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提出了地壳的构造运动,本质上是地壳与岩层的均衡差运动。它主要由重力作用产生的三种形式的差应力所推动:一是地球整体意义上的真正的重力均衡差应力;二是水平向的均衡差应力;三是垂直向的均衡差应力。本文讨论了这三种差应力产生的机制与规律,三种均衡差运动的规律与地壳实际构造运动普遍存在的对应关系,此外还讨论了地壳构造运动不息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地壳构造运动 均衡差应力 地球
  • 简介:近年来,地震作用下的匝道桥表现出较高的地震易损性。为建立匝道桥的有效约束方式,以减小其地震损伤,本文基于汶川地震中连续梁桥约束方式的调研结果,建立了4种不同匝道桥支座约束方式,并以石家庄石环线某匝道桥为例,对比分析了不同约束方式下匝道桥的自振特性及地震响应。结果表明:板式橡胶支座具有一定的剪切变形能力,可降低桥墩与支座组成的体系刚度,有效分散了上部结构的地震惯性力,保护了下部结构,但应注意其引起的较大主梁位移;固定支座或墩梁固结形式会放大桥墩受力,增加下部结构的损坏,不宜设置在高度较矮、刚度较大的桥墩上;双层挡块和垫石凹槽分级限位支座具有较好的限位能力,并可耗散部分地震能量。

  • 标签: 桥梁工程 约束方式 匝道桥 动力特性 抗震性能
  • 简介:地壳运动及地震发生原因的探讨周友华(湖南省地震办公室)地壳发生构造运动,必然是受到了不平衡力的作用。在探讨推动地壳构造运动多种力的作用时,首先应当去研究最强大的和最现实的对地壳的作用力.1布格重力异常是产生推动地壳垂直运动动力的根本来源地球表面普遍观...

  • 标签: 地壳运动 地壳形变 重力异常 地震发生 塑性形变 塑性流变
  • 简介:本文主要应用地球物理指标B(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值,单位毫伽/公里)值,结合深断裂、地壳结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莫霍面形态和历史地震分布,对省内区域地壳划分了四个不稳定区;两个次不稳定区;三个基本稳定区和一个稳定区。

  • 标签: 区域地壳稳定性 布格重力异常 莫霍面 地壳结构 青海省
  • 简介:铅合金减震器是一种适用于电瓷型电气设备的新型减震器,其动力特性对减震效果有重要影响。根据断路器等电气设备的特点,定制了相应的铅合金减震器。通过铅合金减震器滞回特性试验,研究了加载频率对其动力特性的影响。同时以不同加载频率下得到的骨架曲线作为材料的本构关系,研究了加载频率对单自由度体系弹塑性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相同输入下,采用不同本构关系的单自由度体系,其相对位移峰值、永久位移及塑性耗能均有较大差异,应重视加载频率对铅合金减震器动力特性的影响。

  • 标签: 加载频率 铅合金减震器 动力特性 单自由度体系 地震反应
  • 简介:伸缩缝作为大跨度桥梁与引桥之间的重要连接构件,其抗推刚度及可能存在的变异性对主桥及引桥动力特性的影响不可忽略。本文建立了大跨度悬索桥及引桥的有限元模型,采用弹簧单元模拟加劲梁与引桥箱梁之间的伸缩缝,分析伸缩缝刚度对悬索桥及引桥自振特性及其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伸缩缝刚度对加劲梁的横弯振型、竖弯与纵飘耦合振型的频率有明显的影响;伸缩缝刚度的变化会导致加劲梁与引桥的振型相互耦合,同时这些振型的频率发生相应的突变,当伸缩缝刚度较大时,加劲梁两个竖弯与纵飘的耦合振型解耦成为独立的竖弯和纵飘振型;当引桥与悬索桥加劲梁的纵飘振型发生耦合时,在纵向和竖向地震作用下的悬索桥及引桥的地震响应达到最小。伸缩缝刚度对悬索桥动力特性影响的分析可为悬索桥的模态参数确认、损伤识别、抗震性能分析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 标签: 大跨度悬索桥 伸缩缝 抗推刚度 自振特性 地震响应
  • 简介:为监测北东和北西向断裂带的活动性以及水口库区因蓄水所诱发的地壳形变,而在福建沿海建立的由12个测点组成的GPS监测网,迄今为止,进行了2次联测,一次在1995年,一次在1997年。本文对这2次的观测概况、数据处理以及精度分析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对福建沿海地壳水平位移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地壳运动 GPS测量
  • 简介:利用福建地壳形变GPS基准台选台过程中,在4个站址上得到的24h连续观测数据,计算并分析了各站址背景噪声信噪比,认为福州、南平、泉州、龙岩所选点址适宜建站,并提出背景噪声信噪比计算结果可用于评价仪器性能和站址安静程度,反映台网的监控能力,为观测台网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信噪比 GPS 连续观测 背景噪声
  • 简介:随着GPS观测及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GPS定位技术在地球动力学方面的应用越来广泛,本文介绍国内外利用GPS定位技术在地球动力学方面的应用现状,着重介绍了GPS精密定位技术在福建地壳形变监测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取得的初步成果。

