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正>不论是日常生活语言或是文学语言,比喻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贴切的比喻可以使艰深的思想具体化,枯燥的事物形象化,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在其传世名著《文心雕龙》中对“比”、

  • 标签: 隐喻意义 修辞格式 比喻 心理因素 量度 机理
  • 简介:隐喻和转喻是符号学中重要的概念,最初被视为语言装饰的手段,后来人们认识到隐喻和转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文化形成了隐喻和转喻,各种不同的隐喻和转喻被赋予鲜明的文化特征。《左传》中就有很多隐喻和转喻现象,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辞令中的委婉语。委婉语通过隐喻和转喻方式形成,主要目的是为了避讳和求雅。

  • 标签: 隐喻 转喻 《左传》 辞令 委婉语
  • 简介:汉墓画像所见的六博图,是葬仪中用以对墓室进行时空仙化定性的符号,象征着墓室的另类时空属性;六博图之所在即仙界之所在。死后进入六博图所标识的空间,即是抵达异于人世的仙境时间结构之中。六博图是汉墓用以构造其生命转换功能的信仰符号之一,是汉人寻求某种特殊时空通道(“洞”)的一种历史呈现:仙界一刹、人间千年。汉墓六博信仰蕴涵着王质烂柯仙话、洞窟和洞天福地信仰的早期渊源形态。

  • 标签: 汉墓 六博图 洞穴信仰 洞天福地 仙界时空 仪式话语
  • 简介:庞大的隐喻是支撑起《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宏大小说的重要修辞手法。很多学者在对该隐喻进行热情关注和研究的同时,忽略了借代手法在普鲁斯特美学世界的重要性。法国著名文学批论家热奈特指出,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隐喻和借代实际上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本文旨在通过这两种修辞手法在作品的运用,对其紧密相连的关系作一论证。

  • 标签: 翻译语境隐喻 借代 相连关系
  • 简介:发生在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折射出清帝国对江南的矛盾心态:满族政权对以江南为代表的汉文化表示羡慕,同时又担心自身民族特性在江南文化的同化下被汉化。叫魂妖术就是在此种背景下被建构出来的幻觉,借此机会,满族政权对江南予以了严厉的批判,对自身的民族特性做出了刻意的保护。从这一事件中,也反映出帝国专制政权的潜在危机。

  • 标签: 江南 汉化 叫魂妖术 合法性
  • 简介:一、引言历来隐喻被视为语言的一种异体表达方式被纳入修辞学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发展到认知语言学,则肯定了隐喻的产生具有心理基础,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并且隐喻也被认定为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和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它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Lakoff&Johnson,1980:5)。这就把其翻译带入了与隐喻相关的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在原语和译语中的比较性研究。

  • 标签: 交际意图 动态认知 隐喻 翻译 法语 汉语
  • 简介:对儒家仕进之路的质疑,使得《红楼梦》试图借助对"女儿"纯洁的认同实现对文化危机的拯救。作为对"香草美人"文化隐喻传统的继承,"女儿"之真、纯、美在明清之际被视为"道德纯洁"和"政治干净"的象征,并因此被赋予形而上的意义。但是《红楼梦》的展开过程却宣告了此一拯救的失败。其原因可归结为:其一,宝玉的女儿崇拜论的狭隘;其二,宝玉对女儿气质的偏至认同。因之,"女儿"的终将长大与"诗性"的终将逝去,最终导致了整个诗性家园的毁灭。故而《红楼梦》既展示了对"女儿"救世理想的憧憬,又亲自进行了拆解。所以籍此,《红楼梦》不仅将晚明以降对"女儿"、"情"的讨论推向更深更远处,同时亦对文人在当时语境中的自我价值选择困境做出了一个批判性的、寓言性的表述。

  • 标签: “女儿”纯洁论 香草美人传统 才子佳人小说 文化拯救
  • 简介:“历代论者多从个人心境、志向、谋略等角度解释荀彧之死。荀彧辅佐曹操,又坚决反对曹操晋爵、加九锡,以至于死,并非当时特例。依附割据群雄、待时而动,以期匡复汉室,并在群雄欲代汉自立时坚决维护汉祚,是东汉末年士大夫普遍的政治抉择。故而,荀彧的人生历程展现了当日士大夫之群体动向,荀彧之死隐喻着汉末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匡复之志”最终归于失败的命运。

  • 标签: 东汉 士大夫 荀彧 匡复之志
  • 简介:自福楼拜的《布瓦尔和佩库歇》问世以来,有关作家创作意图的问题一直吸引着评论界的目光:人们总试图以消极/积极、愚蠢/智慧等此类相反的立场来阐释文本。通过对象征手法的解读,本文试图揭示该小说背后的隐喻——人类的认识史,从而探究小说家在这一开放文本中持有的与现代世界相适应,超越传统二元对立价值判断藩篱的中性态度——纯粹的怀疑主义。

  • 标签: 《布瓦尔和佩库歇》 隐喻 怀疑主义 开放文本
  • 简介: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通过内陆欧亚草原通道的人文互动与交流,远在张骞通西域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客观存在。史前东西方远古居民通过草原地带交通路线进行的文化交流,代表了中西文化交流历史长河中的早期浪潮。种种迹象表明,早在距今9000年的小河西文化和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史前的中国与西方之间就存着反映在石质容器上人群互动和文化往来。

  • 标签: 石质容器 草原丝绸之路 史前中外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