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清王朝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救亡”和建立“新中国”①成了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们思考的主题。自清朝末期康有为提出“新中国”一词后,经改良派、立完派和革命派知识分子的传播和发展,“新中国”成为清末知识分子共同构筑的一个流行词和国家理想,成为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一笔。“新中国”之“新”是区别于“中国古代王朝”涵义的“旧中国”而言的,是指“中国”进化成“近代完整国家”以后形成的“新国家”。清末知识分子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提出了各种形态的“新中国”构想,本文将试着展现清末知识分子对“新中国”构想的提出、发展和变化历程,揭示不同时期“新中国”具有的不同涵义,以及“新中国”与同时期相关表述的不同特性。

  • 标签: “新中国” 清朝末期 知识分子 国家构想
  • 简介:当前,中国知识分子“犬儒化”以及中国人是否仍需要“启蒙”的问题是知识界关心的一个话题。本刊资深作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资深学者资中筠。她先从自己曲折的心路历程讲起。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道统 “启蒙” 心路历程 知识界 中国人
  • 简介:本文沿着纳塞尔《知识与神圣》第二章“何为传统”的思路,对“传统”一词的定义、内涵及其不同维度进行了解读,并对传统与现代的对抗这一传统主义主题进行了阐释和讨论。,

  • 标签: 纳塞尔 传统 神圣性 现代主义
  • 简介:晚清西学知识的传播在“知识复制”上呈现出多种形态,是考察晚清书籍史需特别重视的环节。这襄期望结合《万国公法》及“公法”的“知识复制”,以揭示晚清西学书籍在流通上所展现的特质。通过各种“类书”、“提要”的方式对各种书籍进行选择,是晚清较为流行的方式,而书籍在多大程度上流通及被士人阅读,往往与斯时的价值取向有密切关联,在晚清不得不提及的即是科举改制的影响。此外,就知识传播来说,还不可忽略作为新型媒介的报章发挥的重要影响。对这些因素略加分析,对把握晚清中国西学知识的传播所呈现的特质,不无裨益。

  • 标签: 西学东渐 《万国公法》 公法 知识复制 科举改制
  • 简介:钱茂伟著《史学通论》是一部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与史学理念指导下,力图通过新的理解方式建构而出的、能反映本世纪初十年学术水准的通识教育读本。该书聚焦于以小历史为核心的公众史学,并以此为重心建构知识系统,反映出公民时代大众史观的觉醒。由小历史而大历史,由历史书写而历史研究,由史学实践而史学理论,《史学通论》建立起一种内涵与功能更为全面的普遍历史学,建构了一种与公众生活更加贴近的史学概论知识体系。

  • 标签: 史学概论 史学通论 公众史学 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