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对陕西宝鸡益门出土的玉器残块的显微结构、元素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益门二号墓出土玉器分析样品属单斜闪石类型中的透闪石系,其透闪石含量在85%以上.出土玉器样品应归属为青玉种类,玉料较好,属中上水平的玉料.根据我国玉器文化的历史和和田玉的矿物特征,益门二号墓出土玉器分析样品类似于和田玉矿物.

  • 标签: 宝鸡益门 玉器 扫描电镜能谱(SEM-EDS) X-射线衍射仪(XRD)
  • 简介: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彩绘罗汉像是我国宋代泥塑罗汉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但罗汉像保存现状较差,彩塑存在颜料脱落、残损、酥碱等病害,亟待保护修复。为此,本工作选取彩绘脱落严重的两尊宋代彩塑罗汉像,利用光学显微镜(OM)、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S)等分析其彩绘颜料样品。结果表明,彩绘罗汉像从塑制之初至今,经过数次彩绘,可确定的多达六次。黑色颜料为炭黑(C);红色颜料为朱砂(HgS),铅丹(Pb3O4),以及朱砂、铁红(Fe2O3)和方解石(CaCO3)混合物;绿色颜料为巴黎绿(Cu(C2H3O2)·3Cu(AsO2)2)和舍勒绿(Cu(AsO2)2),还发现有斜氯铜矿(CuCl(OH)3)及其与铅白(2PbCO3·Pb(OH)2)的混合物;橙色颜料为铅铬黄(PbCrO4)和铅丹混合物;蓝色颜料为蓝铜矿(2CuCO3·Cu(OH)2),人工合成群青(Na3CaAl3Si3O12S);白色颜料为铅白和方解石;黄色颜料为铁黄(FeO(OH));金色为金箔(Au);沥粉的主要成分是方解石。白色底层为铅白和以硅、铝、钙为主的细白土。彩塑罗汉像重绘过程中,保持了将细白土作为底层和衣领镶边沥粉贴金的传统。彩绘颜料所用铅铬黄、巴黎绿、舍勒绿表明,彩塑罗汉像最近一次彩绘在清末之际,与文献记载相符,且这些人工颜料应是西方舶来之物。本分析研究结果为灵岩寺罗汉像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同时为保护修复工作开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 标签: 长清灵岩寺 宋代 彩绘罗汉 颜料 拉曼光谱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简介:利用体视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分析仪、湿化学分析等手段分析了郑州商城建筑遗址夯土材料的传统工艺、物质结构和原料配比等信息。研究发现:该夯土层可分为上下两层,表层是夯筑灰土,下层是夯筑素土。夯筑灰土主要由两种物质构成,胶结材料碳酸钙和石英骨料,胶结物系由人工烧制的石灰制备而成,其和骨料的质量比为1∶2.68。表明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夯筑灰土材料是二元的“三合土”结构,其比例非常接近明代灰、黄土、河砂1∶1∶1的三合土配比。说明当时施工者在胶结材料石灰与石英砂骨料的使用上已经具有一定经验,体现了商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

  • 标签: 夯土 成分 胶结材料 骨料特征
  • 简介:考古出土丝绸保存状态的研究对丝绸的科学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工作选取丝纤维中最主要的桑蚕丝及柞蚕丝作参照,以考古出土的明代丝绸为研究对象,通过荧光电子显微镜观察丝绸的纤维结构形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化学结构,结合X-射线衍射仪分析结晶度,用薄层色谱分析丝绸中氨基酸的组成,并进一步用紫外一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分析丝绸中酪氨酸含量等方法,对一件出土的明代丝绸织物的保存状态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明代丝绸为桑蚕丝,纤维丝松散且断裂较多,结晶度下降,多数氨基酸含量明显降低,只检测到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与谷氨酸。酪氨酸含量为13.78%,比参照桑蚕丝含量低。

