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3 个结果
  • 简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高超声速来流绕过压缩拐角层流分离流动特性.数值方法采用N-S方程,结合2阶精度Roe格式以及分区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数值模拟空间激波结构与实验纹影结果符合较好;激波/边界层干扰区内3条纵向线上计算压力分布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获得在楔侧面存在低压力区,与实验结果反映规律一致,计算结果表明低压力区是由楔体侧缘尖端发起二次涡抽吸作用造成.此外,楔体后端尾流区低压沿边界层内亚声速区往上游传递了一定距离.

  • 标签: 激波/边界层干扰 层流分离 压缩拐角 高超声速层流 三维效应
  • 简介:Mach数3.4来流条件下,后台阶流动精细结构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分为后台阶上游无控制加粗糙带扰动及微涡流发生器(micro-vortexgenerator,MVG)扰动3种状态,采用基于纳米示踪平面激光散射(nano-tracerbasedplanarlaserscattering,NPLS)方法获得了流向和展向切面内高时空分辨率流动显示图像,并测量了模型表面静压分布.大量NPLS图像取平均,研究了流场结构时间平均规律,对比不同时瞬态流场精细结构图像,发现不同状态下湍流大尺度结构特征时间.有粗糙带状态相对无粗糙带台阶下游回流区压力更低,而下游压力较高,台阶上游区别不大;受MVG控制后台阶下游附近区域压力突增;MVG对流动控制改变能力较强,粗糙带能调整台阶上下游附近流动平稳过渡,流场壁面压力没有突变.

  • 标签: 超声速 流动显示 流场精细结构 后台阶 流动控制
  • 简介:不同工况下,旋转爆震波能够以单波、双波、多波模式进行传播.但在同一工况下,是否存在不同模式稳定传播爆震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Euler方程,耦合氢气/空气有限化学反应速率模型,并采用高分辨率5阶有限差分格式WENO-PPM5离散对流项,旋转爆震波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同一特定工况下,旋转爆震波能够以两种不同传播模式稳定传播,即单波模式和双波模式.详细地对比了两种传播模式下流场特征、爆震波传播特性、推力性能等.同一工况下,两种传播模式爆震波周向传播速度相差不多,但双波模式频率约为单波模式2倍;双波模式下质量流量、比冲、推力平均值略高于单波模式;且双波模式可燃混气层高度约为单波模式1/2,这有助于缩小旋转爆震发动机长度,使之更加紧凑.

  • 标签: 旋转爆震 点火条件 传播模式 传播特性 推力性能
  • 简介:文章考察了相邻双侧边盖驱动方腔流动(即上壁面向右运动和左侧壁面向下运动)线性整体稳定性.首先,采用Taylor—Hood有限元方法并经由Newton迭代过程计算得到双侧边盖驱动方腔流动稳态基本流.其次,Taylor—Hood有限元ChebyshevGauss配置点上进行离散,同时Gauss配置点也可以用于线性稳定性方程高阶有限差分格式离散.然后,离散得到矩阵形式广义特征值问题可以结合shift-and—invert算法采用隐式重启Amoldi方法计算.最后,通过对线性稳定性方程特征值计算,发现了一个最不稳定驻定模态和两对对称行波模态.最不稳定驻定模态临界Reynolds数为Ree=261.5,远远小于二不稳定临界Revnolds数Ree2d=1061.7.通过画出这3类不稳定模态流向扰动速度和扰动涡量空间等值面图像,可以发现不稳定扰动位于稳态基本流两个主涡区域,因此可以认为主涡区域是扰动失稳主要能量来源地.

  • 标签: 边盖驱动方腔流动 整体稳定性 临界Reynolds数 行波模态 Taylor—Hood有限元
  • 简介:超声速(Ma∞=6.0)炮风洞中带超声速(Mac=3.0)喷流光学头罩受到周围绕流影响出现气动光学畸变.利用基于背景纹影(backgroundorientedschlieren,BOS)波前测试方法测量了光学波前畸变.研究结果表明:瞄视误差(boresighterror,BSE)与喷流压比(pressureratioofjet,PRJ)之间近似呈正相关.在有喷流情况下,压力匹配瞄视误差相对比较小,并且喷流压比对气动光学高阶畸变影响不显著.微型涡流发生器(microvortexgene-rator,MVG)瞄视误差影响不明显,但是气动光学高阶畸变影响较为显著.基于波前互相关结果,施加微型涡流发生器之后,波前结构尺寸从0.2AD减小为0.1AD.结构尺寸减小较为有效地抑制了气动光学高阶畸变并且提高了波前稳定性.

