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嵌贝鹿形席是汉代席镇中一种特殊类型,由青铜铸成鹿身,鹿背镶嵌贝壳而成,精致典雅,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身。文章对考古发掘出土的嵌贝鹿形席的特征、流行年代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认为它反映了汉代人向往长寿富贵、功名利禄的心态。同时,文章也对嵌贝鹿形席的使用情况和出现原因等作了初步讨论。

  • 标签: 汉代 席镇 鹿 镶嵌
  • 简介:此件唐代青玉兔形与唐墓出土以及清宫旧藏的几件唐代肖生玉对比,可管窥唐代圆雕肖生玉器的时代特征。

  • 标签: 唐代 青玉兔 圆雕 肖生玉 纸镇
  • 简介:2007年9月~2008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淅川县双河基地进行了文物钻探和发掘,清理了一批年代为秦至两汉时期的墓葬。其中M3年代为西汉晚期,为一座积石积炭墓.出土了陶器、铜器、铅器、铁器和石器等遗物。

  • 标签: 浙川县 双河镇基地 积石积炭基 西汉晚期
  • 简介:2007年9月-2008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浙川县双河两汉基地进行了文物钻探和发掘,共清理基葬72座,其中M51为一座甲字形土坑竖穴砖室墓,出土陶器、铜镜、五铢铜钱及铁剑等随葬器物103件,其中铜镜为纪年铭文镜,年代为东汉晚期。

  • 标签: 淅川县 双河镇基地 砖室基 东汉晚期
  • 简介:在清代新疆钱中有三个朝代铸造过“当五”铜钱。最早是道光八年首铸道光“八年五”与“八年十”。道光“八年五”、“八年十”面文汉字“道光通宝”,背穿上“八年”,穿下“五”、“十”,左满文,右维文纪局纪地阿克苏,“八年五”比“八年十”略小,用意是新普尔比值与内地平钱一文兑换内地五文(因是纯铜折兑)它是限南疆地区通用的地区货币,实际上是南疆维民在当地都做一文行用,“八年”只起到纪年作用。

  • 标签: 道光通宝 新疆红钱 南疆地区 “五” 阿克苏 铜钱
  • 简介:喀什噶尔局何时成立史料不详,研究者依现存实物判定当属咸丰初年赶铸大钱时设立(一说咸丰五年即1855年),咸丰九年停铸。光绪十四年(1888年)复铸,彻底停铸的准确时间暂时也无从知晓,大概是光绪最后几年,真正铸钱时间前后可能不超过二十年。清朝时期,喀什噶尔铸钱局铜源匮乏,自身铸钱数量不大,但喀什噶尔为古代南疆重镇,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西四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商品经济发达,对货币流通需求量非常之大,而喀什噶尔铸钱局所铸钱与西四城需求相去甚远,难以满足当地货币流通需要。

  • 标签: 光绪通宝 红钱 喀什噶尔局 版式 货币流通 清朝时期
  • 简介:甘肃省博物馆藏唐代“地团窠对鸟纹锦”,存在残缺、污染、糟朽筹严重病害,急需进行保护修复.本工作在采用测色仅、便携式费光光谱仪、数码相机、便携式显徽镜等专业仪对该纺织品文物进行无损分析检测.依据裣测结果和纺织品倮夢现状制定了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

  • 标签: 唐代对鸟纹锦 检测分析 修复研究
  • 简介:景德湖田窑北宋仁宗时期(1023—1063年)新出现了褐色点彩装饰器物,其工艺特征、技术来源和对景德元代以后釉下彩绘工艺的影响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体式显微镜、高温热膨胀仪等,分析了8件北宋褐色点彩瓷枕样品的胎、釉、彩的化学组成,及胎体吸水率和烧成温度,初步揭示了景德湖田窑出土北宋褐色点彩瓷枕的制作工艺和化学组成特征。结果显示,褐彩瓷枕胎体表面留有明显的网格纹痕迹,在棱边内侧有镶接和泥条加固痕迹,应是在布上拍打成泥片后,逐面镶接成型制得;胎体烧结状态、烧成温度和吸水率相差较大,表面褐色图案为采用富铁原料在胎体表面彩绘后,施灰釉后经1100℃以上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明晰其化学组成特征和工艺特征信息,而且将为研究和揭示景德早期彩绘装饰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湖田窑 褐色点彩 化学组成 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