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试论中国动物考古学的形成发展袁靖【编者按】人类动物是密切相关的。研究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是考古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动物遗骸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日渐普及,这与中国寺古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袁靖的《试论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形成发展》不仅回...

  • 标签: 动物考古学 动物骨骼 研究报告 哺乳动物群 新石器时代遗址 开始期
  • 简介:动物的情感世界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科研课题,如何通过展览将这一深奥的科研命题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科普命题是目前许多自然博物馆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本文首先从科学角度诠释了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似的丰富的情感世界,然后进一步剖析设计者是如何将“走进动物的情感世界”的展览主题表达出来的。同时,本展览方案还对开放式生态景观陈列法进行了多项创新性设计,在保证景观科学严谨性的前提上实现展览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了展览科学性美学性的有机结合。

  • 标签: 自然博物馆 动物标本展 开放式陈列
  • 简介:全球范围内动物考古研究方兴未艾,其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为考古学家提供了有关过去人类社会不可多得的信息,推动了考古学研究走向深入。动物考古实际上是研究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学问。

  • 标签: 动物考古 考古遗址 考古研究 骨骼 出土 科学化
  • 简介:鸽子和蝙蝠的活动排泄物污染是威胁北岳庙德宁之殿古建筑古壁画安全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首先开展了德宁之殿动物病害现状调查,利用安防监控系统监测了大殿内蝙蝠的夜间活动特点,使用观鸟望远镜观测了鸽子的白天活动规律,并测定了病害动物排泄物的酸碱度和易溶盐含量。针对德宁之殿当前的动物病害问题,引入超声波驱赶法对大殿内病害动物进行驱逐,结合数字式声级计和单位面积蝙蝠排泄物重量变化对驱赶效果做出判定。结果表明:有近干只蝙蝠和数百只鸽子在德宁之殿内、外频繁活动;蝙蝠尿液呈酸性,富含硝酸盐和硫酸盐,其粪便为碱性,硝酸盐含量较高;鸽子粪便内含有较高的硝酸盐;病害动物排泄物易造成古壁画原有保存微环境改变,产生病害。安装超声波动物驱赶器后,大殿内蝙蝠平均活动时间缩短,活动强度受到了明显抑制,活动区单位面积内排泄物重量降低;大殿外鸽子也受到了驱赶器的影响,延迟返巢。超声波驱赶法在古建筑蝙蝠鸽子病害防治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同时有必要实施其它物理防治和机械防治等主动干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综合防治效率。

  • 标签: 北岳庙 动物病害 蝙蝠 鸽子 防治措施
  • 简介:黎城楷侯墓地M10出土祭祀动物57具,包括马、狗、羊、牛、猪五种动物,有马马牛、马马猪和狗羊祭祀组合。M8出土3副狗骨架,其中椁盖板下狗体型巨大。M7出土狗和猪的骨架共4副,M2、M4和M6三座墓各出土1副狗骨架。黎城楷侯墓地出土的这批祭祀动物为研究西周时期畜牧史、用牲礼制等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 标签: 黎城楷侯墓地 祭祀动物 骨骼鉴定
  • 简介: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动物考古学成为考古学研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之一,利用动物骨骼遗存研究复杂社会显示出动物考古学的特殊魅力。本文利用旧大陆西部和新大陆的动物考古学研究案例,首先讨论了动物动物产品在贸易和交换中的作用,接下来又探讨了动物遗存的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来重建社会不平等,最后,则批判地考察了动物遗存在辨认史前和历史时代早期族群差异方面的作用。不仅如此,作者还讨论了从事复杂社会研究的动物考古学家所使用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局限性。作者认为,动物群分析可以作为研究复杂社会经济基础的一个有效方法。动物考古学除了为饮食和生存活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之外,动物骨骼分析还可以用于重建过去的交换系统,辨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族属。但要做到这一点,动物考古学家必须把分析建立在大量精心收集且出自合适的考古学遗迹单位的动物遗存之上。这意味着动物考古学家必须首先是考古学家,他们应当少花一些时间担心最小个体数、可鉴定标本数以及其他计算生物分类单元丰度的方式的优劣上,而应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考虑怎样能把动物资料与其他考古学和历史学证据整合起来。因为只有把动物群资料和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理解复杂社会的经济基础。

  • 标签: 动物考古学 动物群 族属 绵羊和山羊 历史时代 交换系统
  • 简介:一、青铜器的动物纹样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晚期,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关于这些纹饰的起源,最主要还是来自于陶器的影响。青铜器的纹饰,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来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进行雕刻,这样能产生浅浮雕的效果,同时产生了装饰上的主纹和地纹之分。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其中动物纹,又可以分为怪兽纹和一般自然界的动物纹两类。

  • 标签: 动物纹样 青铜器 装饰纹样 纹饰 几何纹 自然界
  • 简介:<正>木里位于凉山州的西部,北面甘孜州相邻,南面云南省接壤,地处有名的横断山脉,是该山脉在四川境内表现最典型的地段。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6000余米,最低海拔1530余米相对高差多在1000至2000米以上。河谷深切的雅砻江、理塘河及水洛河从北至南纵贯全境。山势陡峻,坡度多在45°以上。山高谷深形成不同的垂直气侯带。

  • 标签: 野生动物 木里 凉山州 横断山脉 野外考察 甘孜州
  • 简介:赤峰历史悠久,分布着许多人类活动的遗迹,而且赤峰地区还是我国北方发现动物遗存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 标签: 以前动物 动物遗存 地区以前
  • 简介:<正>《四川脊椎动物陈列》为我馆的基本陈列,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序厅、脊椎动物演化、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陈列室。展出标本1209件,计42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3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28种。陈列通过实物标本、油画、自然景箱等,将脊椎动物形象地展示出来。市内中小学老师常带领学生来馆参观学习,大专院校的生物系