  • 标签: 气动光学 超声速气膜 光学头罩 流动控制 背景纹影
  • 简介:基于微喷打印机制造压力传感器,用于可穿戴个人导航系统中。基底表面不规则或者使用中经常被折弯情况下,微喷打印工艺制备MEMS器件精度更高,性能更好。研究了器件可打印模型和工艺,给出压力传感器可打印分层物理结构;研究了平面结构投影到基底上投影空间,基于Terzopoulos弹性模型使用材料弹性度和结构弹性度模型给出投影空间;使用射线投影NURBS曲线来拟合边界轮廓,给出分层切片模型。为验证打印PZT膜压电性能以及设计压力传感器件功能,使用不同机械负荷测试其刚度,使用不同直流偏置来测试耗损因数、品质因数等。通过比较实验对象测量值和理论预测值之间关系可以看出,打印压力传感器薄膜具有很好机械和电气性能。

  • 标签: 三维打印机 微机电系统制造 定点制备 弹性模型 个人导航系统
  • 简介:采用CFD黏性模拟考察涡发生器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外部流动影响.针对前缘钝化半径0.8mm和3.2mm轴对称进气道外部流场,以涡发生器高度与当地位移边界层厚度比值为影响参数,考察流场结构与性能参数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涡发生器产生干扰波系使得前缘激波向外偏移,下游近壁面流动与主流区出现明显交换,下游流动出现明显展向非均匀性.涡发生器对流动影响沿流向逐渐减弱.气流压缩性能方面,涡发生器下游压比、动压比沿流向开始增大,随后逐渐恢复到无涡发生器工况;Mach数、总压恢复系数开始降低,随后逐渐向无涡发生器工况趋近.涡发生器高度与当地位移边界层厚度比值h可作为衡量其影响重要参数.当h≤1.5,进气道流场结构、性能参数变化几乎可忽略,h≤3.0进气道入口处性能参数几乎能够恢复到无涡发生器工况.

  • 标签: 涡发生器 高超声速进气道 流动控制 数值模拟 流动特性
  • 简介:描述了剪切敏感液晶涂层(shear-sensitiveliquidcrystalcoatings,SSLCCs)超声速风洞中针对角翼标模进行表面摩擦阻力(简称摩阻)测量应用情况.建立了基于剪切敏感液晶涂层光学测量系统,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FD-07风洞中进行角翼摩阻测量实验,给出了角翼表面摩阻分布数据,表明流场结构复杂.实验结果证明了此方法进行超声速摩阻测量可行性,有效解决了超声速流场条件下表面摩阻预测难题,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剪切敏感液晶涂层 剪切应力测量 平板三角翼 高超声速流场
  • 简介:通过采取快速插入、建立同步采集系统等措施,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FD-07常规高超声速风洞建立了磷光热图技术,并成功地获得了平板角翼模型表面热流分布.基于实验结果,初步分析了来流Reynolds数等参数角翼表面热流分布影响.结果表明,角翼外形中心线处转捩靠后,两侧转捩靠前,且随着来流Reynolds数增加,转捩位置进一步前移.总的来说,磷光热图技术能够直观地显示流动转捩发生位置以及转捩后湍流区形状,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技术途径.

