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7下半年,戴逸先生在谈话中指出,1816英国政府再次派遣阿美士德使团来华,其目的与马戛尔尼使团大致相同。由于该使团不愿意向嘉庆帝行叩头礼,遭到清政府驱逐。这次礼仪之争,中方记载较少,英国方面是如何记载的,有关资料至今未见翻译成中文。

  • 标签: 嘉庆 纪事 马戛尔尼使团 英国政府 礼仪之争 清政府
  • 简介:龙髯六品旧才臣,排荡摩笔有神。惟是北碑胸臆拄,端容矩步损天真。梁任公岭峤人杰、盖代才士,师从康南海而出蓝居上,艺文学行皆拔戟自成一队。戊戌维新,德宗亲委以译书局事务,寒柳堂所咏'旧是龙髯六品臣',即此之谓也。机失变起,避祸东瀛,主新民丛报诸刊笔政,力倡改良,笔扫千军,汪洋恣肆,号为新民体。民国肇建,府院论政,庠序传薪,声光远出侪辈之上。平生持术多变,每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终始据守弗移者,

  • 标签: 书绝句 绝句评 评梁启超
  • 简介:1920,意大利飞机队完成了国际航空史上首次飞越欧亚大陆的分段长途飞行。有两架飞机途径中国的广州、福州、上海、青岛、北京。广州是他们到中国的第一站。在他们飞达广州的前后,广州和全国的重要报刊都作了连续

  • 标签: 意大利飞机队 飞行路线 航空事业 段龙秋 中国
  • 简介:194912月16日到次年2月17日.毛泽东在苏联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国事访问,签订了对当时冷战格局以及中国未来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毛泽东第一以大国领导人的身份登上国际舞台。围绕这次访问,美、苏及国、共等各方力量在台前幕后,均展开了激烈较量,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瞬间。

  • 标签: 毛泽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轶事 1949年 国事访问 冷战格局
  • 简介:20101月底,为了去台湾参加一小时"大家来谈丰子恺"的座谈会,我竟办了去台湾旅游8天的手续!这次座谈会,是由香港陈一心基金会召开的,无法由台湾发出邀请信。于是,除了参加旅游团并在其间离团一天去参加座谈会之外,似乎没有别的办法。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那就办手续,去游8天吧!

  • 标签: 台湾地区 2010年 座谈会 旅游团 丰子恺 基金会
  • 简介:众所周知,郑和于明永乐三(1405)开始他伟大的七下西洋的航程。永乐三六月十五日,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等下西洋谕访各国,郑和受命后率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开航,船队达福建长乐后等候季风,季风来临后,船队开洋,先后到达了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锡兰山等地,最后到达古里,并在古里立碑。永乐五九月初二,船队回到国内。

  • 标签: 郑和 海外 出使 船队 明成祖 刘家港
  • 简介:11月28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会议审议通过了《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修订案)》,并将于20141月113施行。《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作为全国第一部规范地方志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于20037月24日由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会议通过,10月1日施行。此次修订案的颁布,标志着《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10来的首次修订。修订后的条例共26条,较原条例增加了13条。

  • 标签: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 修订案 人大常委会 地方性法规 会议通
  • 简介:今年是邓小平南方之行并发表重要谈话15周,也是这位伟人逝世10周。广东的传媒从1月下旬开始,连续发表纪念文章,回顾和评论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读报之余,15前我作为新华社记者采写国家主席杨尚昆考察广东而又目睹邓小平南行风采的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脑际。这是我几十记者生涯中一不寻常的采写经历,历久而不忘。

  • 标签: 新华社记者 采访 平凡 纪念文章 历史事件 国家主席
  • 简介:笔者于200612月22日,专程去省城云南省图书馆参观“首届云南省民间收藏品交流大会”高端藏品展示区,参观云南昆明发现的明代“郑和铜像”后,又到展厅另一处参观了被称为“无价国宝”的收藏品——明朝《永乐大典》残页,使我大开眼界.据介绍,

  • 标签: 《永乐大典》 云南昆明 残页 图书馆参观 收藏品 云南省
  • 简介:民国时期由官方组织第一祭祀陕西黄帝陵,是在外侮日亟、国难方殷的1935,距民国建立已经将近24。相传轩辕黄帝死后,葬陕西省黄陵县县城桥山镇北面的桥山上,故黄帝陵又称桥陵。黄陵所在的黄陵县,汉称翟道县,后秦称中部县,此名一直沿用至1944。这一,改中部县为黄陵县。民国时代,时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历届政府都顾不上祭祀黄陵。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很快陷入内外交困、穷于应付的窘境,自然视祭谒黄陵为“不急之务”,提不上议事日程。若不是国民党元老、曾任孙中山机要主任秘书的邵元冲,凭借其在国民党内的影响,极力提倡和四处奔走,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组织祭陵活动。19338月22日,时任国民

  • 标签: 黄帝陵 南京国民政府 国民党 民族主义 筹备委员会 同官县
  • 简介:郭沫若在青年时期,由创造社成员周全平陪同,从上海启程赴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一带,进行平生第一江南农村社会调查。这是他在日本第一比较系统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后所付诸的接触生活水平线下民众的行动。调查中,军阀混战的恶果、江浙农村的悲凉、百姓遭殃的苦难使他对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现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于郭沫若生前对此次调查的记录仅留下《到宜兴去》、《尚儒村》两篇散文,且其中一篇《到宜兴去》没有写完也未发表,故这一历史鲜为人知。这次调查,对他能在大革命失败后,不少知识青年彷徨歧途时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走上革命征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行动上的落实

  • 标签: 郭沫若 浙江长兴 江南 中国共产党 创造社 江苏宜兴
  • 简介:1952,荆江之滨30万军以75天建成万里长江第一个现代化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两年后的1954夏季,这一工程被首次运用。我生于斯,长于斯,近年对荆江分洪工程的前前后后作了较深的调查。现分述如下:1954:百罕见的大水1954五六月份,长江中下游连下暴雨,致使荆江下段江湖暴涨。7月,中下游暴雨未停,上游又连降暴雨。上游的暴雨雨区比中下游更广,降雨量也更强。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上游洪峰接踵而至,中下游又宣泄不及,这样巨流滞缓荆江一线,出现了近百来罕见的大水,荆江大堤面临严峻的考验。6月中旬,中央、中南行政区和长江水利委

  • 标签: 分洪区 荆江大堤 安全区 分洪工程 荆江分洪 总指挥部
  • 简介:北京电影制片厂始建于19494月21日,原名北平电影制片厂。194910月1日正式更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成长,现在北影厂已经经历了整整50个年头了。一、初创期成绩显著北影厂初建时,它的人员构成,一部分来自东北电影制片厂,一部分来自华北军区政治部电影队的技术人员,一部分是国民党原设在北平的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制片厂的员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同中国共产党早已休戚相关,同舟共济。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外地从事电影工作的驻北平办事人员,构成了二百多人的一个小厂,田方任厂长,汪洋任副厂长。北影厂在1949到1966的17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

  • 标签: 舞台艺术纪录片 1949年10月 影片 电影制片厂 北影 《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