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初步分析了断层速度脉冲的成因和特点,主要包括方向性效应与滑冲效应,并通过中国台湾集集地震的脉冲记录,分析了断层破裂方向和位移大小等震源参数对脉冲强度的影响。此外,基于有限移动源理论,说明了断层辐射与速度脉冲分布的关系,并探讨了利用运动学震源模型研究断层地震动对速度脉冲影响的技术路线;评述了7种典型的等效速度脉冲模型,建议进一步研究等效速度脉冲函数与震源机制之间的关系。最后,简述了不同类型的断层引起速度脉冲的差异,并推测了产生脉冲型地震动的下限条件,同时展望该研究在地震预警方面的可能性。

  • 标签: 震源机制 近断层速度脉冲 等效脉冲模型 运动学震源模型 地震动模拟
  • 简介:本文根据地震数据采集器位数,推算数字地震记录系统的动态范围,计算数字地震仪记录震震级范围,分析如何提高数字地震仪记录最大震震级范围。

  • 标签: 数据采集器 数字地震仪 震级范围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在震条件下,确定台阵三分向记录图中Pg波震相的初至识别方法,并对美国UPSAR台阵记录到的2003年发生在圣西门(SanSimeon)地区6.5级的地震数据进行了Pg波震相分析和识别。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震相识别方法是有效的。

  • 标签: 台阵 近震 震相识别
  • 简介:“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多座大型桥梁严重破坏甚至完全垮塌。本文以庙子坪特大桥、百花大桥、小渔洞大桥、石蓑衣大桥、回澜立交桥为例,介绍了结构形式不同的这几座桥梁的破坏模式,初步分析了震害机理。地震动强度过大、强震持续时间过长、断层特性以及地质灾害等是造成这些桥梁破坏的客观原因;桥梁结构的某些初始缺陷和特殊结构形式导致的受力复杂性是造成地震破坏的主观因素。针对震害特点和破坏机理,本文还探讨了强震区防御桥梁地震破坏应关注的问题。

  • 标签: 近断层 桥梁 震害特征 防御对策
  • 简介:本文根据丁鉴海1等的统计方法,对龙岩地震台1989年以来CB-3地磁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发现龙岩及周边地区强地震前,龙岩台地磁观测资料实测值与一般多项式拟合值之差值曲线,垂直分量Z超出两倍误差下限呈负异常时、地磁磁偏角D超出两倍误差时,几个月后有可能发生强震;震级大小与异常持续时间成正比;震中距台站在100公里以内。

  • 标签: 地磁变化 地震活动
  • 简介:本文选取湟源台573型地震仪在1990—1991年间记录的49个共和地震和记录到PN震相的25个地震资料,通过计算,得到共和——湟源之间直达波的平均传播速度为;V(pg)=6.76km/s、V(sg)=3.84km/s,湟源地区的地壳厚度为61km。

  • 标签: 近震波速 地壳厚度
  • 简介:自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发生7.6级地震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已有3年半未发生Ms≥7.0级地震。另外,自1991年2月25日新疆柯坪发生6.5地震以来,上述地区已有15个月未发生Ms≥6.0级地震。多数学者认为,6级地震长时间的缺失,意味着我国大陆地区7级地震的迫近。在这一活跃期内。下一个7级强震究竟发生在何处?

  • 标签: LATITUDE migrating SEISMICITY Aerjin FAULT zone
  • 简介:主要分析了河北数字地震台网近年来记录到的华北区域震中6种常规震相(PN、PG、P11、SN、SG、S11)的基本特征,分析总结了该区的震相特点。利用编目震例库与动态分析演示系统软件,建立了河北台网典型地震震例库。为新人快速了解该区域地震波形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提供了图文、声音、视频并茂的基础数据。

  • 标签: 数字化近震记录 震相分析 典型震例库
  • 简介:本文介绍了在强震地震学研究方面国内外目前所关注的重要问题:隐伏断层和出露地表断层在地震发生时断层地表运动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几十年全球发生的强地震的地表运动参数的统计分析所得的结果表明,由隐伏断层所造成的断层地表运动强度(速度、加速度)大于出露地表断层所产生的地表运动强度,虽然发生在出露地表断层的地震往往可造成较大的断层地表位移,但是当地震矩震级(MW)达到7.5级以上的时候,断层地表加速度和速度在源区却出现了饱和现象。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着重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并且建议在此基础上利用三维有限差分断层动力学模型,模拟断层的动态破裂过程以及断层地表运动的特征。

  • 标签: 隐伏断层 出露断层 强地表运动 地表运动饱和
  • 简介:分析了巴塘国家基本数字地震台2009年1月初至2012年12月底测定的ML≥2.5级的震544个,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SN)发布的ML震级之间的偏差,计算出了震级偏差程度,本台三分之一地震震级偏差达0.3级,文章着重从地震发生的方位角不同和地动位移不同,找出了震级相差很大的原因,最后给出了本台的校正值.通过本台校证,震级接近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ML震级,提高了本台地震震级测定的准确性.

