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读《斯坦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哲雄自从本世纪初于敦煌莫高窟发现遗书以来,敦煌遗书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围绕这批遗书及莫高窟石窟寺的艺术的研究,我们统称之日敦煌学。在敦煌学这一名称之下,有很多的分校学科,如史地、民族、文学、宗教、艺术、民俗、以致于医药...

  • 标签: 吐鲁番文书 斯坦因 马斯伯乐 汉文文书 吐鲁番出土文书 中亚探险
  • 简介:四川大学档案馆中收藏有诸多近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与郑德坤的往来书信,内容多谈及近代历史学、考古学、学术出版、研究机构交流等内容,是研究中国近代学术史的珍贵文献资料。

  • 标签: 中国近代学术史 信函 学者 历史学家 考古学家 四川大学
  • 简介:2014年3月2819.“工·课——黄阳作品展”在本馆开幕。本馆馆长吕章申、外交学院院长赵进军、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黄海鸣、墨斋画廊艺术总监林似竹等出席开幕式.陈履生副馆长、黄海鸣馆长.林似竹女士和艺术家黄阳先后致辞。吕章申馆长宣布展览开幕。

  • 标签: 作品展 副馆长 外交学院 艺术总监 美术馆 台北市
  • 简介:上世纪40年代初,爱国实业家赵雁秋先生收藏了清末重臣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署皖南道姚体备的一批信札,其书写时间为成丰十年十二月至同治元年三月(1861年1月-1862年4月),时值湘军、太平军“安庆之战”及皖南拉锯战的关键时期,札中多涉湘军在皖南的军事部署、军饷筹措及安庆战况密报等机密。其书写大多纵横急就、妙契自然,寓性情、襟度、风格于楮墨之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 标签: 曾国藩 左宗棠 姚体备 湘军 太平军 清代信札
  • 简介:1915年9月,孙中山与元配夫人卢慕贞离婚,并于同年10月25日与宋庆龄结婚。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珍藏了六封孙中山与卢慕贞离婚后写给卢慕贞的信函。笔者介绍了这些信函的内容,考订了寄发地点、时间,分析了他们相互的情感。

  • 标签: 孙中山 卢慕贞 信函 考订
  • 简介:胡适顾颉刚书信两通,分别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928年2月7日第二集第十五期和1927年12月27日第一集第九期,为此前诸胡适书信集所未收.经考订,此二信的撰写时间分别是1926年10月29日和12月26日.两信内容涉及敦煌学、中国文学史、蒙元史等诸多方面,是极为重要的近代学术史料.

  • 标签: 胡适 顾颉刚 书信时间 敦煌
  • 简介:本文是作者2007年5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纪念敦煌学一百年(1907—2007年)国际会议”上提交并宣读的论文中译本。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其第二次中亚考察(1906—1908年)过程中,于1907年春、夏两季到甘肃省敦煌县考古。当时,敦煌县农民正在进行抗缴采买粮的运动,敦煌一带又流行瘟疫白喉。斯坦乘敦煌县局势不稳定之际,利用敦煌县文武官员全力处理官民矛盾、无暇顾及文物保护的机会,在莫高窟与王圆禄道士秘密交易,骗购大批藏经洞文物。随后,斯坦又利用敦煌县农民暴动后甘肃西部政局混乱之机,将藏经洞文物运出甘肃,造成敦煌文物的第一次大规模外流。

  • 标签: 斯坦因 王圆禄 中国官员 敦煌 莫高窟 藏经洞
  • 简介:致书和籍是汉简中的一类重要的文书,目前对它的研究尚未取得一的意见。本文认为作为通关文书的致书或籍是津关收到的有关门部门对所管过关人员的情况通报,或是事先对过关人员过关时的登记,是他们检验、放行的凭证,符传与致书并用,津关案验符传与致书的记载无差,方得出入。

  • 标签: 秦汉简牍 致籍 津关
  • 简介: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季宗元札》是其早年书法真迹,研究者对其书写年代说法不一,以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说影响较大。信札内容反映的官职任满待迁及日常政务繁冗、督责严苛等现象,对比元朝官员任期和职权来分析,符合赵孟頫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任职兵部郎中时的实际情况。信札中提到赵孟頫获见大量唐宋绘画名作,也应是在大都任上才有此机会。故此,《季宗元札》书写年代应为至元二十七年。

  • 标签: 赵孟頫 致季宗元札 圆座署事 大都
  • 简介:<正>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爆发以后,袁世凯利用时机,重行登台。十月三十一日离彰德抵信阳接管对付革命党的前线军权,布置对武汉的猖狂反扑。十一月一日,他又被授为内阁总理大臣,于十三日回到北京,从清政府手中接过了军政大权。但是,革命的烈火是扑灭不了的。从武昌起义到十一月底,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拥护共和。各地向袁世凯告警求援的函电,接连不断。这里共辑录了二十二篇资料,虽不全面,但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在革命风暴前面清王朝统治势力土崩瓦解的情况。这一片告警、求援、索饷的呼声,弄得