  • 标签: 丝绸 桑蚕丝 柞蚕丝 氨基酸 纤维结构形貌 结晶度
  • 简介:宋代是我国钱币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宋代钱币在我国钱币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解南、北宋钱币的成分、显微结构的差异对铸币保存状况的影响,通过显微镜观察、合金成分分析、显微结构分析,对南宋和北宋各21枚钱币的保存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以了解这42枚钱币的锈蚀状况、锈蚀原因,以及成分、显微结构的差异对铸币保存状况的影响。同时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对北宋、南宋钱币的合金成分、铸造工艺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宋钱币的保存状况比北宋的差一些,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保存状况不同的重要原因。这些钱币主要是由铜、锡、铅铸造而成,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北宋钱币合金成分比较稳定,成分配比比较科学。而南宋成分数据比较分散,早期铜、锡含量较高,铅含量较低,晚期铜、锡含量较低,铅含量明显增高,合金品质大大降低。本研究可为了解当时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形态进一步提供基本信息。

  • 标签: 钱币 青铜 成分 锈蚀
  • 简介:墓葬壁画经考古发掘后,墓室内原有的稳定环境被打破,在微环境不断变化的作用下产生各种不同的病害。为探究微环境变化规律,在陕西师范大学模拟壁画墓室内对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及土壤电导率等进行长期监测。结果表明,外部环境的改变对墓室内部微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距墓底高度越高,其土壤温度、含水率变化幅度越大,越易产生酥粉等病害。利用离子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对土壤易溶盐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各种阴、阳离子含量与土壤埋深深度呈正相关关系;土壤表面析出盐分主要以硫酸钠和硫酸钙为主,在微环境的不断变化下,易产生酥碱等病害。对壁画墓葬微环境进行系统研究,为有效调控墓室微环境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期为原址保护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壁画墓葬 微环境 温湿度 电导率
  • 简介:研究以定边郝滩东汉壁画墓中绿色底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偏光显微镜(PLM)、带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拉曼光谱(RS)分析了绿色底层的成分与物相,同时和四种已知国外绿土相比较,得出绿色底色为绿土,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期为考古学和后期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信息。

  • 标签: 壁画底层 绿土 颜料 分析
  • 简介:为了确定武惠妃墓室内发现的黑色多孔块状物质是否为绘制壁画时使用的胶结材料,联合使用显微镜观察、SEM-EDS、Raman、FTIR和GC-FID多种分析方法对该物质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元素组成及物质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该物质虽已炭化,但内部仍可见一些较新鲜的胶料残留,其成分为动物胶,并在其中发现了少量红色朱砂颜料残留。通过古文献记载和以往研究成果讨论了结果的可靠性。该研究不仅丰富了唐代墓葬壁画绘制技艺的考古学研究,更可为后期文物保护材料和工艺的选择提供借鉴。

  • 标签: 武惠妃墓 疑似胶结物 RAMAN FTIR GC-MS
  • 简介:陕西安康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是目前陕西省境内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建筑壁画,为了解其颜料组成,本工作采用X-射线荧光、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激光显微拉曼光谱及扫描电镜一能谱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颜料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五省会馆壁画除正殿发现一处红色染料外,其他均为无机颜料;红色颜料主要是铅丹、朱砂、铁红;绿色颜料为氯铜矿、石绿、斜氯铜矿;蓝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普鲁士蓝、smalt、石青;黄色颜料为雌黄、铁黄;褐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铁红及铅丹的变色产物二氧化铅;黑色为炭黑;白色颜料主要是铅白,且多使用铅白作为调色颜料。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清代民间壁画的制作工艺,丰富对陕西建筑壁画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北五省会馆 壁画 颜料分析
  • 简介:本文调查了太平天国英王府金龙屏门的保存环境、病害特征,并利用体式显微镜、扫描电镜(SEM)观察了该门的剖面结构、显微形态,得出该门地仗工艺采用的是典型的一麻五灰工艺;颜料层有两层颜色,主要为红色和金色。通过X射线衍射(XRD)、能谱分析(EDX)、拉曼光谱(Raman)分析得知红色颜料为朱砂,黄色颜料为雌黄,颜料层下有一层白色的石灰石作为打底层。通过上述研究,为该门设计了合理的保护修复方法,并取得了理想的保护修复效果。

