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作为全球性饮品,啤酒已有上万年的历史,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直到20世纪初它还相当陌生。啤酒自传入中国后便扮演着众多角色。在普及啤酒知识的过程中,它不仅作为有益健康的酒精饮品被追捧,还与是否爱国有关;当其慢慢融入通商大埠的日常生活时,又成为一种社交载体与时尚标识。本文梳理了近代中国民众对于啤酒的认知过程,反映了近代中国都市日常生活与文化风貌的变迁。

  • 标签: 啤酒认识 近代中国 爱国 都市日常
  • 简介:'遍地的大学生有几个能找到工作''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去,那就是老师的事了''我们忙得很,没有时间去问孩子的学习……'作为一名教育者,笔者听了这些话后心里七上八下的。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但不少的农村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家长片面地认为孩子就是放在学校教育的,学生素养的好坏全赖学校教育。类似的种种言

  • 标签:
  • 简介:北宋元豐以前的日常朝參制度,在承襲唐、五代舊制的基礎之上,將正衙常朝、五日大起居、常起居三者配合行用,這種疊加繁複的朝參模式,實際上是針對官員的身份與職權作雙重安排,在本官與差遣之間謀求平衡。此時,内殿起居成爲日常朝見禮儀的核心内容,常規性地與上殿奏對緊密對接,並成爲其制度化的程序鋪墊。而爲避免延誤奏對程序,起居的儀式已大爲簡化,省去外朝仗衛,入殿排班與殿下拜謁也儘可能節省時間,具有很强的務實性。

  • 标签: 朝參 儀制 身份等級 北宋元豐以前
  • 简介:春节前后,北京西城区一间只有11.4平方米的学区房,总售价达到530万,引起舆论热议。对于民间抢购学区房的热潮,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表示:"如果是我,我不会这么做,我会把更多的精力,包括我家庭的财力放在改善家庭教育的品质和质量上。"

  • 标签: 家庭教育 政协常委 北京西城区 曼城 望女成凤 深有同感
  • 简介:學界現階段對北宋熙寧時期的研究已努力超越以往多用變法與反變法、新黨與舊黨、消極與積極等歸類、評判式的討論範式。若着眼於熙寧時期王安石對中書、樞密院、三司等重要機構政務所進行的整頓,把研究目光投射到當時的日常政務處理當中,可觀察到此期在"變革"主旋律下對既有日常政務的處理狀況,進而瞭解此時神宗君臣積極推行新法的同時,也着意於强化政府處理政務效能,二者在理政方式上具有共性。神宗君臣通過特殊人事渠道推展政務,使新法推行與既有政務逐漸統合起來。經歷熙寧時期政務運作的調整,"舊日常"向着元豐時期"新日常"轉化,從而更加全面地呈現熙寧時期理政的特點。

  • 标签: 北宋熙寧 日常政務運行 宋神宗 王安石
  • 简介:传世文献描述的唐代京畿地狭人稠,赋役繁重。本文借助介绍北方农业生产的《四时纂要》,辅以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书,构建起一户标准的小农家庭模型,设想在京畿区域内此家庭所能拥有的财产状况,并讨论五口之家的营生与生计,采用量化手段,对京畿的户均耕地占有量与亩产量进行估算,回应史书中对本区域“狭乡”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对元和年间两税法施行过程中本区小农户的年收入、支出进行微观考察。定量研究发现,唐中後期京畿乡村农民家庭的生活粗可自给,尚有盈余;而与其他区域相比,近畿农户多适应城市需要,开展多种经营,与市场的关系密切,纳税舆市易中使用钱的比例较高。

  • 标签: 京畿 小农家庭 生计 亩产量 狭乡 收支
  • 简介:'苏州公园'是苏州第一个现代公园和民国时期最主要的公园。作为新兴城市公共空间,政府和士绅意图以之教化和规训民众,而民众和社团则将其作为展演的舞台。公园作为一个社会活动空间和想象空间,成为民国时期苏州市民体验现代性的场所。

  • 标签: 民国 苏州公园 日常生活 现代性
  • 简介:地名是人们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人与空间建立特定联系的重要手段。不同的群体基于各自的立场,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名观,形成'土名'和'正名'并立、'一地多名'或'一名多地'共存的现象。对地名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发掘蕴涵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政治文化逻辑。福州历史上的城门名、街巷名和弄堂名,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地名生产与变动机制:城门名由官方主导,传递着正统的价值观,起着维护政治权威和强化官方统治的作用;街巷名则是官方与民间长期博弈的领域,呈现出'正名'与'俗名'二元并存和互相竞争的态势;弄堂名是'土名'的世界,官方无意也无力对'土名'的生产和使用加以干涉。福州地名的个案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日常生活中的政治逻辑的理解。

  • 标签: 福州 地名 俗名 土名 地名政治
  • 简介:家,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因而,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和基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

  • 标签: 家庭教育 儿童生命 霍姆林斯基 榜样示范作用 出生后 小伙伴
  • 简介: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恢复汉唐衣冠文物制度,号称“胡风”一洗殆尽。其实并不尽然。无论是明代的制度建设,还是明朝人的日常生活,无不受到蒙元遗俗的影响,风俗确乎存在着因袭难变的一面。风俗因袭难变的面相,转而又可证明“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并非存在着统一性,且各民族之间的物质与文化交流,存在着一种双向交融的倾向。至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华”之说,仅仅说对了一半,即崖山之后的华夏文化,已经不再如同宋代以前的华夏文化,但并不证明崖山之后中华文化已经沦丧殆尽,而是变成了一种经历蒙、汉乃至满、汉融合之后的华夏文化。

  • 标签: 明代 日常生活 蒙元 遗俗 文化交融
  • 简介:在社会变迁和人口流动影响下,蒙古族村落社会富余劳动力群体婚姻家庭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由男女比例失调引发的男青年结婚难、彩礼飞涨等现象已成为当今蒙古族村落严重的社会问题;结婚成家者也面临婚姻质量低下、离婚风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民族社会良性运转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 标签: 蒙古族村落社会 富余劳动力群体 婚姻家庭 社会稳定
  • 简介:家庭是人生最好最高的学府。如何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人们与社会热切关注的话题。近日,国内最大的家长社区'家长帮'联合'好未来公益基金会',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6529个家庭的调查追踪,发布了《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揭示出0至18岁中国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其中,低龄儿童智力过早开发、中国孩子素质能力缺失,以及不同城市衍生的'个

  • 标签: 家庭教育 能力缺失 智力开发 公益基金会 教育缺失 低龄儿童
  • 简介:洪武九年,荆墩门自隆阜戴氏宗族中派分出来。至第三代,该门叔清、叔明二人通过人口繁衍、家业发展、家风家声建设以及家族文化建设等活动,基本上完成了家族组织的建构,降至明末,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相当可观的商业家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以及生活实态等,真实地呈现了一个徽州商业家族的发展图景,一定程度上为考察徽州地域乃至各地汉人家族的发展面相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案例,并且从中还可归纳出一些家族发展的共性特征。

  • 标签: 明代 隆阜戴氏 荆墩门 派分 组织建构 生活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