  • 标签: 袁世凯 武昌起义 清政府 函电 告警 内阁总理大臣
  • 简介:为了科学评价照明光源对黄色植物染料染色丝绸的褪色影响,也为了给博物馆此类丝绸文物展陈的照明设计提供合理化建议,通过设计光照老化实验的方法模拟丝绸文物的光老化过程,研究了卤素灯、荧光灯及LED对黄檗、槐米等黄色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样品的褪色影响。结合色差分析,从染料耐光牢度、样品反射光谱及光源发射光谱等多个角度对染色丝绸的褪色进行了分析。借助液相色谱分析了光老化前后染料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含蓝光能量高的荧光灯和LED对黄色染料的损伤严重,蓝光能量少的卤素灯影响较小;色谱分析确定了染料的光老化前后的有效成分,推测了光老化反应的褪色机理。

  • 标签: 丝绸 黄檗染料 槐米染料 光老化
  • 简介:推伦布道,兴文教──行唐县文庙大成殿调查记王素芳,聂金鹿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史学家。他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始祖,世界文化史中一位伟大的历史...

  • 标签: 大成殿 行唐县 祭祀孔子 孔庙 文庙 公元前
  • 简介:张光直在考古学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对龙山时代交互作用圈和殷商文明多源论的阐述.众所周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古史研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个高潮,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其中疑古学派影响不小,他们对传统经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自有功在.但他们疑古既过了头,方法论上有缺陷,又受时代的限制,最终未能完全跳出经学的窠臼.1959年,顾颉刚先生仍认为三代文明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发生、发展的,直到东周,随中原人民的迁徙,中原文明才光被四夷.新文化运动还造就了另一些史学家,他们提出了各自的三集团说、夷夏东西说等,他们是重建中国古史多源框架的先驱.而影响最大的,则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 标签: 中国古史 考古学 疑古学派 中原文明 东周 史学家
  • 简介:<正>近年来,随着敦煌学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已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了对分藏于各国的未刊西域文献的整理刊布工作。例如,就目前所知,日本的大谷文书、巴黎的伯希和库车文书、芬兰的曼纳海姆吐鲁番汉、回鹘文文书、西德的慕尼黑博物馆藏弗兰克和田文书及丹麦的哥本哈根图书馆藏索雷森敦煌文书的整理刊布工作,都正在加紧进行中。对收藏于大英图书馆东方部的斯坦三次中亚探险所获西域汉文文献的整理刊布工作,日在本世纪初叶已由沙畹、翟理斯、马斯伯乐等人着手进行,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仍有相当多的文书材料至今尚未刊布出来。例如:二探所获敦煌写本,除目前为学界熟知的

  • 标签: 出土文书 大谷文书 敦煌写本 楼兰 中亚 西域长史
  • 简介:对于秦人起源与秦文化的形成,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秦族先祖东来逐渐认识趋同。迁邾说,观点是秦人周初参与叛乱而被迁于邾(甘谷),进而认为甘谷县西南是秦文化的发祥地。秦人迁邾的重要考古学依据是毛家坪遗址。早在秦人迁邾以前,在甘肃东部地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它是周文化和甘青文化交汇、综合的产物。毛家坪遗址所具有的文化张力,超出了秦人迁邾的时间限定。我们认为秦人是逐次西迁的。

  • 标签: 毛家坪遗址 秦文化 思考
  • 简介:敦煌艺术中的南朝因素历来为研究者所关注。本文通过对敦煌艺术中图像与历史文献对比,从传播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敦煌艺术中南朝美术的来源问题。敦煌早期壁画受到河西地区的影响而多采用西域晕染法,并无南朝影响。南朝之风始自北魏中期的第251、257窟,西魏第249窟作为南朝风格持续进入的重要过渡,已经有了"秀骨清像"的韵致,至第285窟则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南朝样式,这种明显的变化表现出敦煌壁画中的南朝风格已被时人普遍接受。敦煌与南朝虽相距甚远,但存在巨大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故而形成了密切的关联。最后,文章分析了南朝艺术因素进入敦煌的媒介,在外交使者、求法僧、中原委派的官吏、儒生阶层的共同努力下,南朝艺术风格进入敦煌,并对后世敦煌壁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敦煌 莫高窟 壁画 南朝 艺术交流
  • 简介:本文探讨了青铜粉状锈中生物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青铜腐蚀中起了促进作用。

  • 标签: 文物保护 青铜病 生物因素
  • 简介:<正>新都战国木椁墓(以下简称新墓)是目前四川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年代较早、规模较大、出土遗物较丰富的一座墓葬,它体现了多种文化因素,对于研究巴蜀文化与其相邻文化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一墓葬出土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已发表不少文章,着重探讨了它与楚文化的关系,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对新墓是一座“比较典型的楚文化墓葬”这一观点,未敢苟同,并试作以下论述,以求教正。

  • 标签: 文化因素 楚文化 墓葬 木椁墓 中原地区 巴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