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湖北鄂州市16处遗址47枚炉渣运用SEM-EDS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结果表明,这批炉渣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与冶铜有关,其中何垴湾遗址发现锡青铜冶炼迹象。第二大类与冶铁有关,又可分为3个亚类。Ⅰ类为块炼铁渣,宋明时期遗址上出现该类渣反映了传统技术的延续,其技术水平要比广西贵港地区汉至六朝时期的块炼铁技术高。Ⅱ类炉渣相应的冶金活动与生铁的熔化铸造有关。Ⅲ类为生铁冶炼渣。本批炉渣的科学分析为完善鄂东南地区古代冶金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 标签: 鄂州市 炉渣 锡青铜 块炼铁 生铁 生铁熔化
  • 简介:一前言我国古代采用黄铜铸钱不仅在铸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冶铸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黄铜铸钱有力推动了我国古代黄铜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并在明中后期催生了炼锌术。然而,对早期黄铜的炼制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本文试通过模拟实验,对早期黄铜的炼制工艺进行科学探讨。

  • 标签: 中国早期 模拟实验 冶炼工艺 黄铜 生产制造业 明中后期
  • 简介:磷在钢铁制品中的化合形式复杂多样,贯穿整个钢铁冶炼流程,影响钢铁制品的使用性能。目前其在钢铁制品中磷的化合物的形成机理研究尚显薄弱,且存在较多疑问,如在冶炼过程中的转移与变形尚不明确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章丘东平陵、河南鲁山望城岗和黄楝树三处冶铁遗址的炉渣和积铁样品,探讨各遗址存在的冶炼技术,并对古代生铁、块炼铁、炒钢冶炼过程与不同遗物中金属铁的浮凸组织、磷共晶组织的形成机理及磷的转移过程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该研究深化了磷在冶炼过程中作用的认识,并为判断古代冶铁操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冶铁 磷共晶
  • 简介:2013年4月,为了摸清鄂州市矿冶遗址的情况及其与大冶铜绿山的关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新发现和复查冶炼遗址共17处,并对采集的部分炉渣的属性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初步获得了对这批冶炼遗址分布、规模、性质、文化内涵、遗迹形态、年代、冶炼水平等方面的认识,这不仅为编制鄂州市矿冶遗址保护规划提供了依据,也为制定考古发掘计划和研究本地区矿冶文明历史进程提供了新资料。

  • 标签: 鄂州市 矿冶遗址 调查
  • 简介:中国大约公元前14世纪开始出现人工冶铁块炼铁制品。大约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最早发明创造并使用生铁冶金技术。战国秦汉之后,中华文化圈内大规模使用生铁制品,创新发展了多种生铁制钢工艺,为世界文明进程提供技术动力。广西地区至迟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生铁制品,大约公元9世纪开始出现生铁,自炼遗址。这些生铁冶炼遗址主要分布在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到太平山镇约30平方千米范围内,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高锰渣生铁冶炼遗址群。揭示广西玉林地区古代生铁冶炼技术面貌,将为探讨古代生铁冶炼技术在岭南地区传播的时空框架。古代生铁冶炼技术的多样性发展,及其对历史文化影响、遗址保护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冶金史 岭南地区 唐宋时期 生铁冶炼 冶金考古
  • 简介:根据大量野外调查和相关样品的测试分析,指出了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占代矿冶遗址分布及冶炼遗物岩相和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利用铅、铜等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示踪本区铜矿冶炼产物输出方向的可行性,指出利用亲铜微量元素特征组合(包括富集、贫化元素,元素对及元素组合等)作为判别标志是相对而言较好的方法,同时要定性与定量标志综合考虑。

  • 标签: 长江中下游 铜矿 古冶炼遗物 地球化学 示踪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