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东汉张陵在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创立天师道后,相继在巴蜀、汉中、关中设置了二十四治。其设在成都市及郊县者,计有玉局治(成都市)、鹤鸣治(大邑县)、阳平治、漓沅治、葛璝治(三治在彭州市)、真多治、昌利治(二治在金堂县)、主簿治(蒲江县)、稠梗治、平罔治、本竹治、平治(四治在新津县)十二治,占二十四治的1/2。

  • 标签: 平盖治法地 历史考证 成都市 考古工作 地方志
  • 简介:<正>“曹”(或叫“跳曹”,一说“咒乌”)和“十二相”(或叫“跳十二相”,一说“咒偶”,也有按白马语直译为“挫喔”),都是我省境内白马藏族一种民俗祭祀舞蹈,也是一种非常有民族特色的木制面具艺术。虽然、曹与十二相都是白马藏族的民族习俗,是在春节及春耕、秋收后的祭祀舞蹈,有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色彩,(?)象特征,跳演时不同的习俗与身式,它们不是一种舞蹈和面具艺术,而是属于不同的两种民俗舞蹈和民俗活动。

  • 标签: 十二相 白马藏族 山寨 面具艺术 马人 祭祀舞
  • 简介:本文对新砦遗址出土的残器纹饰的复原,其结果与台北故宫所藏鹰纹圭上的高羽冠神像非常相似.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探讨二里头文化铜牌饰乃至商周青铜器较常见的"高羽冠饕餮纹"的渊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 标签: 纹饰 二里头文化 饕餮纹 出土 商周青铜器 浅议
  • 简介:乌兰陶勒汉墓墓地,位于内蒙伊克昭盟杭锦旗锡尼镇东北约8公里处的一座孤立的山包周围,该山包下部均为红色胶土,故名乌兰陶勒(蒙语意为红色的山头)。山包相对高度约20米,四周沙化严重。在墓地的西北方向哈劳柴登有一座西汉武帝至王莽时所建的古城,东侧有一由南而北的陶来沟河,经墓地东侧向北流去(图一)。

  • 标签: 汉墓 发掘报告 乌兰陶勒盖 底径 西汉武帝 弦纹
  • 简介:福泉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高柄罐造型精美,每一部分都富有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设计反映了良渚文化先民的“尚中”思想,体现了良渚文化时期“黄金分割”的概念。

  • 标签: 良渚文化 高柄盖罐 尚中思想 黄金分割
  • 简介:内蒙杭锦旗乌兰陶勒汉代墓葬,其骨骼遗存保存较差,尤其是头骨,现就已收集的材料鉴定如下。一、材料根据现有头骨、牙齿及骨盆材料,可确认男性个体5个,女性个体4个。男性5个出自M4、M7、M6、M3及M11。M4个体属于20岁左右。M6个体年龄

  • 标签: 乌兰陶勒盖 汉代墓葬 女性个体 鉴定报告 人骨 汉墓
  • 简介:南阳博物馆征集的应国铜器及晚商铜觚徐俊英河南南阳市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器中,有1件带铭的“应国”铜器及1件带铭的晚商铜觚,这2件铜器均系在南阳废旧公司仓库拣选征集。现介绍如下。“应国”铜器:呈圆形,盖顶微弧,顶端有一镂孔式圆形捉手,捉手上饰陶纹一周...

  • 标签: 博物馆 河南南阳市 晚商 青铜器 《说文》 《尔雅·释器》
  • 简介:<正>巴蜀文化的地方特点相当强烈,特别是古蜀文化,它是独立于中原文化之外的四川盆地的特有文化。在四川地区战国时期出土的器物上,常见一些图形符号,一般称“巴蜀符号”或“巴蜀图语”。其形态特征与常见的纹饰不同,与汉字(甲骨文、金文)也没有什么联系。《蜀王本纪》说蜀之古代,“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今人也说,“早期的蜀文化遗物中并没有发现古蜀文字的遗迹”。

  • 标签: 战国墓 四川盆地 文字 古蜀文化 甲骨文 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