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陕北有一首唱响全国的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歌中的一句歌词是“满天的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睛了天”。这句歌词,不光是陕甘老区人民的心声,也反映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西北革命根据的一段史实。

  • 标签: 西北革命根据地 史实 土地革命战争 毛主席 歌词
  • 简介: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华北各根据政府从密切"官"民关系,开展社会动员的需要出发,加强了对公历新年活动的组织领导。通过新年团拜、军民联欢等方式,中共以公历新年为契机,展现了政府和军队的亲民形象,推动了根据中心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根据各项建设事业的深入,政府和军队的民主作风和严明纪律,也都改变着民众对"官"的传统认知,使他们对公历新年这个官方节日做出了积极回应。华北根据公历新年从冷清到热烈的变化,体现了中共利用现代节日符号开展社会动员的努力,也反映了根据官民之间日益亲密的互动关系的形成。

  • 标签: 华北根据地 公历新年 社会动员
  • 简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同难当头,国共两党合作,共御外侮。此后不久,朱德受命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率部自陕北开赴山西前线。

  • 标签: 朱德 抗日 临汾 国共两党合作 1937年 卢沟桥事件
  • 简介:空军学员杨季豪,1937年10月23日牺牲于南京,时年仅23岁。抗战时期的烈士记录曾经这样叙述这位轰炸机驾驶员杨季豪的生平:

  • 标签: 西南联大 烈士 奖学金 航空 抗日 1937年
  • 简介:三、宁夏当局与国民政府保持一致的政治立场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人民民主运动蓬勃兴起,国民政府不得不对国家机关体系作出调整。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4月1日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并于7月2日以国民政府的名义正式公布。

  • 标签: 抗日战争时期 政治态势 宁夏 《抗战建国纲领》 国民政府 全国代表大会
  • 简介:1942年5月17日,星期日,对于27岁的'飞虎'路易斯·毕晓普来说,是一个改变一生的日子。他191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最西北的德卡尔村,家族有从军传统:祖上驰骋美国内战沙场,父辈赴欧投身'一战',同辈中多人参加'二战',三个姐姐甚至同一天参加妇女军团。毕晓普成长时,恰逢飞行热席卷美国。许多乡村集市停着飞机,只要给几块钱,飞行员就会带人遨游蓝天。飞行竞赛和特技表演也大受欢迎。陈

  • 标签: 地狱逃亡 抗日飞虎 毕晓普地狱
  • 简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抗日战争中。一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对中国是“不宣而战”,中国对日本是“战而不宣”,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竟然都没有宣布进入战争状态,也未正式宣布绝交。中日间如此奇怪的战争状态,其实有着鲜为人知的内幕。

  • 标签: 抗日战争 中日两国 全民族抗战 中国政府 日本政府 战争状态
  • 简介:柳州市地处广西的中部,属于我国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城市和广西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并且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建设历史。到现在我国柳州市还是保留了许多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体现了我国人民之间的广泛文化交融以及高超的智慧。纵观柳州市保留的多种多样的文化遗产,抗战文化遗产属于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并且有着较大的保护价值。本文探究了柳州抗日战争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必要的借鉴。

  • 标签: 柳州 抗日战争 文化遗产
  • 简介:1934年.王洛宾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为实现去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深造的梦想,毕业后.他便在北京一所中学当音乐老师.以期挣到留学费用。然而,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让王洛宾彻底打消了去法国留学的念头,他毅然投笔从戎。当听说山西有八路军和抗日组织时.他便决定到山西去抗日。他离开北京后。先到天津,再到青岛、郑州,绕行了一千多公里.最终来到山西的洪洞县。

  • 标签: 王洛宾 “卢沟桥事变” 日剧 演出 服务 西北
  • 简介:全面抗战爆发后,云南省政府主席、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龙云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输送27万滇军到前线参加抗日,先后在台儿庄以及其他战役.英勇杀敌,血染山河,为国家和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抗战史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标签: 云南省政府 抗日战争 人民 全面抗战 高级将领 国民党
  • 简介: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大批朝鲜志十流亡昔日的宗主同中国,在中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抗日运动。由于实力的不对等,朝鲜志十只能地下活动,在中国策划了许多针对日本的暗杀活动。其中1909年在哈尔滨刺杀日本前首相、1932年在东京刺杀天皇和在上海虹口公园刺杀日本众多高级官员三大暗杀活动,震惊了全世界。

  • 标签: 抗日运动 中国 暗杀行动 朝鲜 策划 志士
  • 简介:2016年12月中旬以来,每天下午,西藏自治区老干部活动中心排练厅内,鼓声震耳。童声齐鸣。50多名孩子旋转着空灵的身影,舞动精灵般的表演,令人眼花缭乱。这群正值花样年纪的少年,是来自索县中学的50余名初中生和索县亚拉镇雪热巴队2名孩子。