  • 标签: 常规高超声速风洞 磷光热图 热流 三角翼 转捩
  • 简介:风洞模型自由飞试验利用高速相机记录自由飞行模型运动历程,再根据模型运动特征参数反演模型气动特性.由于没有支撑系统干扰,该试验能够较真实地模拟飞行状态,飞行器静/动稳定特性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文章JF-8A高超声速脉冲风洞中开展了10°尖锥模型自由飞试验,并以圆球模型自由飞运动测量风洞动压,模型运动特征参数数字图像提取技术及气动参数辨识方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 标签: 高超声速 脉冲风洞 自由飞试验 动稳定性 尖锥
  • 简介:为了研究超高声速飞行器发动机尾焰喷射高温高速气流辐射特性,尾焰成分CO2及H2O分子4.3和2.7μm大气窗口红外辐射波段进行了测量.利用高温燃气激波风洞模拟产生超高声速飞行器尾焰喷流,喷流速度M=5.5.实验中选用单元型InSb红外探测器,并利用黑体进行原位定标.测量距离为0.7m,采用单透镜成像加光阑方法收集光信号.实验中分别沿喷流方向喷流垂直方向进行了多点测量,通过定标结果反演得到尾焰4.3和2.7μm分别沿喷流方向和喷流垂直方向光谱辐亮度和波段辐亮度分布,测量结果表明4.3μm辐射强度及稳定性高于2.7μm.

  • 标签: 高超声速飞行器 尾焰 红外辐射
  • 简介:采用高精度格式求解二Navier-Stokes方程研究超声速射流与同向超声速后台阶流动相互作用流场基本结构及规律,分别应用5阶WENO格式、6阶中心差分格式离散对流项和黏性项,时间推进采用3阶Runge-Kutta格式,并应用消息传递接口(messagepassinginterface,MPI)非阻塞式通信实现并行化.分别研究了超声速后台阶流动、超声速射流基本结构特征,以此讨论和分析超声速后台阶流动/射流相互作用特征,以及不同来流条件波系结构、涡结构、剪切层、膨胀扇等影响,尤其是来流剪切层和射流剪切层相互作用,形成复杂波系结构及相互干扰流动现象.

  • 标签: 超声速 两步后台阶 射流 剪切层 数值模拟
  • 简介:超声速飞行器发展对地面试验模拟提出了新要求,但是,现有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些要求.文章首先回顾和概述了气动研究地面试验所应遵循一般性相似准则,分析现行气动力、热和推进试验模拟不足和所面临挑战.经分析认为,面对这些挑战,现行主要参数模拟、部件相似模拟和局部相似模拟等方法仍然有效,但应加强相似理论对地面试验指导和计算试验支撑性作用,并在必要通过飞行试验不完全相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与确认.

  • 标签: 气动试验 相似准则 高超声速流动
  • 简介:为了研究钝前缘翼面的高超声速颤振特性,获得典型翼面高超声速颤振参数以校验非定常气动力和CFD计算,采用具有简单结构动力学特性钝前缘梯形翼模型,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FD-07高超声速风洞进行了高超声速风洞颤振试验研究.模型为9mm厚钝前缘梯形平板翼,采用夹层设计:中间层为钢板,提供模型主要刚度和质量特性;两侧为泡沫,起形作用.试验模型采用悬臂支撑安装于风洞试验段,试验Mach数分别为4.95和5.95.试验固定Mach数,通过缓慢增加动压以使模型达到颤振临界点,采用小波频谱分析时域响应,结果显示试验模型发生了弯扭耦合经典颤振.试验采用直接观测法获得了颤振动压、颤振频率和对应试验密度、总温等颤振相关参数.采用壳单元建立了结构有限元模型,并采用统一升力面理论模型进行了颤振计算分析,研究了气流密度、结构阻尼、Mach数颤振计算影响,并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偏差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计算气流密度、计算结构阻尼、结构建模偏差、试验结果散布特性等因素均会构成计算值和试验值之间偏差,但即便在计算中考虑上述因素,计算结果与试验值仍存在较大偏差.

  • 标签: 高超声速 颤振试验 颤振计算 钝前缘 气动弹性
  • 简介:采用Born近似的Maxwell方程组积分解形式较少应用于气动光学数值计算,其困难在于该方程组离散化数值计算.而结合GCV-FFT(GeneralizedconvolutionbyfastFouriertransform)方法,自由空间传播Rayleigh-Sommerfeld衍射方程数值计算可以达到比较高精度.通过Green函数及采样系数修正,积分方法可以用于气动光学现象数值模拟.通过超声速湍流边界层中光束传输数值计算,可以看到一些气动光学效应,如光束偏移破碎等,可以用修正GCV-FFT+数值积分方法得到良好模拟.现有的方法可以给出更接近物理本质定量结果.

