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退连贯珍》为研究对象,参照上海辞书出版社翻印的英国伦敦大学亚非研究所图书馆所藏《遐迩珍》影印本,对其存世情况及所承载的宗教、新闻、科普、广告等信息进行分类研究,考察了其在近代中国思想史、宗教史、科学史上的地位,分析了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 标签: 遐迩贯珍 传教士 新闻 科普 广告
  • 简介:在刘邦创建西汉王朝的全过程中。有两位同乡好友曾经给他出过大力,他们就是相继担当王朝最初两任相国的萧何与曹参。这两位政治家,经历上有某些相似之处。而他们的气质,却又是那么不同。他们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和刘邦的事业紧紧凝结在一起。共同博击过秦末到汉初那段壮阔历史中的惊涛骇浪。当新王朝建立,刘邦为巩固帝位而剪除潜在的政治对手时,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躲过了通常很难躲过的皇权剑锋,成为汉初名臣中少数得以善终的幸运者。

  • 标签: 汉初 刘邦 皇权 西汉 政治家 经历
  • 简介:<正>“曹盖”(或叫“跳曹盖”,一说“咒乌”)和“十二”(或叫“跳十二”,一说“咒偶”,也有按白马语直译为“挫喔”),都是我省境内白马藏族一种民俗祭祀舞蹈,也是一种非常有民族特色的木制面具艺术。虽然、曹盖与十二都是白马藏族的民族习俗,是在春节及春耕、秋收后的祭祀舞蹈,有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色彩,(?)象特征,跳演时不同的习俗与身式,它们不是一种舞蹈和面具艺术,而是属于不同的两种民俗舞蹈和民俗活动。

  • 标签: 十二相 白马藏族 山寨 面具艺术 马人 祭祀舞
  • 简介:五代前蜀诗书画家休胡昌健休生平述略休,字德隐,一作德远,州兰溪(今浙江金华)登高里人,俗姓姜,唐大和六年(832年)生,"家传儒素,代继簪据"。7岁时,家道衰贫,父母送其至兰溪安和寺出家为童侍,礼圆贞禅师为师,法名贯休。在寺中,每日诵习《法华经...

  • 标签: 贯休 诗书画 博物馆 应梦罗汉 禅月集 重庆市
  • 简介:墓地位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镇小村北约500米,北临青银高速公路。2010年12月,为配合汾阳杏花酒业集中发展区(一期)建设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墓葬13座(图一)。现择要介绍如下。

  • 标签: 发掘简报 汾阳市 山西省 墓地 青银高速公路 2010年
  • 简介:2006年2月26日,《新民晚报》刊有薛理勇先生的《以前的上海钱怎么用》,首段《银两和铜圆》中说:“昆剧传统剧目《十五》描写肉商尤葫芦借得本金十五,星夜醉归,被赌徒娄阿鼠谋财害命的故事,古代铜钱每斤约75枚,每千枚重10余斤,尤葫芦单身携约200斤铜钱星夜醉归,娄阿鼠只身盗约200斤铜钱潜藏,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 标签: 《十五贯》 上海 纠偏 《新民晚报》 传统剧目 铜钱
  • 简介:《孔子项讫问书》以论辩为特点,其相类似的形式可以追溯到战国时的《太子晋》,它们都采用的“五打三胜制”的论辩方式,相互论难辩说,都属于民间故事赋的范畴。

  • 标签: 《太子晋》《孔子项记相问书》 论辩 民间故事赋
  • 简介:<正>在我国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民间文学艺术宝库里,蕴藏着极为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隐了牛郎织女、盂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等,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者外,还有无数其它为群众热爱、传诵的故事,流传在祖国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也有不少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传说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迁,逐渐隐晦不显,甚至散失遗忘。今天在深入展开民间文学遗产研究的时候,除对传统研究课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外,还应该勘探、发掘一些新课题,开拓一些新领域。流传近两千多年、地域遍及中原和西域、吐蕃的孔子与项託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个

  • 标签: 孔子 子曰 战国策 敦煌 吐蕃 论衡
  • 简介:在我国出土的早期简帛资料中,常常残存着一些古书佚文。其中,居延地区新出简牍中,有一种特殊佚文的内容与剑(刀)器的赏鉴相关,主要教导人们如何依据剑的外部特征、剑纹、剑锋等辨识剑的新故、优劣。学者们指出:它或是西汉末年有人从当时剑书中所做的摘要,或是对当时剑经验的笔录.或是当时某部刀剑类书籍的遗篇,并称之为“剑刀册”。

  • 标签: 《居延新简》 外部特征 西汉末年 佚文 时相 摘要
  • 简介:中国传统相术自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以来,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迅速发展,到隋唐时期,无论相学理论还是看相技艺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看相成为人们预测命运,决疑解惑的一种重要手段.保存在敦煌遗书中的相书,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记载看相技艺的典籍,体现着唐代相学相术发展的水平与进程,在研究古代文化发展方面,有着其它史料无法替代的学术价值.而敦煌相书成书、抄录及流传的时期,也正是佛教在中国,尤其是在敦煌地区产生广泛影响的时期,与佛教文化共存的环境,也使它或多或少地受到佛教占内容的影响,并以自己的方式,对佛教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较这两者之间的异同,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敦煌相术与数术文化的认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了解外来文化是如何与本土文化沟通融汇的.本文从占的理论基础、内容方法、审美观等方面比较了敦煌相术与佛教占内容的异同.

