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一、自然之中国最早的青瓷是所谓“原始青瓷”。原始青瓷可以说是“准瓷器”,虽然它的胎质、硬度等等都没有达到青瓷的标准,但它却是最早的瓷器雏形,它的出现不仅预示着瓷器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青瓷作为瓷器大系中主要成员的基本特点,这就是从胎到釉之“”。

  • 标签: 自然 人文 青瓷 瓷器 “青”
  • 简介:位于“草原边缘”“走廊交界”与“中间圈”的藏东地区,拥有文化结构上的特殊性:由于远离西藏中部,安多避免了中世纪吐蕃王朝覆灭后卫藏的弥散状态。10世纪中叶佛教的后弘期复兴,可以看作是藏东安多与藏西阿里两个外围地区向中心辐射的结果。本文试图从安多、唐(现青海西宁)出发,以响厮哆与格萨尔相似的叙事结构作为隐喻,说明后弘期的佛教复振与影响在当下的安多社会与文化中依旧存在。

  • 标签: 安多(Amdo) 青唐 唃厮啰
  • 简介:洪帮历史概况洪门在中国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由南明抗清名将郑成功创立。当时,洪门的组织虽然很严密,但缺乏章程与规范,这个时期的洪门多少带有"革命"的性质。此后,由于帮会分子成分复杂,良莠不齐,其组织逐渐发生了质变,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竟成了敌伪残害人民的帮凶。现将有关情况分述如下:反清复明时期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带领战船300多艘,将士25000人,从厦门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发,欲收回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经过9个月的围攻,荷兰总督揆

  • 标签: 青洪帮武汉
  • 简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被日军占领沦为"孤岛"期间,许多文化界名流或撤离或隐居,上海文艺园空旷的土壤上,先后出现了两朵别致的花卉——苏和张爱玲。她们迅速走红,成为上海文坛最负盛名的女作家。她们系好友,却又性格不同,文风迥异。如果以花喻人,那么,苏是一朵杜鹃花,红艳热烈,豪放明朗热爱交际,朋友很多;张爱玲则是梅花,冷漠倨傲,孤僻苍凉,喜欢独处,朋友很少。苏的文字通俗清浅,一目了然,是单纯的白描。无论才华和见识,抑或文字的功力和技巧,苏无疑都逊色于张爱玲,然而这些都不妨碍张爱玲欣赏苏。张爱玲算得是眼高于顶的人了,但对苏却毫不吝惜自己的赞语:"苏的文字做到了一种‘天涯若比邻’的广大亲切,唤醒了古往今来无所不在的妻性和母性的回忆,实在是伟大的。低估了苏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代的文化水准。如果必须把女作者分作一档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作家实斋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这样描述他当年见过的苏:我想像中的苏,是爽直、豪放和饶有男子汉气概。我眼前见到的却是一个烫着卷发、身着时装的现代佳人,然而我们闭上眼睛,只听她的高言傥论,又活似一个辩才无碍的男子汉了。"

  • 标签: 苏青 张爱玲 上海 女作家 文字 竹青
  • 简介:演员总是容易被人记住。刘珍是孝昌县楚剧团的演员,青衣,我看过她的戏,特别喜欢那折戏里的声腔。她的声音有点沙沙的,像如今的流行歌手,并不一味高亢嘹亮,我反而记住了。听人说她丈夫是剧团团长,叫陈华桥,我记不住。电话打来时,我脑子一下子转不过来,只听到是孝感方言,口音很重,是谁呢?陈华桥又说了一遍,说是孝昌县楚剧团的。哦,这才想起来,是的是的,陈华桥,刘珍的丈夫。电话里他很焦急,没等我发问,就央求我帮忙。什么事情呢?他说,他们在外面演出,经过一个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我也没听清。只听清楚他们的演出车被交警扣下了。原因是舞台演出车没有牌照。

  • 标签: 青衣 舞台演出 流行歌手 孝感方言 孝昌县 剧团
  • 简介:下面的故事,是真实的经历,不是编小说。40多年前.我所在的贵州小县城凯里周围,迁来十几个隶属于第四机械部083系统的“中央厂矿”,它们好像雨天后林子里的蘑菇一样,散布在四周的山旮角里,接着,在每周例行的“赶场”时,

