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正>谢尔盖·尤里耶维奇·克柳多夫是苏联当代著名蒙古民间文学研究专家,现任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克柳多大1941年生于莫斯科,196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文学系,毕业后留校,从师于E.M.米列金斯基教授,研究俄罗斯民间文学及世界各民族史诗,并在导师的劝告下自学了蒙古语,专攻蒙古民间文学。在莫

  • 标签: 蒙古学 民间文学研究 莫斯科大学 苏联 蒙古语 世界文学
  • 简介:“曲”者,“曲”是水的意思,“”是电的意思,“曲”直译就是水电。“曲”是一种由水流冲击转动发电的微型水力发电设备,村里有一半人家有这样的“曲”。所以,如果你初来叶巴,千万别因为这里没电却有着蛛网般交错的电线而感到惊奇,它们都是村民们接“曲”而拉的。如果选的地方水流够大、安装也还稳妥、机器运转正常、电线也够好,那么,一台“曲”能发1000到3000瓦的电,足够一家简单照明和看电视什么的了。不过这个“曲”有个特点,就是转动起来便不能关灯,所以你也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电多得用不完,家家都通宵不关灯。

  • 标签: 水力发电设备 看电视 意思 转动 水流 电线
  • 简介:论米及其法国大革命史研究杨彪弗朗索瓦·奥古斯特·玛利·米是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米在历史研究中成就卓著,尤其在法国大革命史研究领域中有着开山之功。他的《法国革命史》也是一部世界史学名著。对米的史学成就进行探讨,将有助于近代法国和...

  • 标签: 法国大革命史 法国革命 拿破仑 罗伯斯庇尔 阶级斗争 革命过程
  • 简介:勃列日夫时期苏联农业出现危机,并非农业成绩不大,而是为之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虽然农业投入巨大,但是由于严重缺乏制度创新,导致农业投资效益极其低下。农业危机表明,苏联集体农庄的农业模式已走到尽头,在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内,农业危机没有解决的可能,深层次的改革是惟一的出路。

  • 标签: 农业危机 勃列日涅夫 体制框架 农业生产 农业政策 农业模式
  • 简介:卡罗·金堡的“微观史”实践含有强烈的史学理论指向。他针对小人物心智的细致考察拓展了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视野,发现小人物也有大智慧。这对精英史观的片面预设形成质疑,但史料匮乏使关于大众意识的历史影响的分析难以进一步深入。金堡强调关于小人物的意识研究应深入到文化意义上的个性化阐释,反对只关注意识共性的心态史取径,然而他将个别小人物的心智特性比附为大众群体共有的文化属性的策略有以偏概全之嫌。金堡批评计量方法的局限,认为基于口述材料的阐释性叙事在呈现大众文化史方面更为有效。他的论说揭示了叙事在交代细节和还原情境方面的特殊作用,明确了计量和叙事在长、短时段研究中的各自优势。总体看来,金堡的论说使一种多元主义的历史认识论变得较之以往更为令人信服,即历史本身是一种多相性且异质性的存在,因而不可能期待凭借单一的视角、模式、方法就彻底地对其进行解读。就此而言,历史学不应再追求自然科学式的自我整合,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合理地利用更多元化的研究模式和解释工具,使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历史事实得到解读。

  • 标签: 卡罗·金兹堡 微观史学 理论指向
  • 简介:20世纪初乌拉圭在巴特列-奥多斯总统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领先于整个拉美地区的改革,改革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体现了经济民族主义、社会福利和政治民主的原则。改革调整了市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奠定了乌拉圭现代国家的基础,使乌拉圭成为拉美的模范国家。乌拉圭之所以能够率先进行这样一场改革,是由于乌拉圭的历史特性与巴特列总统个人作用的结合,前者包括乌拉圭弱势的殖民地遗产、民众对两党长期争斗导致的政治暴力的厌倦、19世纪70年代之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形成对乌拉圭政治稳定的要求,乌拉圭早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新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开展等。后者包括巴特列特殊的经历、成熟的思想和超凡的领导能力。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效结合导致乌拉圭率先发生了这场较为成功的改革。

  • 标签: 乌拉圭 巴特列-奥多涅斯 经济民族主义 社会福利 集体执政
  • 简介:普鲁塔克《对传》叙述中展现着较为明显的希腊立场,尤以《菲埃蒙与弗拉米尼努斯传》为典型。这篇传记主要取材于希腊史家利比奥斯的相关著述,但对两位传主形象的塑造表达了更强烈的希腊文化认同和民族立场。普鲁塔克这一有别于利比奥斯的叙述倾向,是罗马帝国初期希腊知识分子乡愁意识与民族情怀的真实写照,也呈现出当时希腊知识阶层对希腊文化和罗马统治的认知与心态变化。

  • 标签: 普鲁塔克 《对传·菲洛波埃蒙与弗拉米尼努斯传》 希腊立场
  • 简介:《濂风雅》是宋代理学家诗歌总集,它荟萃了周(周敦颐)、程(程颢、程颐)、朱(朱熹)一派理学家诗歌,充分体现了道学之诗的本色。《濂风雅》在编刻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序文锚页,作品署名脱落,诗人名与字混淆等。这些问题又以目前通行的《丛书集成初编》本为甚,给人们的使用、传播带来诸多不便。今就所见诸本加以比勘,以申明《濂风雅》存在的缺憾。