  • 标签: 中国 敦煌相术 佛教占相 身体部位 审美观
  • 简介:为探讨东周楚式戈斑纹的处理技术,采用金相显微镜、SEM、EDS、EBSD研究了上海博物馆藏的楚式斑纹戈的成分、显微组织和组成,讨论了其制作工艺。结果表明:东周楚式戈富锡层厚度不均,以十余μm左右的厚度居多,最多处由4种不同物组成,分别为η、ε、δ及(α+δ)共析。富锡层与基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与现有其它富锡工艺研究成果进行比较,认为此件楚式戈与其它地域的富锡技术具有共同的工艺特征,应为热镀锡工艺。但在工艺参数掌控方面应呈现地域上的差异。

  • 标签: 楚式斑纹戈 富锡工艺 SEM 铜锡合金
  • 简介:两汉时期,随着古代陆路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佛教越过印度边境逐步东渐中国,佛教艺术也随之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境内的佛教与佛教文化开始兴盛发展,加之甘肃前秦、后秦、西秦以及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等割据小王朝的统治者们崇尚佛教,弘扬佛法,竞相兴建寺塔,开窟造像,作为佛教东渐的必经之地和传播之地,佛教艺术逐渐在陇原大地生根开花,佛教文物蔚成大观。其中石雕造像艺术既受印度的影响,又有传统因素,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也是甘肃古代能工巧匠的杰作。

  • 标签: 佛教艺术 甘肃 艺术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 图录 庄严
  • 简介:唐代以来,摩醯首罗天形象逐渐适应中国的审美观念。明清时期,“菩萨”类型的摩醯首罗天常见于水陆画中,其形象带有浓厚的汉地风格。“菩萨”类型的摩醯首罗天可以追溯到高昌回鹘时期的柏孜克里克第17窟中的形象,该窟中的摩醯首罗天应是内地文化影响的结果。

  • 标签: 摩醯首罗天 “菩萨相”类型 高昌回鹘
  • 简介:黑釉凸线纹瓷器是宋金元时期北方磁州窑系诸窑场中常见而具有鲜明特色的黑釉产品。本文以罐这一典型器类为切入点,根据其装饰特征和形制变化,并参考出土单位早晚关系等,将黑釉凸线纹瓷器的发展演变划分为萌芽、繁荣、衰亡三期,年代分别为宋末至金代前期、金代中后期、金末至元代;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兴衰与磁州窑的市场地位、社会生活背景及人们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此外,笔者推断黑釉凸线纹技法直接源自白釉凸线纹碗盘,后者可能是受定窑“出筋”技法启发而成。至于初创窑口,目前学界有“鹤壁窑说”“钧台窑说”“观台窑说”“磁州窑说”等四种观点,本文倾向于最后一种;其创烧年代应在宋末金初,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北宋中晚期。

  • 标签: 黑釉凸线纹 白釉凸线纹 瓷器 出筋
  • 简介:城战国至汉代时期大型排水设施位于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2009年3~6月进行基本建设时发现,淮北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遗址面积较大,相关遗迹极具规模,发现的大型排水设施与临淄齐国故城大型排水设施的建筑材料、构筑方法、设计理念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又具有自身特点,在我国古代城市建筑遗迹中较为罕见,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战国至汉代城的历史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标签: 淮北市 相城 战国至汉代 大型排水设施
  • 简介:洛阳北魏时期的世俗石刻线画艺术,作为陵墓装饰雕塑艺术的一种形态,多见于此期墓葬中的石棺、石棺床、石室、石墓门及墓志之上,自明末清初以来,已发现多件。其中著名的有宁懋石室(孝昌三年,现存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孝子画像石棺(存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博物馆)、元融石棺、元谧石棺、秦洪石棺、元文石棺、王悦石棺、升仙画像石棺、元日韦石棺(武泰元年三月十六日)等。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石棺床、石墓门(楣、框、扉)、石碑座等。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遗存数量较为丰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姿百态,本文试图对其本身的艺术风格和它在中国造型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 标签: 北魏时期 雕塑艺术 石刻 洛阳市 画像石棺 艺术发展史
  • 简介:<正>1977年,在三台县花园公社中学内,发现一块宋代单线阴刻孔子及七十二贤图像碑。型体长方形,高200厘米,宽90厘米,厚12厘米。立于长方形的基座之上。分上下两阙,上阙线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图象,下阙是楷书阴刻县尉张埴的题跋。

  • 标签: 圣像 阴线 孔子 线刻 县尉 跋文
  • 简介:四合花纹纳石失辫线袍,元代,织金锦,袍长142厘米,两袖通长246厘米,袖口阔14厘米,下摆宽115厘米,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大苏吉乡明水村出土,是目前国内保存相当完好的一件辫线袍。

  • 标签: 藏品整理 藏品收集 四合花纹 "纳石失" 线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