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对于'台',诸注家或阙而不注,或仅曰地名,或有所考证,然终未能明其缘由。~①兹特翻检诸书,稍有领略,对前人所注未敢苟同,详述如下。'嵞山'考欲辨得'台'所在,当先明'嵞山'位置。嵞山,洪兴祖引一本作'塗',又洪氏引《释文》、朱熹引一本作'涂',盖'塗'、'涂'皆同音假借字。~②塗山,《天问》洪兴祖《补注》引唐苏鹗《苏

  • 标签: 台桑 会稽 《天问》 假借字 献功 注家
  • 简介:从生态环境的视角对《诗经·豳风·七月》和《夏小正》的文本对比表明,《七月》一诗所采用的历法和《夏小正》相同,为以十二月纪年的夏历。《七月》诗中"月"指的是先周时期豳地的农历四月初;"条"并非指对桑树进行修剪,而是指桑树成长后生长出来的超过树冠主体的细长枝条;"蚕月条,取彼斧斨,以伐远扬"全句指的是四月初修整桑树的农事活动。

  • 标签: 《七月》 《夏小正》 历法 桑月 条桑
  • 简介:本文追溯了东文的创制过程和东语的研究历程,对东语的词汇特点作了翔实的归类说明。

  • 标签: 东干族 文字 语言
  • 简介:在西藏著名的桑耶寺南面,隔江相望的地方,是山南地区扎囊县朗色林村地界,建于帕竹地方政权时期的朗色林庄园就在这里。朗色林庄园是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一个缩影,它有着几百年的延续性及巨大的规模,是研究西藏封建庄园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历史见证。西藏民主改革之后,朗色林庄园已然荒芜了半个多世纪。

  • 标签: 桑耶寺 故事 西藏民主改革 封建庄园 老人 封建农奴制
  • 简介:我的故乡在青海高原,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生活工作了40多年,因从事林业工作,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林区、草原和乡村里跑,在牧区经常听到高原人赞颂格

  • 标签: 草原格桑花
  • 简介:拉萨是藏传佛教的中心。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和其他寺庙群星拱月般地簇拥着布达拉宫,信徒多,祭祀香火自然也很旺。焚香祭祀是多种祭祀中的一种,藏人谓之“煨”,就是烟祭。

  • 标签: 藏族 煨桑习俗 民俗文化 祭祀仪式 佛教文化
  • 简介:<正>东人苏联穆斯林民族之一.自称回族、中原人或老回回.系迁居俄国的中国西北回民与当地穆斯林民族通婚繁衍的后裔.其迁居过程主要有两次,一次是18世纪末,清朝乾隆皇帝将居于伊犁河谷的回民安置去的.一次是1877~1878年陕甘回民大起义失败后,由起义领袖白彦虎率领余部迁居而去.人数约五千人.最初住在七河地区(谢米列契耶),其后十年间又有一些甘肃籍回民,因逃避清廷迫害而陆续迁往,现有人数约51694人(79年),一说约8万余人(90年).分为两支,一支为陕籍东,住在哈萨克加盟共和国江布尔镇的马山青镇、朔尔—提别镇与奥克提亚勃尔集体农庄.约2万多人.一支为甘肃籍东人,住在

  • 标签: 东干人 回民 七河地区 东干语 穆斯林民族 起义
  • 简介:一百多年前,由起义失败而被迫进入俄境的部份中国西北地区的回族人,带着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的回族文化,给广袤的中亚地区输入了新鲜的文化血液,在广泛汲取和融会了多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在那里营造和确立了自己的东文化。并且发展起了自己具有回族特色的作家文学。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回族文化的品格,深刻认识汉文化因素在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的回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理解回族文化是在参与着中华文化的创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一质的规定性,有着极高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东干 文化 作家文学
  • 简介:2013年6月1日上午,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总理送给到访的习近平主席两件礼物,其中一件是英文版的童话书《皇帝、新娘与龙袍》,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丽莎。1996年,丽莎从她的祖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以下简称特多)来到北京就读。此前,丽莎是特多一家国家级报社的记者。作为特多共和国到中国的第一个留学生,丽莎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习。这所大学为了让留学生熟悉中国文化,经常安排他们到长安大戏院看京剧。留学生们看完戏,总要和现场懂英文的中国观众交流一下以便加深理解。

  • 标签: 丽莎 国礼 加勒比共同体 朱伟 加勒比国家 多巴哥岛
  • 简介:中亚东人[吉尔吉斯]拉希德·优素波夫(东)著丁宏译一、历史概述如今生活在中亚的东人,其先民多是100多年前,由中国迁往俄罗斯的。其中的主要部分,是清代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逃往俄罗斯的陕甘回民起义军。这部分回民起义军是分三拨从新疆进入俄国的。最先到...

