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足4000年,我们最发达的是史官文化.到清史就有二十五史。从春秋到清末,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来整个历史进程充满着破坏力,中国历史上被人记住的往往是破坏性的人物.陈胜、吴广、项羽、刘邦、

  • 标签: 现代中国 历史进程 文字记载 二十五史 史官文化 中国历史
  • 简介:清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汪中尊崇汉学,排斥宋学,而礼学造诣深厚,对如何践履孝道、改良贞节礼俗和救助孤寡均不乏己见。他的主张既是与宗宋学者及当时名流进行对话,又受现实生活激发,其局限性同样应从思想和社会的双重背景来理解。汪中的礼学思想产生了不同反响,南菁书院即为典型事例。

  • 标签: 汪中 清代礼学 孝道 贞节观
  • 简介:2012,伦敦奥运圣火点燃,一切如同举世盛会往昔:如火如荼,激越昂奋……

  • 标签: 奥运圣火 伦敦 记忆 记事
  • 简介:众所周知,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是中国学术界耀眼的明星人物。1930年,正是其学术盛年,他在清华大学任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成为清华文科的学科统帅与精神领袖。1932年的《清华文学院同学录》中,首页“评议会”成员集体照,俊朗挺拔的冯氏身居照片中央,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也倚身一侧,其锋芒形神大有盖过梅校长之势。

  • 标签: 《世界日报》 冯友兰 中国学术界 清华大学 被捕 大学校长
  • 简介:大象和老虎曾在广西许多地方都留有它们的雄姿威貌,而如今已难见其踪影。广西方志的物产篇里,对大象和老虎的栖息地、活动范围、分布状况、数量种类以及人兽相搏等等情况都有所记载。查阅和研究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史况,反思人类过去对野生动物,特别是对大象和老虎的错误捕杀行为,更加珍惜和爱护自然生态环境,善待各种野生动植物,进一步做好环保工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期望在广西各地的自然保护区里能重见生机勃勃的野生大象和老虎,将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 标签: 广西 大象 老虎 方志
  • 简介:1973年,一位学者撰文批评功能人类学,得出结论说:社会形式及其类型转变的历史学研究,及对帝国主义的有体系的研究,本应是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而顺理成章,人类学本应是这门社会科学,但它一向未研究这些方面。

  • 标签: 人类学史 近代 社会科学 历史学研究 批评功能 社会形式
  • 简介:综观中国近代研究郑和家史,从云南省为开端,正如原交通部部长彭德清序“直到一九一二年发现昆阳马哈只墓碑和一九三六年发现《马公墓志铭·郑氏世系家谱》才知道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晋宁县)人,回族,明成祖朱棣赐姓郑,选为内宫监太监,使我们对郑和有了进一步了解。”

  • 标签: 玉溪县 中国 郑和家谱 云南 文物研究
  • 简介:受到年鉴学派'整体史'设想的影响,现在的宋代政治史研究重视结合系统、空间、网络等不同侧面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政治,这种追求全体性的研究倾向是大势所趋。另外,将政治看作'谁、什么时候、通过怎样的手段、获得什么'的过程,由政治过程的视角考察政治,同样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为了阐明政治背后具体的社会网络、人际交往等问题,本文将尝试充分发掘政治史研究中较少运用的书信史料的价值。书信具有双向性史料的特征,可以如实地反映撰写的一方和接受的一方之间的关系性,以及两者之间思想和感情等交流,所以,对于人际网络的研究,它无疑是最重要的史料之一。而且,从史料的这种特性来看,同样也适合应用于政治过程的研究。本文的研究以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中的'启'为主、'书'为辅,得出如下结论:一、宋代官僚、士大夫之间以书信为媒介加强了相互的关系,并参与到具体的政治过程当中。在以科举—人事体系为中心的官僚制以及以官僚制为核心的社会中,令日常政治更加圆滑地运作起来的是网络,而书信则是该网络的重要媒体手段。二、通过对魏了翁'督府'期间所写'书'的考察,证明了与公文书并行的'书'在维系'中央政府'—'督府'(由督视和幕僚组成拥有强大权力的上级地方军府)—'地方政府'三者的行政运作上承担了重要的职能。公文书真正抵达中央、再经过审议、然后实行,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而与此相对,'书'则是更为快捷直观的一对一的交流,对政治过程的推进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书信政治 先生大全 功用魏
  • 简介:大量地方民间信仰通过寺庙名录等资料被收录在明清方志中。经过方志书写加工,民间信仰往往与历史人物相结合,形成官方认可的地方文化。从相关方志记载来看,山西崞县的蒙恬、扶苏崇拜在长城地域空间下,实现了民间鬼神崇拜与著名历史人物跨时空融合。这一过程,得到了当地方志书写与相关长城记忆的双重加工,影响了当地民间信仰与文化精神的生成与演变。

