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电视新闻作为一种大众传媒,以其独特的视听效果,及时将新闻事件传播到千家万户。而电视新闻的这种独特魅力是与电视新闻工作者独具慧眼的创作分不开的,故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准确把握新闻宣传的“度”,以正确发挥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 标签: 电视新闻 舆论导向 媒体 新闻工作者
  • 简介:图片新闻西藏爱国人士在内地参观学习1996年9月20日至10月15日,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以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西藏军区副司令(少将)嘎玛泽登为团长的西藏爱国人士参观团一行28人,先后赴天津、辽宁、吉林、北京、四);I等地参观学习。参观团一路参观了北...

  • 标签: 参观团 乡镇企业 汽车制造厂 参观学习 图片新闻 爱国人士
  • 简介:安岗同志近影1986年9月金秋时节和1998年7月盛暑炎夏之际,首都新闻界知名人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研究生院新闻系的教授、研究人员、校友们、同学们,先后齐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经济日报社礼堂,纪念安岗同志从...

  • 标签: 新闻教育事业 社会主义 《经济日报》 总编辑 《人民日报》 大白菜
  • 简介:曾任《中央日报》总编、《申报》副总编的报界奇人卜少夫,于2000年11月4日,在香港逝世。卜少夫是江苏江都人,1909年出生,经历漫长曲折,享年92岁。由卜少夫独力支撑创中国期刊史的奇迹,长达56年又10个月的《新闻天地》杂志,在卜少夫去世前一月停刊。卜少夫自己说:“我为《新闻天地》尽瘁一生。”幼有新闻天贼陈布雷所倚重卜少夫自幼就有从事新闻事业的天赋。据卜乃夫(即作家无名氏,卜少夫之四弟)说,卜少夫在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时,才十几岁,就创办了《雪花报》,以后又办《活跃》周报,成为当时南京最“活跃”的刊物。1929年,卜少夫考入上海的中国公学,当时胡适任校长。一学期后,转人中华艺术大

  • 标签: 新闻事业 《申报》 天地 蒋介石 中华艺术 《民国日报》
  • 简介: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华北以后,即迅速建立起殖民地性质的新闻事业系统,对新闻出版予以严格统制,防遏一切不利于其殖民统治的思想言论,肆意传播其法西斯侵略主义,蒙骗沦陷区人民.

  • 标签: 华北 新闻事业 日本侵略军 法西斯侵略主义 管理体制
  • 简介:“客里空”是假新闻的代名词。客里空这个虚构的文学典型人物出自前苏联作家考涅楚克的话剧《前线》,剧中有个特派记者叫客里空,此人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为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以客里空为题,向读者作了介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作者;

  • 标签: 新闻自律 《晋绥日报》 《前线》 苏联作家 典型人物 新闻通讯
  • 简介:两年前,八集电视纪录片《血脉》,在天山脚下乌鲁木齐一个铁路职工家开拍。这位铁路职工是音乐爱好者,与台湾台南的一位词作者鸿雁传书10多年,探讨中国古典文学,一个谱词,一个作曲,隔海唱和。6个月后,《血脉》摄制组赶到台南,用镜头将两位远隔千山万水从未谋面的中国人连在了。一起。

  • 标签: 血脉 铁路职工 中国人 乌鲁木齐 故事 唱和
  • 简介: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新县广播电视事业过去发展较为缓慢,直至90年代初,新县境内仅有一座功率为300瓦,始建于1979年的西寨电视差转台,开始省电视台节目的转播,没有自办节目。全县17个乡镇,197个行政村,就有8个乡镇、111个行政村收看不到电视节目,收视率不及35%;全县32万人口,有12万人收看不到电视。为改变这种落后面貌,新县广播电视局采取了“向上级要一点,财政拨一点,自己筹一点”的三点发展措施,发扬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强攻硬上,使广播电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振兴发展之路。新县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牵动了各级领导的心。1995年,当老区新县广播电视

  • 标签: 广播电视局 广播电视事业 电视节目 自办节目 有线电视网 电视差转台
  • 简介:引子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历经曲折,衰而复兴,巍然屹立,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 标签: 延安魂 理论延安 电视理论
  • 简介:新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新闻材料的压缩始终是语段压缩的热点。常见的考查题型有:1.概括新闻主要信息,2.拟导语;3.拟一句话新闻;4.拟新闻标题。新闻类语段压缩主要考查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核心能力是筛选信息和概括表达),能力层级为D级(应用)。

  • 标签: 语段 主要信息 主题 开发计划 春季高考 语言表达能力
  • 简介:1946年12月24日,寒风凛冽的圣诞前夜,古城北平发生了一件令人发指的暴行,驻华美军海军陆战队长皮尔逊在位于东单的练兵场小树林中,强奸了北京大学先修班的18岁女生沈崇。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沈崇事件”。次日,私营通讯社亚光社率先作了报道。国民党当局惊恐万分,下令严禁各报刊登事件经过。但仍有《新民报》、《北平日报》、《世界日报》等多家报纸突破当局的威胁和严密封锁,相继报道此消息,揭露事件真相,抗议美军暴行。而且《新民报》在发表消息时,还将中央社要各报不准刊登的通知也作为新闻予以公布,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公愤。新闻界的介人,使事件本身再也无法掩饰。一场由“沈崇事件”引发的爱国斗争迅速在北平掀起并延及全

  • 标签: 沈崇事件 追踪报道 新闻价值 燕京 国民政府 国民党
  • 简介:二战期间,《大公报》社记者吕德润曾从缅北战场发出一篇篇文辞优美的战地通讯,表现中美两国军队并肩作战的实况,在大后方拥有许多读者。时过境迁,这些战地通讯的史料价值和广泛影响还往往被人们提起。吕先生有感于此,联想起一些当时不能说,也不宜说的“内幕新闻”,作为原战地通讯的补充,也有发表的必要,相信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当年发表的《中美训练军区巡礼》及由此引起的回忆便是其中之一。

  • 标签: 战地新闻 新闻后事
  • 简介:<正>上海在民国时期集中了大量的中外报刊、广播电台与通讯社,在国内外都有重要的影响。日军占领上海后,非常注意控制报刊舆论。当时上海的许多新闻机构都设在英、法租界,日军一时不能进入这里,就胁迫英、法租界当局取缔抗日言论与宣传。1937年11月13日,淞沪抗战刚刚结束,租界当局就发表谈话,警告凡在租界的华文报纸立论要更加慎重,不准有“日寇、汉奸”等字样在报上出现,也不准报纸报道抗战与惩处汉奸的消息。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的当天,租界当局便同意日方在南京路的哈同

  • 标签: 《文汇报》 汪精卫 新闻界 法租界 《新闻报》 汉奸
  • 简介:1956年,北京的金秋时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出版专业开课了。出版专业诞生在“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中。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毛主席在会上提出中国应该有大批知识分子,全党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迅速赶上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会议发出...

  • 标签: 出版专业 大新闻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编辑工作 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