  • 标签: 散射势积分方程 Born近似 气动光学 非均匀介质层传输
  • 简介:爆震燃烧近似为等容燃烧,理论上其热循环效率高于基于等压燃烧爆燃燃烧,超声速推进系统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通过总结超声速气流中爆震推进理论与研究进展,分析其需要解决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指导未来高超声速发动机基础研究.文章重点总结了适用于高超声速飞行斜爆震发动机、超声速脉冲爆震冲压发动机基础研究进展.其中斜爆震发动机应用模式、相关实验研究思路及方法、数值仿真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超声速脉冲爆震冲压发动机基础理论研究现状和目前研究难点进行了梳理.基于爆震燃烧超燃冲压发动机具有推进系统自增压、燃烧效率高、推力性能好、推进效率高、燃烧室长度短、结构重量轻等优势,文章总结了该发动机当前发展进程和最新研究进展,并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存在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

  • 标签: 爆震燃烧 斜爆震发动机 超声速脉冲爆震发动机 基于爆震燃烧的超燃冲压发动机 发动机研究进展
  • 简介: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是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关键基础问题之一.为了研究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风洞中,平板模型进行了M=5实验,模型中心沿流动方向使用PCB脉动压力传感器脉动压力时间序列进行采集.文章将本征正交分解(properorthogonaldecomposition,POD)方法引入高超声速脉动压力数据处理中,发展了单点POD分析方法.经验证,使用该方法重构数据方根(rootmeansquare,RMS)峰值位置可表征转捩位置,实用性强.

  • 标签: 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 脉动压力 单点POD分析方法 第2模态
  • 简介:文章采用热流率测量和纹影拍摄技术,超声速层流湍流边界层条件下钝舵干扰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超声速炮风洞内完成,来流Mach数为6,8.研究结果表明层流与湍流干扰流场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层流状态下干扰流场存在分离,平板干扰区内热流率存在负增量,舵面上存在明显热流率峰值;湍流状态下干扰流场无分离,干扰平板干扰区内热流率影响较小,舵面上无明显峰值.

  • 标签: 高超声速流 层流 钝舵 热流率
  • 简介:为解决自由振动式动导数试验技术大尺度高超声速风洞中,高气动载荷环境与低频率模拟要求之间突出矛盾,进一步提高高超声速飞行器较低气动阻尼测量精度,发展了基于组合式动导数天平Ф1m量级高超声速风洞自由振动试验技术.设计组合式动导数天平,轴承组件承载模型轴向和法向气动力,弹性应变梁提供系统恢复力矩,并可根据减缩频率要求调整系统自由振动频率,有效提高了天平承载能力,拓展了试验频率模拟范围.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Ф1m高超声速风洞,利用本系统进行了10°半锥角不同钝度圆锥标模俯仰动导数校测试验,所测俯仰动导数与文献结果最大相对误差6%以内,验证了试验系统和测试结果具有较好稳定性与重复性.

  • 标签: 高超声速风洞 动导数试验 组合式动导数天平 振动频率 10°半锥角标模
  • 简介:由大粗糙元引起超声速边界层强制转捩航天技术中有实际应用,因而近年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虽然目前导致该转捩过程内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有一点是明确,即粗糙元尾迹流场中存在强对流不稳定性.文章出发点是研究这种对流不稳定模态是如何触发转捩.首先通过CFD方法,计算出髙超声速边界层中粗糙元尾迹流场,并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发现,传统不稳定Tollmien-Schlichting(T-S)模态出现临界Reynolds数之前,存在髙增长率无黏不稳定模态,表现为对称余弦模态和反对称正弦模态.然后该不稳定模态粗糙元尾迹流中演化进行了模拟,验证了二稳定性分析结果,并考察了非平行性效应影响.最后通过直接数值模拟,研究由这些不稳定模态触发转捩全过程.结果表明,对流不稳定模态确实是导致边界层转捩关键机制.该转捩过程特点是,局部湍斑首先在不稳定模态特征函数峰值附近出现,然后向全流场扩散.就文章研究工况而言,余弦和正弦模态相互作用对转捩影响并不明显,且后者转捩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 标签: 层流-湍流转捩 二维稳定性 直接数值模拟 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