  • 标签: 信仰 崞县 扶苏 蒙恬 方志书写 长城记忆
  • 简介:书信在《朱文公文集》中占据近半篇幅,历来为朱子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这两千余封书信,于《朱文公文集》中分为政治、学术两部分。通过分析宋元两朝文集中对朱熹书信真迹的题跋,尤其是对末被收录到《朱文公文集》中书信的考察,可以揭示出《朱文公文集》的编纂者是如何基于政治、学术的考量而对朱熹文献加以再整理,从而呈现朱熹文献中朱熹之学与朱熹後学的差异,以及更普遍存在的理学义理与理学文献之间的复杂关系。

  • 标签: 朱熹 朱文公文集 书信 题跋
  • 简介:<正>“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但这两个范畴不是同时产生的。从“意象”到“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史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对这条线索进行深入的考察,能使我们获得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新的启示。(一)意象说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意象”最初主要是作为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只含有淡薄的美学意味。《周易》中关于意与象的言论,可以说是意象理论之滥觞。《周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属《周易》中《传》的部分,《易传》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兼蓄了儒道两家的许多思想。上引《系辞》中的那段话同庄子学派所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精神是一致的,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意”是“言”所不能完全表达清楚的,而这“言”所不尽之“意”却可以通过“象”完全地明白地表达出来。其实,言所未尽之意,象也未必能尽之,《周易》的看法应该说有很大偏颇。但

  • 标签: 文艺美学 “意象” 审美意象 中国古代 发展史 意境说
  • 简介:19世纪60年代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官员在内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直面那个曾经只是“道听途说”的西方世界。西方先进的科技给他们以强烈的冲击,一部分人逐渐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了认知体系以及思想世界开始发生变化。

  • 标签: 王韬 中国士人 西方认知 思想世界
  • 简介:海上私掠是指由一国政府颁发“私掠许可证”,授权批准本国的私人船只针对敌国船只或港口进行袭击和劫掠的行为。从事海上私掠的人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海盗”,而是具有鲜明政治和民族倾向的“私掠船员”。本文以17至19世纪的法国“海上游击战”为考察线索,深入分析海上私掠在法英战争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 标签: 海上私掠 私掠许可证海上游击战科尔贝 叙尔库夫
  • 简介:北京是国内最早开展城市史研究的城市之一,30多年来先后有《北京通史》(10卷,中国书店出版社,1994)、《北京专史集成》(多卷本,人民出版社,2008~2016年连续出版)、《北京城市发展史》(5卷,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等集体性著作问世,坊间亦不乏数量众多的通俗性普及读物,但真正集中于某一专题的高水准、学术性研究成果仍然不多。1997

  • 标签: 功能演变 北京北平 北京城市
  • 简介:“天下”原指中国领域,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肇端於五胡建国华北,逐渐形成了将四夷也包含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之内的新“天下”意识。这种新天下意识随着当时规模巨大的人口移动,被传播到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等国,并影响到古代朝鲜、日本的国家建设。正是在这样一种国际动向中,倭国王从倭王武时代既向中国皇帝称臣,同时又自称“治天下”之王,到隋炀帝时代倭王自称“天子”,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天下”意识。伴随着新天下意识在东亚的形成和传播,魏晋南朝的世界秩序最终被北朝隋唐的世界秩序所取代,东亚各地区也进入新的中华、天下纷然丛生的时代。

  • 标签: “天下”意识 倭国 中国 东亚 世界秩序
  • 简介:洪武九年,荆墩门自隆阜戴氏宗族中派分出来。至第三代,该门叔清、叔明二人通过人口繁衍、家业发展、家风家声建设以及家族文化建设等活动,基本上完成了家族组织的建构,降至明末,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相当可观的商业家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以及生活实态等,真实地呈现了一个徽州商业家族的发展图景,一定程度上为考察徽州地域乃至各地汉人家族的发展面相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案例,并且从中还可归纳出一些家族发展的共性特征。

  • 标签: 明代 隆阜戴氏 荆墩门 派分 组织建构 生活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