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敦煌壁画,包含着诸多建筑信息要素,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是建筑学研究的重要素材之一。本文聚焦壁画中的建筑,基于前辈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提出数字再现重构的研究新方法。通过信息解码数字建构的关联分析,运用数字集成技术,融多维建筑信息于图形图像重组处理,实现敦煌壁画建筑的数字再生。探索数字再现重构的技术方法、实现途径及应用价值,拓展新语境下壁画建筑保护传承的方法范式。

  • 标签: 敦煌壁画 壁画建筑 数字技术 再现与重构
  • 简介:近年来,我国经济和文化都得到快速发展,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工作形式也开始走向个性及数字,兼具学习服务功能。由于文物是博物馆展览陈列的重点,应拉近其同公众的距离,突出其情感性、文化性艺术性,从而将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通俗化知识相互予以完美融合。本文详细探讨了博物馆陈列展览中通俗化融合知识的策略,以提升展览效果,让博物馆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

  • 标签: 博物馆陈列展览 通俗 知识化 融合
  • 简介:中国大约公元前14世纪开始出现人工冶铁块炼铁制品。大约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最早发明创造并使用生铁冶金技术。战国秦汉之后,中华文化圈内大规模使用生铁制品,创新发展了多种生铁制钢工艺,为世界文明进程提供技术动力。广西地区至迟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生铁制品,大约公元9世纪开始出现生铁,自炼遗址。这些生铁冶炼遗址主要分布在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到太平山镇约30平方千米范围内,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高锰渣生铁冶炼遗址群。揭示广西玉林地区古代生铁冶炼技术面貌,将为探讨古代生铁冶炼技术在岭南地区传播的时空框架。古代生铁冶炼技术的多样性发展,及其对历史文化影响、遗址保护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冶金史 岭南地区 唐宋时期 生铁冶炼 冶金考古
  • 简介:文物领域利用数字文物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文物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文物交流的新趋势。如何更好地利用采集的文物数字档案,发挥数字文物的作用是进行文物数字的最终目的。为此,针对新津观音寺明代壁画各种病害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缺损状况,利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了计算机自动虚拟修复研究。研究表明,Criminisi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算法可利用图像小波域的小波系数优化因子,保证算法对不同纹理程度的图像采用适当的优化因子值以实现修复策略的调整,其采样的"素材"同实际壁画修复一样来自于画面已知区域,在观音寺壁画数字图像上有较好的虚拟修复效果。

  • 标签: 观音寺 壁画 虚拟修复
  • 简介:文博图书馆是依附于文博单位的专业图书馆,其馆藏资源专业而系统,有些资料珍贵而独有,但收藏地点较为分散,不便于研究者和社会大众利用,文博图书馆文献资料数字与共享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应构建文博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 标签: 文博图书馆 文献资料数字化 资源共享
  • 简介:胶矾水是书画装裱和修复中常用的材料,但同时也是导致纸张酸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讨改性胶原蛋白用于书画粉颜料加固的适用性,以鱼胶、壳聚糖及魔芋葡甘聚糖等为原料,考察了固色剂对宣纸及着色颜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固色剂处理后,固色剂在纸张纤维表面形成薄膜,明显改善了纸张的力学性能,并且固色剂对颜料的老化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本研究将对书画装裱中传统工艺的科学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书画 固色 高分子材料
  • 简介:博物馆碑帖数字资源采集和管理平台的开发,有助于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升碑帖文物的管理效率,加强对碑帖的科学研究。本文以“上海博物馆碑帖数字采集(二期)及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项目”为例,对其数字采集和管理的方式进行说明,并探索馆藏碑帖资源的数字之路。