  • 标签: 《濂洛风雅》明刻本 清抄本 率祖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简介:几千年来,成都人民给中华文明留下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其中历史文化名镇随处都是,如今还保存较为完好的带、天回镇、五凤溪、黄龙、新场、平乐、街子等,现在是人们常去游玩的好地方。古镇往往在水陆交通要道上,是因应人们文化生活需要与政治、经济、科技、宗教、文学观念等精神方面的需求逐渐形成的,是满足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 标签: 洛带古镇 情趣 历史文化名镇 文化遗产 中华文明 交通要道
  • 简介:“西部歌王”王宾先生的作品在国内外久唱不衰,在西部城市更是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先生的各类趣闻轶事也被人所知。

  • 标签: 王洛宾 西部城市 趣闻轶事 国内外
  • 简介:松向秋画过许多许多画,而他最得意的是十世班禅大师的画像。慈眉善目的十世班禅端坐于六灵宝座之上,手握金刚杵、铜铃,面带微笑,专注地凝视着他所牵挂的藏族人民和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巍峨的冈底斯山和珠穆朗玛峰,还有札什伦布寺以及数朵祥云,紧紧地环绕着他……

  • 标签: 洛松向秋 藏族 中国 绘画艺术 思想品德 艺术生涯
  • 简介:《史记·周本纪》记载,太史公司马迁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邑”。从司马迁这几句总结性话语中可以看出,在司马迁以前,是“学者皆称周伐纣,居邑”的,到汉武帝时太史公司马迁则坚持“综其实不然”。

  • 标签: 武王 司马迁 太史公 《史记·周本纪》 犬戎 西周
  • 简介:羊,字青溪,1917年生,浙江宁波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山水画得黄宾虹、汪声远氏传授,上溯宋元诸家,笔墨秀润,气势酣畅,并拉梅竹,清脱有致;书法疏宕遒劲,亦具特色。代表作品有《白米要到天上收》、《山峻气高》、《峡山图》等。长期对中国美学、中国画论研究孜孜不倦,著述颇丰,主编《十大画家》、《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争未有《羊论画》。现为上海中lFl画院艺术顾问、画师、一级美术师;兼任上海市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96年受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 标签: 专科学校 山水画 中国美学 上海市 中国画论 黄宾虹
  • 简介:中国著名作家周立1908年8月9日诞生在湖南省益阳县邓石桥清溪村。他原名周绍仪,早年在长沙读书,20岁时他随周扬夫妇到上海。最初,在上海亭子间里自修英文,1929年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周立的第一篇作品是反映学生生活的散文《买草》,发表于《申报》上,署名小妮。当年秋天,他考取了劳动大学,在经济系学习。次年初,因多

  • 标签: 周立波 国民政府 文学创作 石达开 反省院 共产党员
  • 简介:,原名任秀英,1918年出生在太行山深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1936年,李远赴山西军政学校训练班学习,第二年春天,她参加了牺牲救国同盟会业余剧团,曾主演过《夜半歌声》《血滴卢沟桥》等多部剧目,其朴实、细腻的出色演技深受群众喜爱。1938年,李参加八路军后,起初在西北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宣传团当演员,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后勤部俱乐部干事、代主任。

  • 标签: 《兄妹开荒》 李波 《夜半歌声》 业余剧团 八路军 太行山
  • 简介: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在太仓第三届郑和航海节正式开幕之际,太仓市政协的陆静经过五年的多方收集资料,研究、梳理,写出了26万字的专著《郑和下西洋》,2005年7月由古吴轩出版社隆重推出。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郑和航海 收集资料 第三届 市政协 出版社
  • 简介:1996年3月14日,祖国西部新疆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飘飞着鹅毛大雪。就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王宾被飘舞的亿万朵美丽而洁白的雪花簇拥着走了。他走得那么坦然、平静,在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也许耳边传来了为他送行的优美歌声,在歌声中,他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了……音乐家王宾.1913年元月7日出生于北京。他的祖父是位画匠,清末北京的正阳门楼上曾留下了他祖父画过的油漆花卉。祖父也常为死者画画遗像。经常在死者亲属的哭泣声中画完。为此祖父就对自家人说:“只有真正懂得悲哀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王宾自述在他的一生中,常用祖父的话体验生活。

  • 标签: 王洛宾 记忆 新疆自治区 乌鲁木齐 体验生活 祖父
  • 简介:在四川成都带古镇,每年都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那就是春季的火龙节和夏季的水龙节。这是窖家先人传下来的、以龙舞为依托的群众性活动,舞起龙来时,没有贫富之别,没有老少之分。

  • 标签: 洛带古镇 龙舞 群众性活动 传统节日 贫富
  • 简介:1994年至1997年间,我曾先后五次去海天佛国普陀山,亲身感受到在妙善大和尚率领下,重振观世音道场的累累硕果,从中感悟到不少人生的真谛。而其中两次是随业师、方志学家魏桥先生参加山志评审会,分别是1994年5月普陀山管理局编修的《普陀山志》评稿会、1997年2月普陀山佛教协会编修的《普陀迦山志》评审会。不到三年的时间,能参加普陀山两部志书的评稿,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 标签: 普陀山 道场 志书 方志学家 观世音 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