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古东夷族文字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北辛文化的刻划符号开始,经过大汶口文化的图像文字、龙山文化文字,到岳石文化的甲骨文字.我国商代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当来自古东夷族.

  • 标签: 东夷族 甲骨文字 大汶口文化 岳石文化 龙山文化 史前
  • 简介:从现有考古材料看,早期巴蜀文化到晚期巴蜀文化之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引起巴蜀文化早、晚期之间发生剧烈变化的动因并非来自巴蜀文化内部,而主要是来自外部。大量考古材料可以证明,引起晚期巴蜀文化发生剧烈变化的外来因素主要是越文化,而不是楚文化。晚期巴蜀文化受越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1.晚期巴蜀墓葬与湖南湘江流域的越墓均为狭长形竖穴土坑墓,巴蜀文化的船棺葬也是由越文化传人的;

  • 标签: 巴蜀文字 教研研究 古越族 楚文字 字形分类
  • 简介:近年考古工作中,出土不少巴蜀铜印,除部分是汉字印外,大多数是未经释读的巴蜀文字。有些学者对于巴蜀文字的图象化、符号化的表现,认为不应视之为文字;孙华先生称之为“巴蜀符号”,四川学者则称“巴蜀图语”。李学勤先生对此有很好的论述,刻在印章上的如不视为文字,就难以解释了。高文先生等大力搜罗,汇编成《巴蜀铜印》一书问世(高文、高成刚《巴蜀铜印》,上海书店出版社,

  • 标签: 巴蜀文字 考古工作 出土 学者 李学勤 印章
  • 简介:1.新文字文化圈的诞生和西夏文字遗产十一世纪之初北宋年间,在汉字文化圈的西北隅曾诞生了一个新型的文字文化圈,这就是西夏文字文化圈。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已在1032年创造了体现本国文化象征的国字,于1036年颁布推行。创造国字可谓显示了这一新兴王国朝气蓬勃的宏伟壮举。

  • 标签: 西夏文字 文化圈 李元昊 王国 北宋 西北
  • 简介:<正>随着文物考古的进一步发现,古老的西夏文物以其特有的民族特色日益为学者们所注目。西夏文的释通揭开了西夏王国的神秘面纱。继“敦煌学”、“藏学”之后,国际上又兴起了“西夏学”。由于汉文史籍对西夏王国记载的简略,中外许多从事西夏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得不把视野转向西夏文字及其文物。西夏文字文物极其浩繁驳杂,现仅就其发见、类别及价值,择要述列如次:一当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驰入西夏王国都城时,这个王国覆灭了。它的文字却仍然流传了近三个世纪,到明代末期,再也无人通晓这繁难的文字。随着历史的演进,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到本世纪初,这种久已湮没的文

  • 标签: 西夏文字 西夏文物 民族特色 西夏学研究 研究概述 敦煌学
  • 简介:<正>殷商时代,琢刻或书写在玉石器上的文字,为数不多,主要出土于安阳殷墟,其次为传世器,个别的出土于甘肃省。由于资料比较分散,查找不易,而某些铭辞,对研究殷代的礼制、方国关系等问题有一定意义,故辑录于此,并就器物的年代、占有者身份等问题加以探讨,以求正于同志们。据我们蒐集到的不完全资料,商代玉石文大约有20多件(未计玉璋残片),其中约23件为刻文;2件为毛笔书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两类。

  • 标签: 玉石文 玉石器 出土 殷墟文化 甲骨卜辞 殷商时代
  • 简介:“半两”钱始行于战国之秦。自秦惠文王二年(—336)“初行钱”,经历秦朝、至汉武帝元狩四年(—119)铸“五铢”(其间武帝初年曾短期行“三铢”钱),前后跨越三个朝代,流通二百余年。从秦始皇时(—221)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种统一的法定货币,对以后的币制有着深远影响。其轻重、厚薄、大小有很多变化,但其文则始终为“半两”二字。尽管版别极多,笔意各殊,却因字数既少,笔划亦稀,一般研究者只据秦始皇统一文字,李斯创小篆为界,

