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7 个结果
  • 简介:中石油宣布在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储量规模达10×10^8吨的大油田,在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能源资源瓶颈、战略石油储备拉开序幕,以及环渤海区域经济趋热的背景下,冀东南堡油田开发一时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 标签: 中石油 大油田 价值 解读 战略石油储备 区域经济
  • 简介:希利丘亚(YuzhnoKhilchuyu)油田位于蒂曼-伯朝拉盆地,发育了四套叠加的下二叠-上二叠统茛岩和砂岩储层。这些储层的水下深度为2150~1704m。主要储层为下二叠统(阿舍林阶-萨克马尔阶)灰岩,1985年由俄罗斯国家储量委员会认可的石油地质储量为15.84×10^8桶(2.14×10^8t)。此外,上覆带气顶的下二:叠统孔古阶砂岩小型油藏含有少量石油,石油地质储量为1600×10^4桶(2.2×10^6t)。上覆的上二叠统砂岩中还含有少量游离气,其天然气地质储量总计为7.63×10^8m^3、(270×10^8ft^3)。从现有资料看,阿舍林阶-萨克马尔阶油藏中部的产能较高,而翼部产能较低。该油田的开发需注水保持油藏压力。

  • 标签: 伯朝拉 俄罗斯 油田 盆地 石油地质储量 砂岩储层
  • 简介:在尼日尔三角洲,开发低重度原油油藏并不普遍。UsariBaseQuaIboe(BQI)油藏就是其中一例,其原油重度为18—20°API(相当于原油密度0.9465—0.9340),所在油田中有35个常规油藏(32—44°API重度,相当于原油相对密度0.8564—0.8063)。由于原油API重度低,油/水流度比不利,以及避免在70ft厚油柱下高产水的低产量策略,该水驱油藏直到最近都只有一部分投入开发。对尼日利亚和西澳大利亚类似油田所进行的一项研究引发了一场补充开发热潮,导致在不到12个月时间内产量增产近10倍,并且储量有显著提高。

  • 标签: 尼日尔三角洲 常规油藏 重质原油油藏 补充开发 井距
  • 简介:低渗透油田由于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开采难度相对较大,低渗透油田的有效开发已是国内外油田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为了对国内外低渗透油田的概况有所了解,借助于目前油田数据较为全面的DAS4.0数据库,对国内外低渗透陆上碎屑岩油田进行了概况统计和部分参数的初步分析。

  • 标签: 低渗透油田 开采现状 国内外 地质条件 数据库 碎屑岩
  • 简介:“数字油田”在石油工业的营运方式上不亚于一场革命。这种技术上的巨变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 标签: 数字油田 营运方式 石油工业
  • 简介:爪洼西北部海上大型E油田的南区有5个已经落实的构造:ESW、ESS、EST、ESP和ESR。由于边际效益的原因,目前仅有ESW构造投入开发,其余四个构造均无法采用常规方式进行开发。一个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研究组,采用创新的方法对这些边际油田进行了开发。建造了一个可钻三15'井的丛式钻井平台,并通过其中一个导眼钻了一口多分支井,钻探EST区ES-31砂岩中的两个目的层;第二口井钻探目标为Main/Massive和TalangAka砂岩;第三口井采用水平井技术开发ESS区ES-31A砂岩(可参见图12-译者注)。同直井和单支水平井相比,多分支井的采油指数明显提高。在遇到诸如断层这样的非渗透隔层时,多分支井还能减小生产的不确定性。最佳的水平段长度和分支数量,要通过对比分析增油量和钻完井成本来确定。这个项目是ARCO印尼公司第一次在印度尼西亚采用多分支井技术。水平井技术的成功应用,为ARCO印尼公司开发爪洼西北部海上边际油田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方式。

  • 标签: 油田开发 EST ESS 西北部 海上 南区
  • 简介:气田处于高寒地带(最高海拔1647.2m),天然气从井筒采出后需在地面进行节流降压后才能进入地面集输管网。在此过程中由于温度降低,极易形成水合物堵塞地面集输管网,因此必须采取防冻措施防止水合物生成。目前建气田的防冻措施主要为水套炉加热和注甲醇化学防冻,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存在能耗高(年消耗天然气近150×10^4m^3)、劳动强度高等问题及一些安全隐患。通过在建15井进行井下节流试验,分析建气田采用井下节流工艺取代水套炉防冻工艺的可行性,从而达到节省投资和减小现场值班人员劳动强度的目的,为解决建气田地面集输系统存在的水合物防治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图1表1参3

