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指南针是我国的伟大发明。王振铎设计的"司南"模型号称是它的雏形。但这一设计全然不合理,其中的勺形器竟然是用电磁铁做的。其所据之《论衡》"司南之杓"一语,实应为"司南之酌",有宋刊本和萧梁·吴均诗为证。"杓"既然是错字,所以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的设计完全落空。"司南之酌"指司南车在地上行驶,与磁勺毫无关系。近来有人认为汉代以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制造不出指南车,这个看法亦无充足的科学依据。又有人认为"司南之酌"是以磁针和小葫芦瓢组成的水浮指南仪,也只是根据推理提出的想法,无任何考古材料作支持。此类武断和臆测之说,科技史家实应引以为戒。因为在发明指南针这种大事件中,添上一些不实之词,反而会降低其可信性,不利于加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 标签: 司南 指南车 司南之杓 司南之酌 磁针小葫芦瓢水浮指南仪
  • 简介:本文在总结、吸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对出土文字资料中"画■"的分析为切入点,将出土实物资料中的伏兔、轴饰等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指出部分学者认为"画■"与"轴饰"为一物的观点不确;"画■"仍应从前人之说,指"用来捆缚伏兔的革带"的物品。更多还原

  • 标签: 金文 车饰 画■
  • 简介:濮族的族属关系,尚是个谜团。除《左传·文十六年》孔颖达疏云“濮,为西南夷也”、《逸周书·王会篇》孔晁注云“卜人西南之蛮”外,几乎连濮族族属的模糊迹象都查阅不到。濮人是西南地区的土著居民,在社会发展的阶段中,确实存在。为了破解这个千古之谜,拟由汉字的造型缘由及其音韵再进行探讨。

  • 标签: 濮文化 族属关系 中国 原始宗教 表亲关系
  • 简介:淅川和尚岭楚墓出土的铜器铭文“且埶”二字,以周代铭文表达之惯例,“且”字应表示祖先之“祖”,“埶”字应表“设”。此器应是墓主灵魂所凭依之物,楚、曾等国称之为“祖埶”,依传统的礼俗则可称作“祖坐”或“神坐”,若以“三礼”所载,其应是死者之子为其所设灵魂依凭的“重”,或称“祖重”。在举行丧葬礼仪时,“祖埶”代表死者接受祭奠,最后随棺柩一起葬入墓内。

  • 标签: 和尚岭楚墓 祖埶 祖重 神坐
  • 简介:《论语·雍也》“觚不觚,觚哉!觚哉!”一句因语境模糊令人费解。从考古资料出发,青铜觚是酒器,从商早期出现一直持续使用至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漆木觚的出现替代了青铜觚。孔子所感叹的觚,可能是漆木觚,亦可能是觯。“觚不觚”表达了他对此器失去殷人风格的失落.对社会变迁的感慨。

  • 标签: 论语 青铜觚 漆木觚
  • 简介:一、上林三官考说异歧之焦点在于第三官上林三官考究之学源远流长,自魏时张晏首启以钟官、均输、辨铜为上林铸钱三官之考后。历千数百年,史界屡见讨论,但未有异歧之说。迄至近现代,学术界方据出土有铭钱范与西汉“钱丞”封泥,核查史料,重新作考。形成数种有代表性的考说。王献唐、

  • 标签: 近现代 学术界 王献唐 考说
  • 简介:姜寨聚落检讨陈雍There一examinationoftheJiangzhaisiteshow:that(1)thefirstandsecondphasesofthesiteallbelongtotheBanpoCulture;(2)thehous...

  • 标签: 尖底瓶 陶器 墓葬 房屋 生产工具 墓地
  • 简介:一、民族文物学的形成民族文物学(1)这个概念,是在我国民族文物工作普遍兴起,尤其是民族文物研究工作逐步深入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产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我国告别过去、开拓未来的转折时期.正是在这个时候,党的民族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我国的民族工作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民族文物、民族博物馆事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进步.

  • 标签: 民族文物学 民族文物 民族博物馆 中国
  • 简介:<正>筌(约903—965),字要叔,成都人,是我国五代时期的著名绘画艺术大师。据史书记载,筌自幼便具有非凡的绘画艺术才能,很早即以绘画得名。宋代休复撰写的《益州名画录》说他“幼有画性,长负奇能”(卷上,页一三)。《十国春秋·后蜀列传》说他“以善画,早得名,年十七事前蜀后主为待诏”,到后蜀时,蜀主对筌的才能和成就尤为敬重,授他“翰林待诏权院事”的职务,不久,“加检校少府监,赐金紫,累迁如京副使”。并“赐紫金鱼袋”,以示尊宠;每次召见,都优礼相待。

  • 标签: 黄筌 绘画艺术 徐熙 父子 后蜀 宣和
  • 简介:<正>甸宋碑是1984年冬盐亭县甸乡南山村村民岁修公路时,于该村水观音地段发掘出土的。碑长110厘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两面刻字,一面横款,刻92字,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闰六月二十五日盐亭县尉何览、县令程縯合刻的题咏诗;(图一)另一面竖