  • 标签: 数字地震观测 近震 弱S波 震级偏差
  • 简介:为了研究P波斜入射对沉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以港珠澳大桥沉隧道为工程背景,考虑上覆海水与海床、沉隧道之间耦合作用,采用粘弹性边界和等效力的地震荷载输入方式,利用ADINA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分析入射角为0°、20°、40°、50°、60°时P波对沉隧道环向应力峰值(正应力峰值、剪应力峰值)和位移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射角为40°时,沉隧道应力峰值最大;入射角为0°—40°时,隧道的应力峰值逐渐增大,入射角为40°—60°时,隧道的应力峰值逐渐减小;隧道截面4个转角处及隔墙与顶板、底板的连接处为隧道剪应力峰值最大处;隧道截面左侧剪应力峰值远大于右侧;隧道顶板正应力峰值最大,顶板的正应力峰值大约为底板的2倍;隧道截面左侧位移峰值远大于隧道截面右侧。

  • 标签: 沉管隧道 P波斜入射 地震响应分析 流固耦合
  • 简介:本文通过数值计算,在线弹性范围内初步分析了土层地震反应随不同侧向人工边界、有限土域取值范围、土介质的阻尼系数的变化情况;采用滞后阻尼假定,探讨了在土层时域分析如何由滞后阻尼系数形成阻尼矩阵,给出了一个阻尼系数转换频率取值的经验公式。在此研究基础上编制了维有限元SR2D计算程序。

  • 标签: 人工边界 阻尼系数 非线性 行波输入 地震反应分析
  • 简介:针对地震中城市桥梁震害状态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复杂性的特点,采用了具有RBF核函数的最小乘支持向量机(LS-SVM)算法。在大量收集我国地震中城市桥梁震害资料的基础上,将此算法引入桥梁的震害预测,选取了地震烈度、上部结构、地基失效程度、支座类型、墩台高度、桥梁跨数和场地类别等因素作为模型的特征输入向量,建立了最小乘支持向量机的桥梁震害预测模型。通过反复地样本训练及模型参数设置,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和可行性。基于最小乘支持向量机的桥梁震害预测方法是一种可以用于地震中桥梁震害预测的良好方法。

  • 标签: 城市桥梁 震害预测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
  • 简介:本文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低应变动测法检测发现PHC桩的缺陷波形特征,并结合静载荷试验情况分析缺陷对竖向承载力的影响。

  • 标签: 桩身缺陷 低应变动测 竖向承载力
  • 简介:宁波地震台ZK03井分别于2010年12月7日(LN-3A)和2015年3月2日(SWY-II)进行了水位仪的安装.第-次安装引起的水扰动被该井内2套水温仪记录到,第二次同样安装却未被记录.对观测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了差异原因,认为该观测井需进行改造以保证观测质量,并提出改造方案及今后流体观测井成井的施工建议.

  • 标签: 水温观测 水扰动 成井结构
  • 简介:在地形、地貌及场地条件复杂的山区,历次地震中都会出现一些破坏异常的点或区域.分析其破坏原因,对于当地或类似情况的点或区域的抗震设防以及减少由于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2014年盈江“5.24”和“5.30”地震后,Ⅷ度区的卡场镇五排村吾排小学层框架教学楼的破坏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了造成建筑结构破坏的几个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山丘顶部地形放大效应、土层的放大效应、边坡效应以及多次地震灾害的累加效应.

  • 标签: 盈江“5.24”和“5.30”地震 框架结构 放大效应 震害累加
  • 简介:本文研究了深州地震台土壤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与地温、降水以及环境影响等因素的关系。深州台CO2浓度具有夏高冬低的年变特征。2014年7月CO2浓度值在正常上升的背景下,出现转平而变低,导致了与正常年动态不一致。通过与地温、降水以及环境影响等因素相关分析,认为台站周边楼盘施工开槽打桩使CO2扩散通量增加,使土壤CO2逃逸,造成深州台CO2浓度测值变低。

  • 标签: CO2 深州地震台 开槽打桩 扩散 土壤气
  • 简介:本文通过对同一批次的标样系列及水样先后进行两次对比观测实验,指出标样系列的取值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测质量,尤其对直线首尾两端点的测值影响较大,而测值居中的则影响较小;符合所测水样系列的标样系列则可以使水样取得稳定的测值。并据此指明标样系列取值范围应尽可能遵循的原则。

  • 标签: 二氧化硅 标样系列 观测质量
  • 简介:应用双向差分分析方法对青海地区5级以上地震、中国大陆西部、南北带及全国范围内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发生次数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该模型的理论预测结果;该方法对5.0级以上强震的长趋势判定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双向差分模型 地震趋势预测 青海 中国大陆 模型检验
  • 简介:水压致裂技术现已发展成为确定地下洞室三维原地应力状态、高压洞室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以及岩体高压透水性的可靠实用方法,并已经在核废料处置、长大深埋交通隧道以及水电站高压力洞室工程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表明,综合测定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充分利用围岩承载力优化工程设计,对确保工程安全和提高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地应力测量 水压致裂 深埋地下洞室 岩体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