  • 标签: 秦始皇 钱文 五铢 汉武帝 秦朝 李斯
  • 简介:<正>项楚同志对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订本,以下简称《通释》)的若干语词条目,进行了考释(项楚;《敦煌变文字义析疑》,载《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1辑。下文简称《析疑》)。其中有些条目的注释,似还有可商榷之处,现就管见,略加叙述。(走歷)(走赤)《通释》404页,《变文字义待质录》写道:“《百鸟名》:‘涛河鸟,脚(走歷)(走赤),寻常傍水觅鱼喫’。(页852。指见《敦煌变文集》一书页数,下同)甲卷作‘曆剌’?

  • 标签: 敦煌变文 古籍出版 景德传灯录 变文字义 析疑 讲经文
  • 简介:本文是关于战国楚文字材料的二则札记,对大府镐铭的第二句作了新的释读,把楚简中一般读为“冢”的字改读为“豬”。

  • 标签: 大府镐 楚简 字词 考释
  • 简介:1977年1月至1980年7月,四川青川县城郊发掘了72座战国墓葬,出土陶器400多种,铜器58件,漆器177件,木牍2件,及竹木器等。其中2件木牍及一些漆器上有文字及符号。据四川省博物馆等《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牍——四川青川县战国墓发掘简

  • 标签: 青川县 战国墓葬 漆器文字符号 历史文化
  • 简介:国家是由民族构成的,既有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也有两个民族以上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虽然在我国硬币上只有汉字,但在纸币上除了汉字外,还有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充分体现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同样,前苏联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 标签: 多民族国家 币文 民族构成 纸币 硬币 文字
  • 简介:楚铜贝俗称“鬼脸钱”和“蚁鼻钱”。对于这两种称谓的含义及区别在泉界已得到共识。但对于“鬼脸钱”、“蚁鼻钱”及楚铜贝的其它文字考证却众说纷纭,有解“贝”说,有“合文”之说,也有“记地”、“记重”、“记值”等之说。虽然这些说法从某种角度上能作出一定的解释,但都不能对楚铜贝文字的共性问题作出较为满意的解释。

  • 标签: 楚铜贝文字 民俗含义 “鬼脸钱” 中国 “蚁鼻钱”
  • 简介:甘肃省庆城县(原庆阳县)慈云寺铁钟现存庆城县博物馆,悬挂于15米高的钟楼上,1981年9月10日被甘肃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铁钟铸于金代泰和元年(1201年),高2.55米,重约4000公斤。腹部铸有大小不等的方格,方格内有两种文字的铭

  • 标签: 庆城县 慈云寺 铁钟文字 金代 女真文
  • 简介:<正>在我国殷周时代,除甲骨文外,主要是青铜铭文。甲骨文存在着一字多体,字形变化不居的现象。西周青铜器铭文形体虽趋一致,但还保存着绘画的风格,又多使用肥笔,不便于书写,而且字数较少,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

  • 标签: 战国时期 甲骨文 青铜器铭文 文字 殷周 方豪
  • 简介:《中国西夏王国的文字世界展》7月30日在宁夏博物馆正式开幕,该展览是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日本北枝篆会,日本石川县日中友好协会等单位举办,参展的250件展品中有流失海外的文物照片、碑铭拓片,也有西夏学者书写的西夏文条幅。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来自日本石川县北枝篆会会员书写的作品。

  • 标签: 《中国西夏王国的文字世界展》 宁夏 博物馆 展览工作 古书契
  • 简介:北京是闻名遐迩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在其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遗留下了丰富的史迹与文物。既在地面上保存着大量古今的优秀建筑,名人故居,也耸立着不少珍贵石雕与石刻,地下则又埋藏着证史补阙的重要遗址与墓葬。在全国文物的丰富量和价值之高方面也名列前茅。摸清和认识这些文物底数和价值是建国后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普查,文物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硕果。

  • 标签: 北京 石刻 中国 文物考古 碑碣 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