  • 标签: 碑帖 数字化 数据管理平台
  • 简介:木俑源于战国楚地。汉代木俑集中出土于四个区域,以甘肃为代表的河西地区,以四川、两湖和江苏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其中江苏地区出土木俑以扬州、淮安、宿迁、连云港市域为主,类型多样,有仪仗俑、侍俑、伎乐俑以及动物俑。其所代表的文化传承、内涵以及文化属性显示出楚文化的重要影响。江苏汉代木俑制作延续了楚国木俑制作方法,分别是整木雕刻和拼接。木俑线条刻画上,江苏木俑整体偏圆润,楚俑线条方硬。在发饰、服饰等方面,江苏木俑也楚俑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木俑组合墓主身份上,西汉早、中期木俑以兵士类仪仗俑为主,侍俑为辅,有一定数量的乐舞俑;中晚期以生活类俑为主,舞俑、乐俑基本消失不见,部分汉墓仅出现动物俑。楚俑"镇墓兽"职能在汉代木俑中已经淡化,但不同地区的随葬木俑在随葬位置上具有一定共性。

  • 标签: 江苏 木俑 汉代 类型
  • 简介:2017年8月第一次印刷的《滨城大连》出版发行,它是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八年级学生使用的教科书,是根据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省情教育大连区域特色的课程教科书,内容涉及大连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在这本书中博物馆内容被首次编入其中。这标志着学校教育博物馆教育的融合被提上日程、势在必行,也意味着受众以儿童、青少年为主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在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提升青少年自然科学素养,将是新的机遇和挑战。

  • 标签: 自然博物馆 生物课程 实践 初中 资源 义务教育
  • 简介:在瓷器上使用化妆土,三国时期首先在南方出现,目的是为了改善器表的粗糙,后期成为改进青瓷釉色的重要方法。而北方地区许多著名的窑场在最初生产白瓷时都采用了化妆土。晚唐到北宋初,始形成以定窑为代表的不施化妆土的精细白瓷,以及以磁州窑为代表的化妆白瓷。二者发展了富有自身特点的装饰。化妆白瓷成为制作日用瓷的主要方法,开创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装饰手法,特别强调了黑白反差,成为宋元时期瓷器中特点鲜明的装饰风格。明代以后,精细白瓷基苓都来自景德镇,北方窑址几乎全部生产化妆白瓷、宋代先后在北方和南方出现了在青瓷器的露胎部分施护胎釉的工艺,护胎釉成为化妆土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

  • 标签: 瓷器生产技术 化妆土 化妆白瓷 装饰枝法 护胎釉
  • 简介: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选取中国宋代山水画中的"渔钓"题材作为一个观照和参考,讨论"渔钓"在宋代绘画中的实用性表达和情感性寄托,更深层地挖掘文人画家的思想意趣和个人追求。宋代绘画中的渔钓题材大多脱离了渔事之本义,赋予渔钓以深远的人文想象和思想内涵。舟网钓竿是文人画家的一个仅次于山石树水要素的山水画构造单元和象征符号,是宋代绘画中一个完美的绘画素材和寓指,是一个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天堂和理想家园。宋代文人士大夫,无论在朝与否,"渔钓"均承载了当时文人天人一体、浪迹精神、恣肆江湖、洁身自好的人生理想和生命追求。"渔钓"是宋代和其后文人画家的一个精神图腾和意象符号。"渔钓"的精神内核道家哲学一脉相承。宋代渔钓题材山水画对于后世历朝山水画的审美品格和创作实践影响至深至远。

  • 标签: 渔钓 宋代 绘画 山水画
  • 简介:非常感谢钱币学会给我再一次登上学术年会平台的机会。今天的话题仍然秉承笔者多年研究新疆钱币两大方向之一的“红钱”,每个人对红钱都有不同的认识见解,在这里,我将自己多年归纳总结所形成的相关观点向大家作以汇报。

  • 标签: 新疆红钱 历史分期 定制 学术年会 钱币学会 新疆钱币
  • 简介:季姬方尊铭文中“季姬”被赏赐的二十六家“佃臣”为宗族聚落。其中,名为“丁”的“师夫”作为族长领导生产,剩余二十五家为庶民家族。铭文中显示随聚落被赏赐的牲畜数量很大,反映了此聚落从事的是耕作畜牧相结合的农区畜牧业。

