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基于武汉市统计年鉴和2011年的问卷调查,利用ArcGIS工具,采用相关空间分析方法,构建总量住比、独立系数、外出通勤率和外来通勤率的综合住指标体系,对武汉市住空间特征和住匹配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市以向心城镇化发展为主,人口和就业集中在中心城区内;城市居住以中央活动区为中心呈现出向外居住用地比重逐渐降低的特征;就业表现出向心集聚的单中心结构,次级就业中心还未形成,但就业聚集区开始向外扩散;虽然武汉市具有形成多中心结构的地理基础,但当前单中心城市结构特征明显;城市通勤以步行和传统公共交通为主,大多组团通勤都发生在邻近组团内;主城区住失衡状况不明显;新城组群独立性较强,与中心城区联系松散。

  • 标签: 职住空间 职住特征 职住空间匹配
  • 简介:金代地方监察机构,其建置学习宋代,表面看来,制度建设方面新意迭出,调整频繁。但有金一代,出于实用目的而导致建置的繁复变迁,反使监察机构实际执行能力日趋低下。监察力量的缺乏,严重影响了金代地方行政的效果,甚至导致中央集权的不稳固,并因此加剧了金末的内乱。

  • 标签: 监察 提刑司 按察司
  • 简介:<正>关于北宋转运治所问题,王文楚先生已有专文作全面考述(以下简称王文),本文不拟重复论列,仅欲就福建、河东、京东、京西数路转运的治所等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对宋代路制这一大课题的研究有所补益。

  • 标签: 转运司 治所 都转运使 北宋末年 路转运使 提点刑狱
  • 简介:金元两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市行政管理发生重要变革的时期,其重要特点在于对不同等级的治所城市实行专门行政管理。元代则省并了州府治所城市,保留了两都警巡院、路府治所城市录事。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则拥有103个录事管理100个城市。本文考察了录事建置演变、行政职能、废弃过程及103个录事建置的具体路府治所。

  • 标签: “录事司百三” 至元三十年 元史·世祖纪
  • 简介:<正>西晋永嘉四年,刘聪杀刘和即皇帝位,不久实行“胡汉分治”,《晋书·刘聪载记》载汉嘉平四年刘聪大定百官,“置左右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三。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置一都尉”。就是说,左右隶共领有43万户的“晋人”(汉族人口)。此时关中地区仍控制在晋室手中,汾、晋以北则为并州刺史刘琨控制,座镇晋阳,刘聪所据有的地域仅是并州的上党郡、西河国、乐平郡和太原国的南部,以及州的平阳郡、河东郡、弘农郡、河南郡、河内郡之大部。其左右

  • 标签: 十六国 司隶 汉政 胡汉分治 关中地区 刘聪
  • 简介:城市居民住空间关系是指城市居民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的社会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研究内容。体制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居民住空间关系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主要从住空间关系研究学派、住空间平衡和城市通勤、居住选择和居住空间分异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认为国内相关研究应注重社会调查,加强个体层面的研究,从体制转型和个体社会经济特征等角度寻求城市居民住空间关系及其演化的形成机制,并注重特殊群体,如外来人口、城市贫困人口和原单位制社区居民等社会群体的住空间关系和社会空间后果研究。

  • 标签: 职住空间关系 过剩通勤 城市通勤行为 空间失衡
  • 简介:过剩通勤是衡量城市居民住空间组织和通勤效率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快速工业化城市中山市为例,采用2012年中山市交通调查数据,分析中山市住空间平衡与过剩通勤状况。通过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发现,中山市居民的通勤距离、过剩通勤率(E)、通勤容量(Cu)使用率均普遍小于国内大城市和西方城市。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对中山市的通勤特征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过剩通勤各项指标与户籍、职业类型和家庭收入有显著的相关性。表现为家庭收入越高,过剩通勤率相对较高。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行政办公人员通勤效率较低,而产业工人通勤效率较高。非本市户籍人口通勤效率高于本市户籍人口。

  • 标签: 快速工业化 职住空间平衡 过剩通勤 中山市
  • 简介:<正>现在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之间的西段省界自兴义至罗甸或自隆林各族自治县至天峨县间是以南盘江及南盘江和北盘江合流后的江流为界的。这段疆界完全利用自然水道,大致在明代初年已经形成。现在的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明代分别建置为贵州承宣布政使

  • 标签: 贵州省 疆界 南盘江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官司 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