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义和团仪式源于多种文化成分。武术的表演性元素构成了义和团仪式的武力炫耀式内涵,民间系列杂耍构成了其诱惑性表演根性。义和团文化形态的核心是请神上法附体仪式,团民仪式的外在形式为融合了诸多民间文化元素的产物,其兼容武戏、武术、杂技、巫术元素于一体,共同融会成义和团仪式的动作性和技术性内容。义和团仪式的原始核心是其动作性本体,而如此内容则源于多元的民俗性娱乐表演。

  • 标签: 义和团仪式 演拳传统 杂技隐寓 戏巫舞蹈 集团符号
  • 简介: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和道教都在不约而同地对自己的宗教仪轨进行整理。到隋唐五代时期,这些仪轨已经以一种相当成熟与规范化的面目运用于各自的宗教活动中,同时也被普遍应用于民间的信仰活动中。过去仪式相对简单、粗陋的民间信仰活动出现了程式化的趋势。民间信仰在吸收、整合了佛道仪轨后,以一种十分复杂的面貌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宋明以后民众的诸类信仰活动。

  • 标签: 隋唐五代 民间信仰 仪式
  • 简介:举香祭拜,几乎为汉人宗教信仰的特色。香于汉唐之时由西域与南洋传入中国,逐渐在原有的佛教用香文化之上,发展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香火"观念与象征。香灰与香炉也成为神圣的结晶与器物而受信徒珍惜与膜拜。台湾民间庙宇流行前往老庙或大庙谒祖进香,仪式过程中,庙方或信徒无不向老庙神明进贡高级香材,也迎回珍贵的老庙香灰回去供奉。进香仪式核心价值在于香火传承,在于获取老庙的历史记忆与象征的灵力。让老庙与新庙得以建立尊卑关系,让民间信仰中的人情伦理与知识技术得以永续传承。

  • 标签: 香火 香灰 香炉 进香
  • 简介:山东莱芜七月十五以请家堂为主要活动内容。从地方节日体系来看,当地七月十五本质上已经是一个宗族节日。对请家堂的考察更多着眼于仪式生活,既关注仪式的具体细节,也关注仪式举办的组织结构。七月十五请家堂仪式承担、发挥、操作、延续了宗族的组织功能,在宗族文化的传承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节日 宗族 七月十五 请家堂
  • 简介:祈福是迄今尚存于华北地区的一种传统宗教仪式,其渊源可追及明清时代。孝女祈福则是女性为在世父母祈愿的一种仪式活动,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和民间宗教文化内涵。虽历经数百年岁月风霜,但其基本特质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总体而言,民俗化、生活化是其主要特点,功利性趋向淡化,宗教服务性逐渐增强则是当下的一种基本取向。孝女祈福仪式,不仅见证了民间宗教职业者的身份特征及其小群体活动特点,而且呈现了一个比较生动,具体的民间俗祀的展演过程。

  • 标签: 孝女祈福 弘阳教 交供仪式
  • 简介:白莲教是源起于元明而盛之清和民国,且具有浓烈宗教色彩的秘密社会组织,白莲教仪式行为集中体现了其浓厚的宗教情结。白莲教仪式行为在组织层面确认了教派内部神性化的伦常关系,在理念层面形成了理想家园与现世目标的同一,社会控制层面所确立的宗教威慑与世俗惩治构成了白莲教独特的制度化惩戒机制。仪式行为在这三个层面的象征意义揭示了白莲教本土宗教世俗化的重要特点。

  • 标签: 秘密社会 白莲教 仪式行为 世俗化
  • 简介:"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那就是青藏高原",伴随着这悠远浑厚的歌声,我们来到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开始了神秘的西藏之旅.这里既不想介绍布达拉宫千年留存的宏伟建筑,也不去探讨大昭寺里日夜不灭的酥油灯火和长跪藏民,也不去谈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仅从一个普通旅游者的视线,来了解西藏,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了解当代藏民的平凡生活.

  • 标签: 大昭寺 油灯 西藏 山川 布达拉宫 生活习俗
  • 简介:越秀山脚下的小北,在上世纪初是广州的贫民窟,那里的人们大多从事车夫、小贩、织布工等城市里最低等的职业,拿着微薄而不稳定的收入。这次先来看看人力车夫们的日常生活吧:

  • 标签: 日常生活 贫民窟 人力车夫 秀山 城市 收入
  • 简介:美国人类学家华琛针对中国民间文化提出神明"标准化"与仪式"正统行为"的概念,苏堂栋等人对华琛概念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科大卫、刘志伟提出"正统化"这一延展性概念,上述研究为思考"中国文化的一统与多元何以达致"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民间信仰 仪式 “标准化” “正统行为” 正统化
  • 简介:天琴是广西壮族支系偏人最有特色的一种古老弹拨弦鸣乐器,有着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但在今天的天琴艺术保护与继承中,却存在着传统与现代脱节的现象,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对壮族天琴的仪式与表演研究为例,对天琴双重身份的表现、形成原因以及缓解措施进行分析,从而为天琴的现代性发展提出建议。