  • 标签: 建南气田 井下节流 防冻工艺
  • 简介:通过对美国和加拿大以外的世界186个著名大油田(发现于1981年以前且储量大于5亿桶)的总可采石油储量(油田规模)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油田的规模一般都随时间而增大。油田规模的这种分析采取了整体与分组相结合的方式,其分组分为欧佩克成员国和非欧佩克国家两个组。

  • 标签: 储量增长 大油田 世界 石油储量 欧佩克 加拿大
  • 简介:旧油管清洗是油管修复工艺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清洗质量不仅对后续工序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也关系到油管使用成本以及施工作业的质量,其清洗方式还影响着油管的清洗效果、成本、修复质量、操作安全性及环保等。针对传统清洗方法对结垢、锈皮的旧油管存在清洗效率低、成本高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旧油管的外壁采用刷式清洗与射流清洗结合,内壁采用钻通与高压水射流相结合的清洗方法,并通过现场应用,证明这种清洗方法具有节能、环保、安全、清洗效率、质量高等优点,给油田企业创造了巨大效益。图3参7

  • 标签: 油管清洗 高压水射流 节能 环保
  • 简介:一、技术现状目前最常用的提高采收率方法是注水,在挪威Statfjord、Draugen、Ekofisk等油田已实施该技术并获得成效。挪威另一成功作法是注烃气和水

  • 标签: 挪威油田 提高采收率 油田提高
  • 简介:壳牌海上公司(SOI)Popeye油田的水下系统工程,代表了当前一种先进的深水水下技术。它是第一个无潜技术、无导向索技术的10000psi压力级丛式管汇概念。该概念是以满足未来水下开发需要为目的,依靠现有深水经验设计出来的。本文描述了Popeye油田水下系统的选择、设计和成功安装。

  • 标签: 水下技术 系统工程 油田 经验设计 水下系统 深水
  • 简介:针对岩心、岩屑难以保存的问题,江汉油田研究院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一套简易的“岩心套装保存”技术,攻克了岩心、岩屑的保存难题。由于岩心、岩屑易腐蚀、易挥发,盐和钙芒硝,暴露在空气中极易潮解、响样品质量。尤其是盐间非砂岩样品含有较多的变质,传统的裸露保存方式容易影响样品质量。

  • 标签: 保存方式 江汉油田 岩心 岩屑 样品质量 砂岩样品
  • 简介:赣江断裂带发育在江西省境内,全长大于600km,宽50—120km,走向NNE20°±,伴生有一系列NE向和NW向的次级断裂。在地球物理上,它是一个具有显著的重力、航磁异常梯度带的深大断裂带;岩石学上,它是一个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线;沉积学上,控制了一系列晚白垩世-古近纪的红色沉积盆地。构造形迹和沉积作用特征表明,中新生代是赣江断裂带活动的高峰期,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规模的左行走滑脆性剪切带,具有大规模左旋走滑变形北强弱、走滑时代北早晚的穿时特点和伸展断陷向北扩展、沉积中心向西迁移的演化规律。控盆作用及构造交切关系表明,赣江断裂带起始于印支期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之后的早侏罗纪(J1)。年代学、运动学研究表明,该断裂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构造演化:左旋走滑(K1)、滑脱伸展(K2-E)和右旋挤压(N—Q),其动力学原因主要受侏罗纪以来太平洋板块运动体制的制约。通过分析赣江断裂带深部地球物理、几何学、运动学等特征和成因演化,并在对比郯庐断裂带地质特征后,认为郯庐断裂带已越过长江,赣江断裂带很可能是郯庐断裂带的延。从晚中生代以来,赣江断裂带可能就与郯庐断裂带连成一体,构成了中国东部一个统一的巨型平移断裂带。

  • 标签: 地质特征 地球动力学演化 南延 郯庐断裂带
  • 简介:根据宋站地区天然气与齐家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油型气及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煤型气的组分、甲烷碳同位素类比证明:宋站地区存在煤型气、油型气和无机非烃气。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研究区的天然气类型的平面和垂向分布明显受气源岩的分布和断裂控制。宋站地区断裂发育且腹地有较好的煤型气源岩分布,其煤型气更有勘探前景。图5表3参8

  • 标签: 宋站南地区 天然气成因 煤型气 油型气 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