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许多地方一直唯GDP是瞻,以GDP论英雄。当下,GDP的“指挥棒”已经深深扎根于一些地方官员的脑海里,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政绩文化。追求GDP本身没有错,关键要看它来自哪里、去向哪里。如果是通过科学的制度、技术的创新、生产力的提高等获得的GDP高速增长,就是通常所说的“又好又快”,当然是提倡的。但是,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波GDP高速增长都是以破坏社会基础为代价的,带来分配不公、环境恶化、社会分化、道德崩塌等一系列问题。

  • 标签: GDP 文化 政绩 畸形 “又好又快” 高速增长
  • 简介:近些年来,幸福就像花一样竞相开放。从打造幸福城市到建设幸福社区,从热议"国民幸福感"到"提升幸福指数"……充满了对民生问题的关切,洋溢着对美好明天的向往。那

  • 标签: 幸福感 指数 民生 社区 城市 经济发展方式
  • 简介:近年来,中国史中GDP的估算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并由此引起了热烈讨论。关于国民所得、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核算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学人多承认由巫宝三等人率先开创。此后,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但估算研究时段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近现代史。最早把GDP估算研究带人中国古代史领域的是外国学者保罗·贝洛赫、安格斯·麦迪森等人,但是他们较为粗略式的估算引起了学界不断的质疑,并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此次古代经济史领域GDP研究的小高潮。相关研究引起了学界关于GDP研究是否适用于中国历史、是否存在误区、跨地区跨时段的换算方法优劣性、公式模型及其基础资料是否严谨、数据统计与历史真实等问题的争议。而随着争议的展开,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无论是作为方法论而言,还是意欲构筑经济史学科未来基础性的统计而言,中国史中的GDP研究都值得期待和展望。

  • 标签: 中国史 GDP研究 国民所得 计量分析
  • 简介:本文对麦迪森关于前近代中国GDP的估计数据和方法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麦迪森的估算总体上看过于简略,在统计技术上也存在诸多不足,且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处。麦迪森认为,1500至1820年中国人均GDP折合1990年美元为600美元,我们认为大约高估了50%-90%。对于前近代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麦迪森大约高估了三分之一。

  • 标签: 前近代 GDP 总量经济 安格斯·麦迪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