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7世纪初西班牙塞维利亚大主教伊西多礼的《辞源·论》是中古早期对史学撰述体裁最为理论化的论述,但也长期被学者们认为逻辑混乱。本文结合当时的史学实践,进行仔细的文本解读,发现他的论述不仅不乱,而且还是对史学撰述实践与时俱进的反映。如果将他的论述作为导引,可以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由于基督教编年的兴起所带来的史学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从古代史学向中古史学的过渡。

  • 标签: 伊西多礼 基督教编年史 历史体裁 《辞源》
  • 简介:英国本土学界的中古政治史研究百年:彩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向。斯塔布斯所代表的“追求民主”的宪政主义解读模式在20世纪中期就已被放弃。二战前后以麦克法兰为代表的学者引入群体人物学的研究方法,转而以“追求利益”的庇护关系解释中古政治现象。麦克法兰创立的功能主义解读模式强调中古王权与领主之间的基本和谐,突出政治中人的因素和细节探索,从而推动了地方和人物史研究的勃兴。麦克法兰比斯塔布斯更像是当代中古政治史研究的奠基者。近二十多年来,新生代史家试图改变麦克法兰模式造成的研究细碎化弊端,把思想因素重新引入中古政治史研究,其中卡彭特等人倡导的“新宪政”力图对英国中古政治发展再次进行宏观的观察与解释,不过强调这是“没有宪政主义”的宪政,并非试图回到斯塔布斯。然而这一探索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至今尚无令人信服的成果问世。

  • 标签: 宪政主义 群体人物研究 庇护关系 新宪政史
  • 简介:《金·选举志》中有一些难解的铨选专用词汇,在金代史料中亦没有解释,对于理解金代铨选、官阶制度造成困难。通过对《金》和金代传记资料的爬梳,结合唐、宋、元铨选制度进行对比,对《金·选举志》中出现的铨选用词进行考释,对于《金》的阅读和金代选举制度的理解有一定帮助。

  • 标签: 金朝 铨选 官阶
  • 简介:德”是章学诚在刘知几才“三长”说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刘知几在回答礼部尚书郑惟忠“千古多文人而少良”的疑问时提出才、学、识的才“三长”说。按照通俗的理解,“才”是指研究和写作历史的能力,“学”是指掌握史料的广度和深度,“识”是指鉴别史料的见识和善恶直书的胆识。章学诚直接针对识的局限性而提出德的概念。在他看来,刘知几把识理解为“欲于记诵之间,知所抉择,以成文理耳”的能力,仍然是一般的文士之识而不是真正的识,

  • 标签: 传统史学 史德 自觉 明道 刘知几 章学诚
  • 简介:《安多政教》对研究19世纪安多地区的宗教现状和社会政治状况、格鲁派的寺院分布情况等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目前,学术界对《安多政教》的历史文献价值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鲜有学者对其文献资料进行文本研究。文章试图应用文献学的方法,对《安多政教》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内容结构、数据、缺陷以及文本译介等方面加以阐述。

  • 标签: 《安多政教》 历史 文献学
  • 简介:贵港市政协文史委从1984年出版《贵县文史资料》第一辑开始,到1995年出版《贵港市文史资料》第22辑,在广西政协文史工作中处于领先地位。文史委曾评为自治区政协文史工作先进单位,代表全区参加中南文史工作会议。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是政协领导重视,文史工作者共同努力。其中三位民主人士功不可没,他们就是自治区文史馆馆员、民革成员、《贵港市文史资料》编辑区鸿泽、梁元熹和民革成员、市政协委员莫洪杰。

  • 标签: 文史资料 政协文史工作 文史工作者 贵港市 领先地位 先进单位
  • 简介:著名史学家柳诒徵论及中国史学时说:故其思想之广大,动以天下为言。……是以部落酋长不妨以千百计,而统治之者必归于一个中央政府。此其与他族史迹之型成,徒以一都、一市、一国、一族与其他市、府、国、族颉颃杂立,代兴争长,