  • 标签: 东干人 吉尔吉斯斯坦 比什凯克 托克马克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萨克斯坦
  • 简介:雅忠老师于1921年9月出生在浙江宁波。1941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暨南大学英文系,1943年转入英士大学政治经济系。1949年7月进入杭州新闻学校学习,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以后,先后在温州中学、杭州师范学校、杭州市教师进修学校、拱宸桥中学等校任教,1980年调入杭州教育学院中文科,从事文艺理论和外国文学教学工作。

  • 标签: 悼念 革命工作 江宁 杭州 出生 政治经济
  • 简介:养蚕早是新疆农民一项收入可观的经营业。鄯善县农民的植养蚕业在新疆是有其历史地位的。民国后期,鄯善县的植养蚕业更是兴盛一时。民国三十一年(1942)三月六日,新疆省政府在植树造林季节将临之际,用“快邮代电”发出通知说,省政府召开全疆农牧会议,形成决议,由吐鲁番、和田当年收集蚕籽,供给全疆第二年(1943)之需要。“吐鄯托三县订购蚕籽二千盒,计鄯善九百五十盒,托克逊三百五十盒,吐鲁番

  • 标签: 植桑养蚕 新疆农民 第二年 托克逊 桑叶质量 角钱
  • 简介:宝字令升,今河南省新蔡县人。其祖统,三国时为吴奋武将军、都亭(今湖北省恩施市)侯;父莹,字明叔,号无瑕,为吴丹阳(今安徽省当涂县东)丞,进封立节都尉;母桓氏。兄庆,字源长,仕晋为武宁县令;嫂魏氏。宝是我国东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其《搜神记》是我国流传下来的最早的短篇小说集,堪称中国小说的鼻祖。宝的著作,对中国文化有极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但正如刘知几所说:“知宝者稀,知音盖寡。”了解宝的人,与宝作品的影响相比较,极不相称。很多人看过电影黄梅戏《天仙配》,知道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但却不知道这些作品都是从宝的《搜神记》中改编的。值此于宝逝世1650周年之

  • 标签: 干宝 《搜神记》 《晋书》 著作郎 神道碑 碑亭记
  • 简介:苏联时期为数仅数万人且分散居住在吉尔吉斯、哈萨克、鸟兹别克几个加盟共和国的东族创制了以基利尔字母(古斯拉夫字母之一,系俄文字母的基础)为基础的东文,开始了以拼音文字拼写汉语的成功范例。苏联解体后,以往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政策失效,东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影响。东语言文字如何继续发展?是仍然保留原有风貌还是学习汉语普通话?抑或是改用拉丁字母?学者们对此展开了讨论,本文即是对各种观点的一个总结。

  • 标签: 东干族 东干语 回族 汉语
  • 简介:大译师仁钦波为西藏佛教发展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一生翻译了大量的显密经典,为佛教在西藏的第二次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研究仁钦波生平的第一手资料——由他的弟子吉唐巴·益西贝撰写的他的传记,国外多次出版了藏文本,为研究西藏西部后弘期早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来源。但长期以来国内没有汉译本,藏文本也是近几年才出版,因此这份重要的传记资料未能引起国内学界的太多关注。有鉴于此,笔者对比阅读已经出版的几种大译师仁钦波传记的藏文本,对之进行翻译校注,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 标签: 仁钦桑布(958~1055) 大译师 阿里 古格王国
  • 简介:<正>宝,字令升,河南新蔡人,两晋之际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少勤学,博览书记。”①,而尤潜心史学。著述达二十四种之多②。编年体的西晋史《晋纪》为其史著的代表作,当时“咸称良史”③,备受学者推崇。但由于氏所著全然散佚,以致长期以来其史学成就湮没无闻。拙文钩稽佚文,拟就宝的史学思想略陈管见。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两晋是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的动荡时代。在政治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错,使政局动荡不安,在经济上,士族地主椎埋攻剽,多畜奴婢,田宅无限,而广大劳动人民啼饥号寒,濒于死亡绝境;在思想上,“主爱雕虫,家弃章句”④,长期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退居次要地位,继之而起的是老庄哲学和佛、道两教的兴盛,玄虚放诞之风和宗教瘴气笼罩了整个思想界。宝生活在这种纷繁杂沓的社会环境之中,错综复杂的历史情况使其史学思想极其丰富,综核其要,条析如次。

  • 标签: 史学思想 干宝 发展变化 唯心主义 儒家思想 社会矛盾
  • 简介:一、速发延安盛夏,柳丛中的蝉鸣,使湖南省邵阳市省立六中的校园显得比往常更加燥热。一位年逾花甲、头发微显白霜的长者,匆匆向一位教员的住房走去。他叫张,是这所中学的校长。他站在房门前,掏出手帕,擦了擦额上的热汗,匆匆地敲起门来。“咚咚咚”,敲门声急促而重实,显出了这位长者风风火火而又扎扎实实的性格。

  • 标签: 毛泽东 张干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