  • 标签: 金龙屏门 一麻五灰 雌黄 清理 加固
  • 简介:跑马堤墓地是位于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的一处战国至汉代墓地。该墓地出土了大量青铜器,为研究从战国到汉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变迁提供了系统性的资料。本研究对该墓地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和元素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战国晚期铜器的材质包括铅锡青铜和锡青铜两类,不同类型功用的器物,在材质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西汉铜器的材质则以铅锡青铜为主,合金元素总量相对于战国晚期铜器要低,而且变化范围较大。整体上,该批铜器主要为铸造成型,但其中有3件汉代青铜容器为锻造而成,这三件锻造铜器均为敞口薄壁器物。研究结果可为汉代以后考古学和金属技术史研究提供资料,并为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史演进序列的补充完善提供科学数据。

  • 标签: 湖北宜城 跑马堤墓地 铜器 科学分析
  • 简介:采用木材制作的藏展空间,木材释放出的挥发性有机酸,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会对文物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对木材挥发性有机酸测定的方法。为此,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样品预处理技术,分离富集木材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木材中挥发性有机酸进行半定量分析,研究了9种木材中挥发性有机酸的挥发量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木材有机酸的挥发量差别较大。实验结果可为博物馆在装修和储藏中对材料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挥发性有机酸 SPME-GC/MS 木材 半定量
  • 简介:为了研究刚出土的青铜器在新的环境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在宝鸡眉县27件国宝级西周窖藏青铜器出土一年半后,对这批器物出土前后的锈蚀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对每一器物的锈蚀产物进行了系统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这批青铜器腐蚀类型主要为封闭环境中的大气腐蚀,主要产物为碳酸盐和氧化物。但同时在其中一个器物上发现了氯化物类有害锈成分,分析认为,出土前后环境的变化是有害锈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 标签: 西周 窖藏青铜器 锈蚀特征及成分
  • 简介:博物馆是收集、珍藏、陈列遗迹探究文物价值的关键所在,在文物的保护、传承、研究各环节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如何实施好文物保护措施,已变成文博行业高度重视的内容。本文就以信息环境下博物馆的文物特点入手,从多种角度对信息时代环境下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必要措施进行分析,希望为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 标签: 信息时代 博物馆文物 保护措施
  • 简介:该项目是由上海博物馆承担的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研究课题,于2007年5月通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清代系我国古代制瓷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由于常规的元素测试方法大多需要取样,国际和国内目前对清代官窑完整器的检测研究较少。课题组基于此前研究建立的古陶瓷完整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元素成分无损分析方法,率先对一大批珍贵的清代瓷器进行系统的成分测试,研究样品由古陶瓷专家选自上海博物馆的珍藏,器物标准、年代可靠,研究成果整体处于领先水平。

  • 标签: 元素成分 成分分析 课题组 清代 官窑 国家文物局
  • 简介:<正>测量城址或其他遗址的地形图,还是测量一张较小遗址的平面图,能否把图测量准确,是考古测量中的主要问题。本文拟就此介绍须要把握的八个重要方面:一、测图准确的重要性;无论是遗址地形图或是遗址的平面图,对于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址、各朝代的城市遗址,以及一座古代的墓地,在测量的图纸上都要准确的反映出它们的形状,大小、建筑布局的特点、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等,以为

  • 标签: 平面图 地形图 主要问题 地形变化 照准仪 位置关系
  • 简介:本文根据我国狼、狗的有关测量数据,探索狼、狗裂齿与臼齿测量数据上的有关变量规律.认识狼、狗裂齿与臼齿测量数据的变量规律,可方便、简捷地对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狼或狗遗骸,进行简便有效的鉴定.

  • 标签: 裂齿 臼齿
  • 简介:五礼记碑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上)辛桂未五礼记碑,俗称五礼碑,因碑文所刻系宋徽宗(赵佶)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所作《五礼新议》①,故又称"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据对修复后的石碑实测,石碑通高(自石龟呋底面至碑额顶部)12.34米,宽3.04米,厚...

  • 标签: 设计与施工 修复工程 截面面积 大名县 开成五年 纵向裂缝
  • 简介:全球范围内动物考古研究方兴未艾,其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为考古学家提供了有关过去人类社会不可多得的信息,推动了考古学研究走向深入。动物考古实际上是研究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学问。

  • 标签: 动物考古 考古遗址 考古研究 骨骼 出土 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