: 投捞器 双作用 磁性 水量调配 工艺特点 注水井
  • 简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计算了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典型区块的成藏动力,分析了其净浮力分力小于毛细管力的地层油气藏的成因,确定了这类油气藏油高度的主控因素。用Spss软件对这些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得到油高度的拟合计算公式,初步实现了对地层油气藏的钻前定量预测。

  • 标签: 地层油气藏 油柱高度 主控因素 成藏动力 济阳坳陷
  • 简介:美国地质调查局经过多年调查研究认为,天然气水合将成为本世纪的主要能源之,是能源之中的一个“新领域”。按保守估计,全世界的天然气水合形式存在的碳的总量是地球上已知化石燃料(包括煤)中碳含量的2倍。

  • 标签: 天然气水合物 美国地质调查局 开发 化石燃料 碳含量 本世纪
  • 简介:美国地质调查局经过多年调查研究认为,天然气水合将成为本世纪的主要能源之,是能源之中的一个“新领域”。按保守估计,全世界的天然气水合形式存在的碳的总量是地球上已知化石燃料(包括煤)中碳含量的2倍。

  • 标签: 天然气水合物 利与弊 美国地质调查局 开发 化石燃料 本世纪
  • 简介:在北极陆地的永久冻土区及沿世界上一些海洋的外陆缘海下发现了大型的天然气水合矿藏。这一发现激起了人们对天然气水合成为一种可能能源的强烈关注。然而,在将天然气水合看作是人们消费得起的有生命力的天然气源之前,必须攻克重大的乃至可能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对北极天然气水合研究的综合信息表明,在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存在于地下约130~2000m深处。近海陆缘天然气水合的存在主要是根据已绘制的海底下大约100~1100m深处异常地震反射层即海底模拟反射层推断的。目前对世界海相和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矿藏资源量的估算大体一致,约为20,000×109m^3。关于在界定的天然气水合矿藏内所储集的天然气资源量以及含水合地层内天然气水合的含量等根本问题的分歧证明了我们对天然气水合知之甚少。但是,最近有几个国家包括日本、印度和美国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国家计划以进一步考察天然气水合的资源潜力。这些计划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诸如天然气水合储层特性、生产系统的设计以及更重要的即天然气水合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性等关键性问题。

  • 标签: 天然气水合物 陆缘 储集 北极 海底 海相
  • 简介:北极大陆永久冻土区以及全球大陆边缘外侧海底大型天然气水合聚集的发现,增强了人们对天然气水合作为一种可能能源的兴趣。但在把天然气水合视为一种切实可行而且成本可以负担的天然气供应源之前,人们必须解决一些重大的技术难题。北极天然气水合研究的综合信息表明,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的埋深可能在130~2000m之间。近海大陆边缘天然气水合的存在主要是根据称作海底模拟反射层的异常地震发射层来推断的,这些反射层的分布深度在海底之下100~1100m之间。目前全球海洋和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聚集的天然气资源量估计约有2万万亿m^3。在一些根本问题上,例如所圈定的天然气水合聚集的天然气数量以及含水合地层的天然气水合含量,人们的观点很不一致。这说明我们对天然气水合仍知之甚少。最近,日本、印度和美国等国家已经启动了雄心勃勃的国家项目,以进一步考察天然气水合的资源潜力。这些项目可能有助于回答一些关键问题,例如天然气水合储层的性质、开采系统的设计以及最为重要的开采成本和经济性。

  • 标签: 天然气水合物 能源潜力 开采成本 分布环境 含气量
  • 简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使用电流从含油地层中增加原油产出的改进方法。电流通过安装在地层中的井眼电极导入。在仅使用两个井眼的体系中,在地层附近提供第一个井眼和第二个井跟。井眼位于该地层或地层附近分开的位置上。第一个电极置于第一个井眼中,第二个电极置于第二个井眼中。将电压源连接到第一和第二个电极上。第二个井眼可以穿过地层中的油层,或者位于油层之外,只要部分或全部油层位于第二个井眼和第一个电极之间。第一个井眼和第二个井眼可以穿过待采出的油层,或者穿过油层之外或附近的某一点。

  • 标签: 提高原油采收率 电化学工艺 氧化还原 改进方法 含油地层 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