  • 标签: 原生态文化 热巴 老干部活动中心 藏地 西藏自治区 初中生
  • 简介:2016年,玉林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地方志工作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广西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实施方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地方志事业工作机制。

  • 标签: 《地方志工作条例》 玉林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发展规划纲要 地方志事业 六中全会精神
  • 简介:台湾海峡是中法战争第二阶段的主要作战地,杨岳斌是这一战场的主要指挥者。他组建乾军,远征万里,夜渡海峡,潜入台湾主持军务。针对法国"踞为质"的侵略行动,他提出了"保全边圉"的应对五策,为筹防台湾、抗击法军入侵而殚精竭虑。台湾防卫的成功,迫使法国最终签订了和约,使中法战争成为近代中国一次没有赔款的中外战争。杨岳斌不顾家难,勇赴国难,以忠君爱国的实际行动为时人做出了表率。这正是值得后人追思与学习的精神之所在。

  • 标签: 中法战争 踞地为质 乾军远征 护台策略
  • 简介:2017年7月31日,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冀祥德,副主任邱新立一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吉尔拉·衣沙木丁,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廖运建等陪同下,到新疆方志馆(新疆情展示中心)调研建设情况。吉尔拉·衣沙木丁全面介绍了建设新疆方志馆(新疆情展示中心)的必要性和整体情况。

  • 标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方志馆 李培林 地情 调研
  • 简介:本文以“仁波切——皈依弟子”为分析主线,以当代中国康北藏区囊谦精神地标阿育王塔的重建为个案,呈现了昔日由囊谦王族牵头的地方公益景观,并借由竹巴噶举派第八世阿德仁波切勾连的教派海内外网络及其汉裔皈依弟子们的供养网络得以复建的过程,对其中供养的原因以及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汉裔对藏传佛教供养所带有的福利倾向,还依据受益目标的差异,区分了“藏区社会福利”供养檀越和“藏传僧团福利”供养檀越,探索对当代藏传佛教发展中汉裔供养的恰切解释。

  • 标签: 跨族裔善财 福利供养 宗教地景 藏传佛教
  • 简介:历史时期我国东北辽宁地区的气候更为寒冷,将历史地理研究中气候变化的数据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描述相结合,可知清代辽宁地区气温较今偏低。当地满族居民为了适应这种气候条件往往在建筑上应用一些防寒保暖措施。其建筑外墙则使用宽厚的方砖修筑,起到了隔挡冷气、保障室温的作用。在院落布局上满族住宅有着宽大的场院,保证了阳光照射充足。清代以前满族封建地主、贵族的居室往往选建在地势较高的坡地;满清时期的宫廷建筑则发展应用了具有多用途的采暖系统;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保温、采暖等材料的输入,其被逐渐应用于满族建筑当中。满族建筑的这些特征直至今日仍有所保留和反映。

  • 标签: 寒地人居 满族 建筑防寒取暖 采光
  • 简介:笔者近年来整理四川历代旧志和情文献资料,闲暇时也喜欢翻阅这些资料。从中常常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词,而这些词又与四川历史上一些人物的绰号有不少关联。

  • 标签: 地情文献资料 “绰号” 四川 人物 旧志 历代
  • 简介:广西的铜鼓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算起已经30多年,但是在万家坝等8型铜鼓中,比较明确矿料来源的只有北流型和灵山型,铸造问题也是一直悬而未决。通过比对广西各类型铜鼓和铜、锡、铅矿点的分布范围,可以看到二者之间存在高度对应:铜、锡、铅矿点的分布是影响铜鼓分布的重要因素,矿点开发的程度和年代早晚也间接影响到铜鼓类型的兴衰发展。这样的分布规律暗示着铜鼓应是在古人有目的选择靠近矿点的地理位置后,就地或就近取材铸造。铜鼓从云南传入广西后,在广西被“本土化”,骆越、西瓯、僚、乌浒、俚等先民利用广西丰富的矿产资源,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铜鼓文化。

  • 标签: 古代铜鼓 矿料来源 铸造地
  • 简介:从菲利普王之战到独立战争结束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属北美殖民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印第安人囚掳叙事。对于被印第安人掳获的殖民人而言,这些叙事不仅是其建构印第安人作为"野蛮人"的"他者"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暗含了对自身角色与身份认同的理解。殖民人运用清教、自由和权利话语,使印第安人的"他者"形象从"崇拜撒旦、堕落邪恶的异教徒"到"迷信愚昧、酗酒食人的野蛮人",从"好战残忍、热衷杀戮的嗜血恶魔"演变为象征"专制暴政、贪婪腐败的文化符号"。这种建构的复杂流变内含了野蛮与文明、宗教与世俗、他者与自我之间的对立,激发了殖民人的危机想象与自我审视。它不仅加速了殖民人对印第安人身份的排斥,还深化了殖民人对自身特质的认知,促进了其身份认同由殖民人、英国人向美利坚人的过渡与转变。

  • 标签: 殖民地人 印第安人 囚掳叙事 “野蛮形象” 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