  • 标签: 季姬方尊 铭文 宗族 畜牧业
  • 简介:监测体系的发展事关决策处置机制的运行,反假人民币监测体系的建设优化,必定会促进反假人民币工作的开展进入一个更加科学和领先的区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假币犯罪案件呈现出高发态势,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稳定,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实现对其准确、及时、可追溯、延续性,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监测体系建设 优化 假币 反假人民币工作 科学技术 处置机制
  • 简介:合作是贯穿博物馆收藏、研究、展陈、教育、文创等各方面工作的一项重要机制。就合作对象而言,既有馆际合作,又有博物馆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文化组织、企业、学校、图书馆等非博物馆对象的合作,合作内容涉及藏品、展览、研究、教育等资源的共建共享,合作模式可跨界,包括跨行业、跨地域,合作作为博物馆有效运营的重要手段,能够最大可能地激发行业博物馆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合作对博物馆,尤其是社会价值亟待彰显的行业博物馆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新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级顶层战略的提出,以及古往今来华侨华人海洋的密切关系,建设共享平台,推进涉海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和传承成为文博业界的新课题。对此,华侨类博物馆航海类博物馆探索以专委会牵头展开合作成为文博业界发展的新趋势,两者在首次合作成功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拓宽和加深在藏品、研究、展览、教育、文创等方面的联系、交流合作,且纳入自身发展规划,致力于形成伙伴关系下的常态的长效合作机制,求得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带动行业博物馆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实现,乃至整体实力的极大提升。

  • 标签: 华侨类博物馆 航海类博物馆 交流 合作 发展
  • 简介:孔府旧藏赤罗朝服是山东博物馆收藏的孔府衍圣公的朝服,是现存数量较小,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官服,极其珍贵。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珍贵的资料,结合文物病害情况,采用传统的针线修复法对其进行了保护修复。

  • 标签: 明代官服 赤罗朝服 针线修复法
  • 简介:本文通过对文献、考古出土材料以及传世收藏品的梳理,对汉唐时期的铜镜置镜方式进行探讨.铜镜置镜方式早期形式并不固定,到东汉至两晋时期,基本固定为支架型和立柱型两种,由于该时期垂足坐具还未出现,古人席地而坐,为了满足照容的需求,置镜或在几案上,或直接在坐席上.

  • 标签: 铜镜 镜台 镜槛 汉唐形制
  • 简介:近年来,观众研究日益受到博物馆学界的重视。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博物馆观众研究在方法的使用上还存在较大的不足。本文采用文献法分析了定量及定性两类研究方法在国内博物馆观众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发现,以问卷调查为主的定量方法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定性方法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且研究方法的使用缺乏统一的体系和科学的标准。为提高观众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博物馆应提高对观众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加强方法使用的针对性和严谨性,实现定量和定性方法的有效整合,构建科学完备的方法体系。

  • 标签: 博物馆 观众研究 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
  • 简介:Φ223学界名之为《文殊十德赞》或《十吉祥》,本文发现其是以唐代窥基撰《阿弥陀经疏》《阿弥陀经通赞疏》为基础敷演而成,而P.2955《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也是以窥基撰《阿弥陀经疏》为基础,二文本应是相互关联的《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又它们均以阐释佛国净土的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为要,如此的叙述,或来自佛典,或引述当时文人诗作,且有唐土的人、事、物,可见讲经者已将佛教中土本有的祥瑞融合为一,是当时唐土祥瑞文化具体而微的展现。

  • 标签: 《十吉祥》 《阿弥陀经》 讲经文 窥基
  • 简介: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层中的“河姆渡五叶纹陶块”自资料公布以来,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五叶纹”和五叶纹之下的“长方形扁框”上.时至今日,笔者虽然对这块陶块的真正用途仍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认为有必要对一些学者所提出的有关五叶纹陶块的用途以及整个陶块上所刻图案的寓意说法进行再探讨和研究.

  • 标签: 河姆渡 五叶纹 陶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