  • 标签: 民族史 大一统 中央政府 中国史 柳诒徵 史学家
  • 简介:新旧《五代》均成书于北宋时期,是记载五代十国历史的基本文献,但两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成书历程、编纂体例、史料择取、叙事风格等方面,而且体现在它们内在的思想观念上。它们之间的差别尽管有史学思想本身演进的原因,但最为根本的乃是源于唐宋社会变革下的经学及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体系的转型。毕竟,经学作为儒学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左右着史学及其观念。可以说,新旧《五代》分别处于两个时代,是汉唐注疏之学(汉学)与宋代义理之学(宋学)两种经学范式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体系的具体体现。

  • 标签: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欧阳修 薛居正 宋代经学
  • 简介:(俄译本页码)《热希德》(Tarikh-i-Rashidi),是一部重要的中亚史料。作者米儿咱·马黑麻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海答儿(MirzaMuhammadHaidarDughlat,1499-1551年)出身于朵豁拉惕氏族,祖上是察哈台汗国的军事贵族,14世纪后其家族势力急剧增长。

  • 标签: 穆罕默德 家族势力 14世纪 俄译本
  • 简介:梅州籍华侨在客籍华侨华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有华侨华人开始,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梅州籍华侨都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客家精神,为祖(籍)国和住地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就以梅州籍华侨华人作为切入点,探讨梅州籍华侨华人身上体现出怎样的客家精神;客家精神在海外是如何得到传承与发扬的;作为后人的我们从梅州籍华侨华人的身上又应该得到哪些启发。通过梳理和剖析,我们认为,客家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梅州籍华侨华人 贡献史 客家精神 传承与发扬 意义
  • 简介:清华简《系年》为探讨战国早期的古史提供了新材料,然而因文阙佚,许多问题并不容易解决,需要结合相关材料,进行综合研究。本文根据清华简《系年》与履羌钟铭文讨论了楚简王、楚声王的在位年代,得出了不同于古籍记载的结论,认为楚简王年代应该延长三年,楚声王在位只有四年而非六年。本文还讨论了新蔡葛陵楚简中的“大莫敖阳为、晋师战于长城”之事的年代问题。

  • 标签: 清华简 系年 葛陵简 ■羌钟
  • 简介:中國古人敬天而不曾尊崇一位絕對全能之神。在這樣的世界裏,歷學具有特出的文化地位。通過歷記載和敍述,學說明並論證着關於天道、人世,以及文化和政治認同等各項基本理念,也驗證着君主統治的正當性。漢代獨尊儒術後,學的功能有所變化,但仍注重記録和傳承,並越來越帶有守先待後的含義。歷撰述的體制化帶來相應的約束,爲野史和傳說留下了發展的空間。不間斷的正史、相對隨意的野史,以及伸縮靈動的民間傳說,共同構成了今天的"歷知識"。這一切都因19世紀西方對中國的入侵而改變,不僅學的社會地位摇擺不定,學校和公衆所關注的歷内容也有很大的改變,出現了一些帶有西方特色的中國歷言說。

  • 标签: 中國史學 中國歷史 歷史記載 歷史意義 歷史表述 經史關係
  • 简介:众所周知,传世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容貌,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自明朝以来即有种种猜测,如谈迁"疑像"说等。其实,为朱元璋"易容",其子成祖朱棣是主要推动者。因朱棣信奉相人术,相学不仅被他用来自证其篡夺具有天命,也成为永乐朝重新阐释"开国"历史的主要工具,朱元璋的历史活动被加进许多神异的元素。随着朱元璋传说的大量衍生,其容貌也被一些符合相理的奇异符号所改造,乃形成一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异像"。这也证明,相学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认知世界、解读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此背景下,一些著名的相士,如袁珙、袁忠彻父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为我们观察明代前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在当时的政治生态和话语环境下,相人术成为一种标准,在选官、用人、立嗣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甚至在一些重大的政治决策中,相术也发挥了特有的影响力。