  • 标签: GPS 地球动力学 地壳形变 观测台网
  • 简介:本文重点介绍了地壳形变GPS点的选址、埋设及建设。说明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地震地质构造情况,选埋工作的实施情况以及对埋石和观测工作的建议等。

  • 标签: 选址 埋设 建设
  • 简介:本文利用震源机制资料对龙羊峡及附近地区的地壳应力场和构造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该地区主压应力以北东或北东东方向占优势,构造主要是北西向。同时根据南北带强震时空特征、共和地震序列及青海东部部分震兆资料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做了粗略的估计。

  • 标签: 震源机制解 地壳应力场 地震危险性 共和地震
  • 简介:该文主要对福建省地形变监测数字化监测网的特色,监测网的内容,布网目的,主要技术指标以及数据处理中心建设作了简介,最后对地壳形变数字化监测网在“数字福建”工程中的作用作了阐述

  • 标签: 地形变监测网 GPS 数字福建 作用
  • 简介:本文选取湟源台573型地震仪在1990—1991年间记录的49个共和地震和记录到PN震相的25个地震资料,通过计算,得到共和——湟源之间直达波的平均传播速度为;V(pg)=6.76km/s、V(sg)=3.84km/s,湟源地区的地壳厚度为61km。

  • 标签: 近震波速 地壳厚度
  • 简介: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是李四光教授于1966年邢台地震后倡导组建的,1971年划归地震局,1986年2月改建为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1998年改为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所现已被纳入科技部非营利性公益科研院所系列,是我国地壳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以地壳动力学、地震前兆观测与预报、地震与地质灾害等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研究所。

  • 标签: 中国地震局 地壳应力 研究所 科技服务工作 地壳动力学 简介
  • 简介:在结构损伤识别中,损伤发生的时间、损伤定位及损伤程度是三个核心问题。本文利用HHT方法结合经验遗传-单纯形算法分析刚度突变MDOF体系在地震波输入下结构的动力损伤识别问题,并以刚度突变4DOF结构体系在ELCentro地震波输入下结构动力特性识别为例进行了讨论。通过Fourier变换得到了结构损伤后的自振频率,利用HHT方法识别出结构损伤发生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运用经验遗传-单纯形算法识别出结构损伤后的刚度,从而确定了损伤的程度。

  • 标签: FOURIER变换 HHT方法 经验遗传-单纯形算法 刚度突变MDOF体系 损伤识别
  • 简介:通过分析地震重点项目专题档案的特性,阐述了它在新时期地震工作中的重要性。

  • 标签: 新时期 地震档案 项目
  • 简介:地震往往会触发大量的山体滑坡,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为研究探索土质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本文建立了二维均质边坡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了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对地震响应中学术界和工程界最为关心的加速度、位移和频谱特性响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①在坡顶和坡面处,与输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比较,输出加速度峰值出现的时刻有滞后现象;②坡体内部对输入地震动PGA存在垂直和临空面放大作用,同时垂直放大作用呈现出节律性变化的特点;③地震作用下坡体的最大变形在水平方向上出现在坡脚处,在竖直方向上出现在坡肩处;④边坡体内部对输入地震动的频谱成份产生滤波作用,滤掉了输入地震动中的高频成份,且随着高度的增加,这种滤波作用呈现增强的趋势。

  • 标签: 地震 土质边坡 动力响应 模拟分析
  • 简介:文中利用福建水氡台网1990年以来的水氡资料,针对6次福建及其东南沿海大于4·5级地震,7次台湾及其近海大于6·8级地震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地震前异常存在加速性、同步性,形态的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经过分析,给出上述两区域地震异常特征的共性和特性

  • 标签: 水氡 共性及特性 闽台区域 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