  • 标签: 脊椎动物 陈列室 大熊猫 四川 保护动物 两栖类
  • 简介:澳大利亚联邦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等岛屿组成.位于犬洋洲,首都堪培拉。多为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后裔,原为当地土著人居住的地方。1770年英国航海家率船队到达澳大利亚的东海岸,宣布其为英国殖民地。1788年英国首批移民在悉尼附近

  • 标签: 澳大利亚硬币 树獭图像 蜥蜴图像 考拉图像 袋鼠图案
  • 简介:小荆山遗址中的动物遗骸从山东章丘市小荆山遗址中共发掘出动物遗骸717件,经鉴定有软体动物、鱼类动物、爬行类动物、鸟类动物和哺乳动物五大类,至少可以代表22个种属。属种名如下:圆顶珠蚌Uniodouglasiae(Gray)珠蚌Uniosp.扭蚌Arc...

  • 标签: 淡水软体动物 遗址 野生兽类 遗骸 荆山 类动物
  • 简介:哈克遗址,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东南部,鄂温克族自治旗相邻.自1985年发现以来,经多次发掘研究,除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外,数以千计、种类较多的动物骨骼成为探研早期人类文化特征、人动物关系、古气候环境的重要依据和组成部分[1].哈克遗址出土并用于本文研究的动物骨骼,均系经人类利用或食用后废弃的遗骸,它们与人类使用破损后遗弃的其他遗物如石器、陶器、骨器等,同出土于遗址地层或遗址的灰坑之中.从大量出土的石器、骨器、陶片和动物骨骼等人类文化遗存确定,哈克遗址是一处新石器至辽、蒙元时期的人类聚落遗址,动物遗骸是人类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呼伦贝尔市 遗址地层 出土 早期人类 动物骨骼 文化遗存
  • 简介:石窟,是古代人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千余年来不断发展,由单纯坐禅的枯燥洞穴逐步发展为雕刻内容丰富,宗教色彩强烈,装饰效果浓郁的石窟艺术。石窟造像装饰图案,共同构成石窟的主要内容,装饰图案的雕刻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关云冈石窟图案方面的问题,前人有过不少研究文章发表,故不作重复。在这里,就云冈石窟中的动物雕刻作一浅谈,以飨读者。云冈石窟中雕有动物题材图案的达数十种之多,虽不是装饰图案的主流(云冈石窟的装饰图案以植物纹样为主要题材),但在石窟中亦有广泛的表现,对于烘托主题,装点画面,诠译经典内涵,增加石窟气氛等方面起着一定作用。其中有宣传佛教教义直接有关的动物,如:龙、象、狮子、鹿、虎、

  • 标签: 云冈石窟 表现手法 狮子雕刻 金翅鸟 表现形式 装饰图案
  • 简介:国外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1994年度《动物考古学研究动态》简介安家瑗袁靖(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动物考古学研究动态》是由美国动物考古协会主办,以刊登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文章目录和摘要为主的杂志,旨在介绍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一些最新动...

  • 标签: 动物考古学 研究动态 动物骨骼 新进展 小型哺乳动物 公共艺术
  • 简介:<正>一九九二年七月初,重庆自然博物馆凉山州林业局联合组队对木里县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野生动物考察。木里藏族自治县面积一万三千平方公里,位于凉山西部,地处全国有名的横断山脉峡谷地带,地势北高南缓。雅砻江、理塘河等纵贯全境。山高谷深,海拔均在2000~4000米左右,最高达6000多米,气候受垂直地势

  • 标签: 野生动物 木里 凉山州 自然博物馆 考察 横断山脉
  • 简介:在史前的艺术品中,以动物为题材的雕刻雕塑品占相当大的比例。一般人们已习惯把它们仅仅作为原始艺术品或原始工艺品来看待研究,也有学者把它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联系起来研究。近年来,我国有学者通过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形象和陶钵上的猪形纹饰的比较,来...

  • 标签: 动物形艺术 新石器时代遗址 浙江余杭 巴林右旗 河姆渡遗址 内蒙古
  • 简介:自198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了5组共17枚珍稀动物金银纪念币,涉及15个珍稀动物品种,将珍稀动物生动的形象永久铭刻在金银币上,在给予世人艺术享受的同时,呼唤人们加强保护生态、爱护动物的意识。

  • 标签: 金银纪念币 珍稀动物 中国人民银行 动物品种 金银币 永久
  • 简介:啮齿类遗存是一类常见于考古遗址的较微小的材料,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动物考古学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主张啮齿类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目标应该在“形态描述、种属鉴定”的基础上。转向认识啮齿类与人类之间隐性的文化生态联系为主。结合国内考古学工作前沿,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任务:(1)探索史前农业起源背景下“农田啮齿类”的形成演变,及对生业经济的影响;(2)探索啮齿类在史前居址中“与人共栖”的起源、“家栖啮齿类”的形成演变,及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利用啮齿类探讨古环境、分析人地关系。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案例,介绍了广泛应用于啮齿类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群落演替”、“与人共栖”等两项生态学理论;并就啮齿类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一般流程、采集鉴定(几何形态测量法)、埋藏学解释等方法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还专门引介了一个典型的研究案例,即小家鼠的与人共栖起源及在近东和欧洲地区的扩散。本文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动物考古学同行的关注,从基础工作开始,开展更多的啮齿类动物考古学研究。

  • 标签: 遗址形成过程 考古遗址学 理论框架 考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