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正>《民俗研究》创刊十周年的日子就要到了,我祝贺她的十岁生日,祝贺她在这十年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她的成就是巨大的:第一,在她的周围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修养有素的民俗学者,他们散布在不同的领域和岗位上,对我国当代民俗的采集和研究作出了不同的贡献,成为我国民俗研究队伍中一支活跃的力量;第二,她创刊于全国思想解放的历史新形势下,既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和高涨的一个标志,又是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前进的推动力;第三,作为我国民俗学研究中心之一,她不仅为全国民俗研究者提供了园地,而且始终站在民俗学理论战线的前沿,成为登高一呼的重要角色。

  • 标签: 民俗研究 中国民俗学 民俗学者 民俗学理论 思想解放 民俗学研究
  • 简介:<正>“敖包祭典”是盛行于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蒙古族自古就有“祭石奠树”的习俗。后来由于受到萨满教和黄教的影响,曾一度中断。罗布桑悫丹在他的《蒙古风俗鉴》中曾这样写道:“敖包祭典,是古已有之的习俗。敖包里有称为金家拉立的汗公敖包,有以其地名而命名的敖包,有以山川为命名的敖包,有依照王公敖包的

  • 标签: 敖包 蒙古族 祭典 命名 成吉思汗 北方少数民族
  • 简介:追溯蒙古包的历史及流变,了解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从而探求蒙古包在结构、图纹、色彩上对美的追求,和蒙古包所蕴含的独特艺术美。

  • 标签: 蒙古包 艺术 造型
  • 简介:因为我们今生有缘让我有个心愿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

  • 标签: 草原 蒙古人 社火
  • 简介: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自从蒙古族成功地驯服了马,便世世代代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放牧、狩猎、传递函件、传送军令、迁徙移牧、千里征战,都离不开马。为了使马适于骑乘、驾驭,蒙古族创造发明了具有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马鞍。蒙古族马鞍制作精良,造型多样,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本文是对北方游牧民族传统马鞍具饰品进行研究时,采取采访记录、实地测量、整理文献、图片对比的基本方法,对北方游牧生活所产生的生产和生活用具一马鞍,本文对马鞍的分类、蒙古族马鞍的制作工艺及其礼俗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 标签: 蒙古族 马鞍 发展 构造 礼俗
  • 简介:虽然赞好的誉之为“世纪之吻”,但老戏迷却叹道:锡得好核突!做戏也可“与时俱进”,但这一“锡”大违粤剧传统,怎不令人觉得别扭?

  • 标签: “与时俱进” 粤剧 粤语 文化遗产
  • 简介:<正>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的蒙古族,经过历史的沧桑巨变,那种“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亦发生了改变,成为现今蒙古族的这种定居的农、牧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习惯,风俗也往往和其他相邻的民族更为接近或者相同,(特别是与汉民族的),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游牧特征。下面是笔者在观察蒙古族丧葬习俗时的偶然发现,今提出与研究者共同探讨。1、不去墓地祭奠死者生活在内蒙古农村的蒙古族每逢节日或死者的忌日,人们一般并不去墓地祭奠死者,而是在村外的路口或野地

  • 标签: 蒙古族 丧葬习俗 死者 游牧生活 内蒙古 生活方式
  • 简介:蒙古族长调民歌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千百年来,蒙古族长调艺人们不断学习、探索和传承,终于将这一崇高艺术表现形式发展成为具有完备体系和成熟表现手法的学科门类。从而不断地将长调民歌艺术深入民族骨髓,使其成为民族凝聚力重要载体。时至今日,蒙古族长调音乐仍需有人继续探索,更好的与其他兄弟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在保留原有草原音乐性格的同时,继续发挥其文化艺术之外的功能,争取成为草原音乐之根,民族文化之根。倾听一曲蒙古族长调民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这种情景交融、发乎自然、天人合一的独特意境和神韵,是蒙古族人依靠草原般广阔的心胸、大海般深邃的智慧,创造出的举世无双的艺术形式。本文就个人的理解做一点探讨。

  • 标签: 长调民歌 节奏特点 草原气息 马蹄律动
  • 简介:蒙古族是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其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蒙古族的舞蹈文化同蒙古族的社会发展历史一样长久,和其语言、民俗、宗教信仰等一样,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蒙古族舞蹈作为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艺术特征。本文试浅谈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其审美特征。

  • 标签: 蒙古族舞蹈 艺术特征 审美特征
  • 简介:民间故事学考察的对象是故事文本和故事的传承人或讲述人,即故事家。两者相互关联,演述活动的主客体之间构成了一种互动的再生产关系。20世纪民间故事家的考察与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故事家的发现和研究为中国现代故事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学术路径,为民间和学者在故事层面的知识交换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 标签: 民间故事家 民间故事学 故事文本 生产关系 中国现代 知识交换
  • 简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都曾经刻骨铭心地打上历史深深的烙印。一份信念,让有的人抛头颅,洒热血;一种精神,让有的人铸铁骨,显丹心;而一个荒诞的历史玩笑,却让一些人卷入暴力的漩涡,遭到致命的打击;有的人经过斗争生活的淘洗荡涤,得以重生;有的人经过激烈斗争的摧残打压,走向毁灭……多少旧梦如烟,那些厮杀的日子、那些疯狂的情怀、那些流血的伤口、那些伤感的记忆、还有呐喊的青春,一切的一切,都恍若隔世。

  • 标签: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主旋律 历史
  • 简介:刘锡诚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本书作者把中国民间文学的滥觞期定在了20世纪初,并从流派的视角来整合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史,对歌谣研究会、文学人类学派、民族社会学派、民俗学派、俗文学派、延安学派等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作了独到的论述。作者还把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发展与中国的国情联系起来考察,认为民间文学运动和民间文艺学的思潮从来没有离开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作者主张应该借重文学和美学的武器研究民间文学,使之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

  • 标签: 民间文学 学术史 中国 河南大学出版社 人类学派 学术主张
  • 简介:同样是“红顶商人”,张弼士与徽商的代表人物胡雪岩有着本质的不同。张精明地认识到,官商互惠、心照不宣的你来我往,才是生存之道。官场的好朋友如张之洞、盛宣怀、张謇以及军阀张作霖等的帮衬,加之在南洋的政治关系网,使他无往而不胜。

  • 标签: “红顶商人” 张弼士 华人首富 南洋 晚清 代表人物
  • 简介:雅克·勒高夫(JacquesLeGoff,1924年1月1日~2014年4月1日)是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的核心人物,长期担任《经济、社会、文明年鉴》杂志的编辑、主编,其重要著作有《圣路易》、《新史学》、《历史与记忆》、《钱袋与永生》、《炼狱的诞生》、《心态史:一个模糊不清的历史》、《中世纪文明》、《试谈另一个中世纪》、《中世纪的知识分子》等.

  • 标签: 中世纪 时间 西方 文化 劳动 年鉴学派
  • 简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网络传播博物馆信息的优势和特色,必将使网络传播成为二十一世纪博物馆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博物馆 信息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