  • 标签: 相人术 明代前期 袁忠彻 袁珙 朱棣 谈迁
  • 简介:1931年,因一连串的被捕事件,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人的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中共中央工作几乎陷于瘫痪,这是中共在中国城市革命工作异常艰难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的6月15日,上海英法租界发生了轰动国内外的共产国际工作人员牛兰夫妇被捕事件,严重影响了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的联系。这一事件虽然发生在80多年前,但事件诸多细节依旧扑朔迷离,

  • 标签: 事件 政治 中共中央 共产国际 1931年
  • 简介:卡罗·金兹堡的图像证史研究具有新意。他借鉴了图像学理论,认为图像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重的细节证据,也认识到图像的复杂性。基于图像分析,金兹堡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求知观念、精英与大众群体的文化关联进行了考察。同时,他对历史研究的属性和方法进行反思,提出从细节入手的证思路。金兹堡的图像证揭示了图像在心态研究方面和细节表现方面的特殊作用,但图像本身固有的模糊性也不容忽视。更合理的研究思路应是文字考证与图像分析相结合。

  • 标签: 图像证史 理论与方法 卡罗·金兹堡
  • 简介:《人民日报》2012年7月18日刊登张洋的文章说,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对公共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相对于这种要求而言,目前我国公民的公共精神依旧较弱。不少人认为,政治是国家的事,老百姓参不参与没有多大关系,最终对公共事务熟视无睹。这是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最直接、最普遍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公民对公共精神滥用或者错用。由于社会上商业化浪潮的

  • 标签: 公共精神 精神缺失 张洋 政治生活 精神需要 网络谣言
  • 简介:发展经济为目标的政治价值观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人民基本上摆脱了贫困。但是一些社会问题也相伴而生,特别是民生问题的解决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以改善民生、实现民生幸福最大化为目的的民生政治价值观便应运而生。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实现经济关系、社会分工和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正义,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整体发展相统一,实现公共政策的民生价值转向是从经济政治向民生政治转变的重要途径。

  • 标签: 经济政治观 民生政治观 公平正义 民生幸福
  • 简介:为纪念中央民族大学已故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王锺翰先生百年诞辰,促进国内外清史、民族史学界的交流切磋,2013年8月26日至28日,“纪念王锺翰先生百年诞辰暨清史、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陈理教授,副校长青觉教授出席。参会者包括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港台地区和国内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以及王锺翰先生家属、故交,中央民族大学师生等,计200余人。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百年诞辰 王锺翰 民族史 清史 纪念
  • 简介:宋元之际阿拉伯贸易对于南宋政权的兴亡具有加速或延缓作用,一方面阿拉伯贸易为南宋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提供巨额海关税收,另一方面以蒲寿庚为首的阿拉伯商人集团与福建左翼军形成了一种对蒙元和南宋政治走向产生重要影响的地方势力。在南宋与蒙元交战的最后时期,蒲寿庚叛宋投元加速了南宋的灭亡。因此,对蒲寿庚的功与过学界论说不一,本文认为蒲寿庚叛宋的间接原因是陈宜中等滥杀无辜,造成了福建左翼军与朝廷的相互不信任。当然,直接原因则是张世杰劫掠蒲氏的船舶和家赀。

  • 标签: 南宋 阿拉伯商人 蒲寿庚
  • 简介:本文通过对贵林之死的真正起因和具体过程的史实考辨,揭示“不曾流半滴血”的杭州光复过程中种种错综复杂的对立和各派势力之间的激烈竞逐、博弈和较量,以及这种种对立、竞逐、博弈和较量背后羼杂的辛壬之际中国种族与政治的复杂关系。这中间,有汉人对他者的敌视,并带来满人的身份恐惧;有革命与共和作为普遍价值的一往无前,也有固执的、忠义的王朝守节者;有革命与立宪的冲突,以及新晋的军人团体与耆老旧绅之间的宿怨;有除旧布新的朝气和欣悦,也有谣言、杀戮、抢掠的乱世景象。旗人贵林的死,在辛壬之际共和革命的整体进程中,不过是小小的一幕,但它所折射的内涵却极为深刻,任何严肃的历史叙事都不应忽略,更没有理由漠视。

  • 标签: 贵林 杭州驻防 满汉关系 共和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