  • 标签: 《非青非红》 故事 中国 当代文学
  • 简介:塔屹立于红枫湖坝下,曾是清镇八景之一,称为“塔耸青云”。塔建在东门桥河岸山石之上,为七级封团式六角锥体石塔,高21米。自河中观之,四周山环抱,塔就像一支“刺破青天锷未残”的长箭,迥出空虚上;又好似一支直立的玉萧,在为这宛若游龙的河水奏鸣。

  • 标签: 角锥体 红枫湖 群山环抱 游龙 八景 门桥
  • 简介:胡汀先生的画,仅庚寅年间,在香港就有四五家美术杂志刊载,不可不令人刮目。胡汀先生所有今天的收获,全在睿智的选择。其一是他大胆选择了这种创新的大写意山水,人生苦短,画家不二,胡汀先生提醒画家,惟有正确选择方为上策。

  • 标签: 清新 意境 大写意 画家
  • 简介:小镇的可爱,在于很多很多的角落,一个转角就可以把喧嚣远远抛开,在这些幽静处,时间轻轻滑过,不是了然小镇的岁月如何斑斓,是在人来人往间,努力看清自己的轮廓。岩距离"高原明珠"花溪不过十来公里,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岩在多数人心里籍籍无名,只是历史教科书上的一个事件。大学时,老师提到"大文化"的概念,说到各类文化的融合共生时提到了岩——当地居民家中既有圣母像,也会在门楣上贴着"秦军胡帅"的门神;小镇里既有天主堂、

  • 标签: 青岩 籍籍无名 历史教科书 高原明珠 生时 冬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939年冬,古城西宁滴水成冰。西宁街头出现了三十几个异乡人,他们随身携带的"能说话的箱子",吸引了当时的西宁人。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风度翩翩、浓眉大眼的年轻人,他就是著名导演郑君里先生。在这个抗战硝烟四起的冬天,郑君里一行为何要来到地处偏僻的青海?"他们从重庆出发,先后去了宁夏和甘肃,最后来到青海。

  • 标签: 郑君里 来青 抗战电影 中国电影制片厂 硝烟四起 群众场面
  • 简介:在人间的最后几年,门庭冷落,无人上门。细究起来,这并非全是人情势利,着眼于苏的贫穷,而是由于政治的原因。曾被囚禁过的苏就像是带菌者,

  • 标签: 苏青 带菌者 人生 原因 人情 张爱玲
  • 简介:<正>张匹生于1878年9月,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第八期。在东京他和廖仲凯等同志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了震惊世界的辛亥武昌起义。他追随孙中山先生19个春秋。辛亥革命后旋又参加讨袁等北伐战争,当蒋介石发动4.

  • 标签: 东渡日本 张辉瓒 二军 士官学校 国民革命 国民党反动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17年12月22日,文化艺术出版社王红同志告诉我,田先生明年就七十岁了,想为他出一本祝贺的集子,希望我能写一写田先生。他知道我和田先生的关系,也知道我一定会写这篇文章的。的确,田先生是我最敬佩的同事、最好的朋友,无论于公于私,我都应该写一写我所知道的田先生,田也值得写,有得写。我和田先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同事。1979年7月我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工作。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艺术研究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展演活动 艾丽丝
  • 简介:桑树为落叶乔木或灌木,其树干可制器具,枝条可编箩筐,桑皮可作造纸原料,桑椹可供食用、酿酒,桑叶还可养蚕。由于桑树在农耕时代无与伦比的作用,在远古时期,它便开始在我国大量栽种。据相关记载,中国种桑养蚕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

  • 标签: 风雨 种桑养蚕 落叶乔木 造纸原料 远古时期 桑树
  • 简介:1942年10月16日出版的《古今》杂志第9期上,刊登了苏的散文《论离婚》,此系苏首次在该杂志上露面。《论离婚》是苏散文串珠中最美的一颗,写得相当精彩,尤其是其中一些个性鲜明的议论,堪称绝妙。比如─—……意见不合也真的决不会是什么难以偕老的原因,夫妻要好不要好可与意见绝无关系。一般人找对象常爱瞎扯一套,什么要意见相合哩,志趣相同哩,全是欺人欺己的废话。夫妻第一要讲相配,相配便可为偶,合呀!同呀!都是没有用的。什么叫做相配?那好比底之于盖,钮之于孔,配起来可以合成一件东西。两双底,两个钮,或两只盖,两个孔在一起,便只好做朋友,不能算是夫妻。古人以阴阳代表夫妇之性别,以刚柔说明夫妇之性格,以

  • 标签: 苏青 陈公博 女作家 中日文化 官场 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