  • 标签: 壮族 天琴 仪式与表演 双重身份
  • 简介:本文通过对古人看戏的场所、戏源以及欣赏戏曲的情趣的考察,分析了古代民众在比较低下的物质条件下,如何想方设法,丰富、活跃精神文化生活,以珍惜、宽容、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并且凭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对现实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美丑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 标签: 草台戏 文化生活 乡村民众 《清稗类钞》 戏园 观众
  • 简介:群众文艺在群众文化工作中起到突出作用.当前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促使了群众文艺不断快速发展.在新常态下,群文工作是担负着繁荣群众文艺重要而光荣的一项任务.本文分析繁荣发展群众文艺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希望本文为群众文艺的发展及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提供研究参考及借鉴.

  • 标签: 繁荣 群众 文艺 文化生活
  • 简介:西方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挣在美国,住在英国。”意思是说美国商业发达.是一个挣钱的好地方;英国环境优美,是一个享受生活的好地方。英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大多得益于英国良好的环境保护,而英国良好的环境保护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英国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日常生活习俗。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形成总是以它特有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又反过来影响着它的自然环境。英国是一个小岛国,

  • 标签: 环境保护 生活习俗 英国 自然环境 享受生活 生态保护
  • 简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看电影"已成为上海市民最受欢迎的"时尚"娱乐方式,与转瞬即逝的电影艺术共生共荣的电影期刊随之承载起记录早期电影面貌的重任,民国影刊中的佼佼者《明星半月刊》作为30年代上海中国电影刊物拥有最多读者之一的电影杂志,以明星公司的多位女性明星担当其封面女郎。研究她们的发型妆容、服饰神态、拍摄环境等多种角度,可以展示早期影刊封面女星对时尚生活的引领,探寻上海都市如何在西方好莱坞电影强势文化中突围,展现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电影刊物的特色栏目"读者信箱"展示了影迷与明星、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解构文字背后的女星形象和电影生活

  • 标签: 明星半月刊 电影 封面女星 时尚生活
  • 简介:时间是万物存续的基本维度,对人类社会而言亦是如此。不过,与物理时间或钟表时间的线性、均质性有所不同,人类的时间观念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并反过来或显或隐地影响社会生活。不同人类群体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时间观念亦会不同。中国乡村民众如何依据农事节律来组织与展开其年度生活?

  • 标签: 乡村民众
  • 简介:<正>民俗学作为新兴的科学从国外被介绍进来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这其间中国学者对于民俗学研究的探索精神不容否定。纵观世界民俗学的发展,都在朝着各自国别的特色行进,不管是最早形成的英国的民俗学,还是法国、德国、日本,以及现在的美国民俗学研究,都是如此。我国的民俗学在经历自己所走过的路之后,开始了民间文学(语言的传承)与民俗学(行为的传承)分一为二的研究,这种趋势为近几年来民俗学与民间文

  • 标签: 民俗学研究 生活方式 文化意识 民俗生活 婚姻习俗 本质
  • 简介: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常常伴随着传统社会认同模式的式微,使建立在货币经济上的消费认同不断增强。作为一个正在变迁中的乡村社区,浙北c村村民通过对中心城镇居民“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进行消费象征意义上的想象与模仿,从而实现地方性的现代认知并达成自我认同。萌芽于农耕文明土壤的乡土式消费主义,与集体主义、“面子”观、从众心理、奢侈惯习等多元传统,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建立在现代消费基础之上的新认同方式,既有着建构自信与明晰自我的积极方面,也潜伏着助长非理性物欲的消极倾向。

  • 标签: 农村工业化 C村 消费想象 消费认同 象征
  • 简介:传统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一大特点即是以农为本,一年之中人们总是以农事节律为基本轴心展开各相关活动。就传统上海县而言,以棉花种植周期为基础,在年度时间生活上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忙闲交替节奏,即夏秋棉忙、冬春农闲。而在农忙与农闲期内,人们分别会有不同的活动要从事,从而使各项活动以农事活动为核心,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年度时间轴上。

  • 标签: 乡村民众 年度时间生活 以农为本 上海县
  • 简介: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拳种之一,过去曾广泛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等一带的乡村。清末义和团运动期间,梅花拳一度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在河北省广宗县北杨庄,梅花拳属于名副其实的"庄稼拳"。近百年来,当地村民不仅注重和热衷于梅花拳的文场、武场修炼,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也借助乡村梅花拳独特的组织管理和运作机制,使其在推行基层村落社区的公益观念、净化社区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梅花拳 北杨庄 文场 公益
  • 简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民俗学在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学科合法性危机时,"生活世界"这一哲学概念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民俗学学科研究对象的重新定位,呈现出以日常生活为对象的整体性研究范式的转型,给中国民俗学注入了一股活力。

  • 标签: 中国民俗学 日常生活 比较视野 现代社会 国际 合法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