  • 标签: 宋徽宗 县尉 观音 公路 岁修 咏诗
  • 简介:绿釉陶水榭(东汉)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该件文物存在的主要病害有:四根支柱残断、池垣上二人脱落并其中一人头部断裂、二鹅脖子开裂及马脖开裂、弓弩手左上臂开裂、丁字架上一鸟禽脱离并另一鸟禽尾部开裂、迎宾俑手上仪仗器物断裂及29处脱釉等等。为了使该器物得以稳定保存及出国展览,对该器物进行了制版、补配、粘接及着色等修复工作。

  • 标签: 釉陶 修复
  • 简介:关于蜀文化的渊源这一问题,多数意见认为是来自岷江上游地区,似乎已成定论。笔者曾写过两篇小文章认为蜀文化是成都平原上土生土长的,是由成都平原上的新石器文化发展演变而来。根据考古新材料的不断发现,笔者认为这一意见是可以成立的,并且进一步证明蜀文化并不是由岷江上游地区而来。兹作如下论述。

  • 标签: 蜀文化 新石器文化 考古 成都平原 渊源 岷江上游
  • 简介:<正>关于晋代是否有真书的问题,在书学界、文字学界曾有过不同的意见。并因此而涉及到兰亭集序是否出于王羲之之手的争论。根据出土文物,晋代人写的字,有的是用隶书笔法。例如发现的《三国志》抄本残页便是典型的例子。(图一)但是在另一方面,也有极成熟的真书。1974年,在南昌出土的晋墓中木方上的字,便属于这一类。足

  • 标签: 真书 再考 起源问题 古隶 晋墓 笔法
  • 简介:笔者曾撰《宝伊局铸币及北疆钱制考》一文论及宝伊钱局及铸币,现考相关问题。咸丰三年(1853年)宝伊局遵旨铸大钱,自1853年11月初6日起宝伊局回收制钱,按户部规定改铸当十大钱,枚重四钱四分,按八十枚(八百元)折银一两搭放兵饷。四年(1854年)正月十五日加铸当五十(枚重八钱),有红、黄铜两种。当百(枚重一两四钱)、当千(未见)、当五百,只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泉一枚近年出现多枚,真伪多有争议。

  • 标签: 宝伊局 大钱 铸币 咸丰 制钱 真伪
  • 简介:通过对盘状器相关遗物命名的梳理,本文将论者对其功能分歧归为两大类:工具或毛坯。由于持“毛坯”功能论者找到了系列相关证据,因而更具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认为绝大部分“盘状器”应为环(玦)类毛坯。同时我们也探讨了考古研究中如何确定某件盘状器是否为环(玦)类毛坯,对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解做了简单的说明,

  • 标签: 盘状器 环(玦)类毛坯
  • 简介:一、我国的竹刻艺术历史悠久竹刻艺术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我国的竹刻艺术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说明削竹为简册,文字书于竹,至少在商代已经流行.:"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可见,竹笏是周朝仅次于玉、象牙笏的礼器.

  • 标签: 贴黄技法 艺术风格 工艺美术 竹刻艺术
  • 简介:慎,清代康乾间人,后世称誉为“扬州八怪”画派重要人物。擅长人物,山水、花卉、禽兽,并擅长狂草书法,一直以卓越的绘画艺术名扬海内,自古至今无人目为书法家,长期被画名所掩。鉴此,笔者在研读慎绘画时,注重搜集其遗书墨迹,考察先生之书法源流、美学观点,辨别草书结体、用笔方法,庶几有助于认识中国草书发展规律,获益良多。慎出为布衣职业画家,诗、书、画三绝、但在清代绘画史论著中很少提及,同时代人述评也是平平之谈,与白衣名士相比多有距离,显然在文人价值取向上不公平。今天当用艺术尺度实事求是加以论述,以利发扬光大祖国传统文化。本文着重就慎草书艺术作一探讨,倘有谬误和不妥之处,祈望不吝嘉惠赐正。

  • 标签: 草书艺术 黄慎 清代 “扬州八怪” 绘画艺术 书法家
  • 简介:<正>最先对国铜器进行收集介绍和研究的是郭沫若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935年出版,1958年重印),该书收录的四件器中,只有一件清宫旧藏的孙子傒君叔单鼎,传说出土于国故城所在的潢川县境。解放以来,国铜器的有发现。最重要的发现是一九八三年四月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春秋时期墓葬出土的君孟铜器群。我曾参观该墓葬的发掘现场,仔细观察了全部铜器,并在当地文博单位的工作人员协助下对其中二十六件铜器附著的铭文拓片手摹一过。现在就这批国铜器谈谈自已的意见,提供大家讨论。

  • 标签: 铜器群 工作人员 两周金文 郭沫若 春秋时期 文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