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北魏石雕菩萨头像小议夏名采,刘华国最近有幸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观赏到台北市观想文化艺术中心徐政夫先生珍藏的北魏石雕菩萨头像。当看到这件造像后,我们立即被那精湛的雕刻技巧,精致的冠上装饰,精确的人体比例,精彩的面部神情所吸引。这件北魏石雕菩萨头像,称得上是...

  • 标签: 造像碑 北魏 菩萨 石雕 青州市 装饰
  • 简介:笔谈北魏石雕菩萨头像编者按:今年5月10日至10月底,我馆在《中国通史陈列》三国两晋南北朝展厅展出了台北市徐政夫先生收藏的北魏《石雕菩萨头像》。5月10日上午10时举行了仪式,俞伟超馆长和台北市著名文物收藏家徐政夫先生发表了热情的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

  • 标签: 北魏 石雕 海峡两岸 三国两晋南北朝 文化交流 俞伟超
  • 简介:徐藏石雕菩萨头像之我见金申徐政夫先生收藏的这尊佛造像从其造型和装束看,应是菩萨。其头戴宝冠,两侧有低垂的增带,头发分为七络,表情甚为甜美。这种将头发处理为几组而挽系起来的发式,一般在北朝造像上多用于供养天人上,作者应是为了突出造像的童趣,取生活中的侍...

  • 标签: 石雕 北魏 麻浩崖墓 观音菩萨 石窟造像 造像风格
  • 简介:《北魏石雕菩萨头像展》揭幕词徐政夫俞馆长、王副委员长、各位贵宾、各位小朋友:首先,谢谢王副委员长光英先生在百忙之中,亲自前来主持揭幕仪式,谢谢俞馆长伟超先生亲自主持整个展览的布置、讨论与接待,更谢谢各位贵宾的莅临指导。这次展出个人收藏的“北魏菩萨头像...

  • 标签: 历史博物馆 北魏 石雕艺术 中华文化 文化艺术 文物艺术品
  • 简介: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其中净土宗是专修往生阿弥陀净土的一个宗派。净土宗,由北魏昙鸾开教,北齐绰继之,至隋唐问,善导大师为宣传教义,将布施所得用以抄写《阿弥陀经》数万卷,并画《净土变相》300余壁。

  • 标签: 敦煌遗画 《引路菩萨图》 佛教宗派 艺术价值 艺术风格 菩萨形象
  • 简介: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的佛教造像年代跨越北魏到北宋,距今已有1000-1500年。部分造像表面的贴金彩绘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和变色现象,为保存文物及其重要信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和成型技术获取文物的立体图像,制作造像的立体模型;再将光学照相机获取的造像表面信息复原至此立体模型上,实现造像的高保真数字化真彩色信息保存。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偏光显微镜等仪器分析颜料成分、物相以及颜料的涂绘结构;利用色度计测量佛造像表面现存颜料色度,采用相近粒度的相同成分矿物颜料制作相近色度的颜料试块或样块,尝试性开展了23号佛立像色彩重建。在不断完善方法的基础上,对24号菩萨立像虚拟复原和色彩重建。同时积极开展了以文物复原初貌为目标的古代服装复原研究工作,开展菩萨主体着装形制推测、结构分析、材质推断、纹样复原、着装步骤等研究,最终以实物再现方式完成24号菩萨装复原,第一次将圆雕立体彩绘图案转化成可穿着的服装,为佛教造像的服饰复原开辟了新路。

  • 标签: 青州龙兴寺 菩萨立像 彩绘分析 虚拟修复 服装复原 色彩重建
  • 简介:武威市博物馆馆藏的西夏唐卡,均出自武威新华乡亥母洞石窟,它们分别是上乐金刚和金刚亥母坛城唐卡、十一面观音唐卡及文殊菩萨唐卡。三幅唐卡,其构图技法、绘画内容、装饰手法,都具有典型的西夏绘画艺术特点,同时融合了藏族、汉族和印度波罗艺术的特点,且兼具了西夏河西地区的绘画艺术特色。其中,文殊菩萨像唐卡具有更为特殊且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标签: 文殊菩萨 唐卡 西夏 绘画内容 艺术特点 装饰手法
  • 简介:唐代以来,摩醯首罗天形象逐渐适应中国的审美观念。明清时期,“菩萨相”类型的摩醯首罗天常见于水陆画中,其形象带有浓厚的汉地风格。“菩萨相”类型的摩醯首罗天可以追溯到高昌回鹘时期的柏孜克里克第17窟中的形象,该窟中的摩醯首罗天应是内地文化影响的结果。

  • 标签: 摩醯首罗天 “菩萨相”类型 高昌回鹘
  • 简介:纵观佛教美术的历史,许多佩戴着美丽饰物的菩萨像就会进入你的眼帘,观赏者们在大饱眼福的同时,还会被它那华丽、庄严的氛围所感染,敬畏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 标签: 南北朝时期 菩萨 中国 佛教美术 观赏者
  • 简介:俊秀华丽的佛教蝉冠蝉冠菩萨像出土于山东博兴县著名的龙华寺遗址.通高120.5厘米,是山东省博物馆于2008年1月新近收藏的佛教文物珍品。菩萨像头后有巨大圆形头光,戴高冠,嘴角微翘,面含笑意;上身穿袒右衣,双肩覆搭披帛,帛带于胸前打结后分向两侧,

  • 标签: 菩萨 山东 维纳斯 女神 佛教文物
  • 简介: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地佛教石窟寺院都有观音造像,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榆中县博物馆藏有明代的观音菩萨造像,造型典雅、温和,为研究明代西北地区的观音造像提供了例证。

  • 标签: 明代 观音菩萨造像 浅析
  • 简介:麦积山初期洞窟,指开窟之初至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之间的一些洞窟,即公元5世纪中期至6世纪初期所开凿的洞窟。这些洞窟有第74、78、128、100、80、93、115、76、114、156等30个左右。这些洞窟可以分为三期:74、78、70、71等窟为第一期,属北魏文成帝复法之后到太和初年之前,

  • 标签: 麦积山 洞窟 菩萨 北魏
  • 简介:顿悟者的愉悦──徐政夫先生藏石雕菩萨头像观后汤池在海峡两岸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大潮汹涌的时刻,台北艺术收藏家徐政夫先生将新近收集的一件北魏石雕菩萨头像带到北京,慨然借给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展出,供大陆同胞观赏研究,这是一桩意义深远的文物交流盛事,我表示热...

  • 标签: 石雕 佛教造像 菩萨 北魏前期 中国古代 文化交流
  • 简介:本文从图像学和图像义理的角度,依序从经典、义理、造像仪轨、图像比对等,对敦煌现存的几个遗例加以细部考据,希望寻得其中的发展脉络。发现了它们呈现一种既有传统可遵,又有个别时空差异的丰富变化现象。其发生和演变的过程,显然是与吐蕃占据敦煌、归义军重奉中原有关,成为敦煌佛教文化转型的象征载体之一!

  • 标签: 敦煌石窟 卢舍那并八大菩萨曼荼罗
  • 简介:本文首先对敦煌《法华经变》中的《药王菩萨本事品》画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对该品画面中“焚身”“燃臂”情节所反映的敦煌法华信仰的供佛观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其着重表现了“真法供养”的供佛观。

  • 标签: 敦煌 药王菩萨本事品 真法供养 供佛观
  • 简介:<正>作为国家的行政机构,始于秦汉时期。两千年来,随着历史的演变,的设置及职能亦几经变迁,到民国时期则全部取消。在明代,的设置是空前的。据《明史·职官志》记载,全国总计约有二百余。其中有分巡、分守、督粮道、提学道、兵备、督册、清军、抚治道、招练、屯

  • 标签: 明代 屯田 民国时期 守道 州府 设置
  • 简介:1979年一1980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对吉林省舒兰县小城子完颜希尹家族墓地进行发掘时,在第三墓区发现了一块已残的墓碑,墓碑正面磨光,阴刻三行楷书字,右侧书“……太尉仪同三司”,中间书“濮国公……”,左侧书“……公讳守……”从这块碑上残留的字迹看,此碑记载的是完颜守的事迹。完颜守是金世宗身边的一位重臣,他忠心耿耿,以德为辅,锐意改革,秉公纳谏,唯才是举,为世宗朝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 标签: 巩固和发展 唯才是举 吉林 族墓地 工作队 金世宗
  • 简介:《中条山靖院堂铭》碑,建立于唐贞元十四年(798年),王颜撰文,袁滋书碑。原石在山西省芮城县大王镇后坪村,今藏芮城县博物馆碑廊内。青石质,螭首,龟趺,碑文篆书,19行,满行36字,共650字,碑文叙述民王颜家世及道教在当地盛行情况。其碑文如下:

  • 标签: 中条山 芮城县 山西省 博物馆 碑文 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