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萧山的地方志工作机构建于1981年4月,1985年2月由原萧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更名为萧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去年11月机构改革中与区委党史研究室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内设秘书科、党史科(组织史)、方志科(年鉴)。属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其有编制12名,其中从事地方志工作6名。

  • 标签: 地方志工作 修志 方志事业 县志 萧山 编纂
  • 简介:无论在哪一种意义上,张承志都是中国当代最为优秀的作家之一,其前行者的姿态一直为当代作家所推崇。在80年代,张承志主要以一个小说家的形象出现。他的小说擅用长句,绚丽而又不失朴实,并且有着极为丰富的色彩层次。但是,张承志真正为人所称道的,还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

  • 标签: 《张承志代表作》 张承志 文学作品 小说 散文
  • 简介:4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对州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是一项传承历史、展现当今、启引未来的重要事业。近年来,全州各级地方志部门紧紧围绕全州“五位一体”建设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持续深入推进地方志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

  • 标签: 地方志编纂 履行职责 地方志工作 凉山彝族自治州 精品 “五位一体”
  • 简介:201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2011年,中国共产党共召开了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些代表大会,记录了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所谱写的光辉篇章。

  • 标签: 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 1921年 党的成立 人民
  • 简介:牌坊是徽派建筑代表之一,是徽文化的物化代表。本文从牌坊的建筑、雕刻、书法等方面,具体阐述了许国石坊作为徽州牌坊的代表及其艺术特色,为人们了解研究徽州牌坊提供了一个蓝本。

  • 标签: 许国石坊 徽派建筑 雕刻
  • 简介:陈寅恪1931年发表的《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责任》一文,尽管常被学界引用,但此文言简意赅,实值得仔细研究。其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是国民政府北伐之后将清华从一所民国初年成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制为一所国立大学,学校的制度和学科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陈寅恪此文正反映了这一变革过程中对中国学术的反思和对清华发展的总结与期待。一方面,陈寅恪在到清华任教多年之后,其背负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使得他非常看重民族与学术的独立;另一方面,他又不忘以他在海外游学多年的观察来评判中国学术过去从旧学到新学的转变中所存在的得失,对中国学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反思性看法。

  • 标签: 陈寅恪 《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 疏证
  • 简介:太史令在西汉时期社会地位低下,其主要职责是掌管天文历法;而太史在西周时期则享有尊崇的地位。司马迁父子因为祖上曾是周之太史,因此他们认为西汉的太史令也理应享有太史在周室时的尊崇地位。他们出于对祖先尊崇社会地位的追慕,从而希望通过论载天下“史文”来达到比肩先祖的目的,这正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信心所在。但是汉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限制了司马迁对历史经验的解读和表达,因此,“亦欲……成一家之言”实际上是司马迁欲比附先祖周之太史的期望与西汉太史公地位卑下之间不对称关系的一种妥协表达。由于司马迁的写史思想和自武帝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有所出入,因此,在赵宋之前,“成一家之言”的初衷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同。

  • 标签: 成一家之言 太史 太史令
  • 简介:我当武汉市政协常委已有八年了,当选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也有一年多了.回顾一年多来的代表实践,深感一生中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为老百姓说话办事,实在难得,非常荣幸.虽然任代表之外,还身兼多职,白天黑夜,忙这忙那,格外辛苦.但能沟通各方,反映民情,建言献策,有益国家,也可说是苦中有乐.这里所写的,不过是一年多来本人作为人大代表的一份简要的"大事记",权且当成代表每年向选民述职的汇报材料,同时也以此纪念全国人大成立五十周年.

  • 标签: 全国人大代表 周洪宇
  • 简介:传统文学史线性叙述的方式遮蔽了文学在具体时空中存在的本真面貌,为了尽可能还原一段时间内文学的存在方式,本文以鲍照和他所代表的诗人群体在宋齐梁三代身份的变化来探讨一种文学风气变革的具体过程。

  • 标签: 鲍照 幕僚诗人群体 接受
  • 简介:古田会议是我们的党和军队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它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会议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全面总结了建党建军方面的丰富经验,论述了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70年后,在迈向新世纪的春天里,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员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并把它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两者产生于不同的年代,却同是我党建设的伟大纲领。

  • 标签: 古田会议 “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党 党的建设 思想教育 组织建设
  • 简介:蒋介石败退台岛前的“总统”头衔是怎么得到的?当时的国民党政坛是个什么状况?周家让先生回忆的《1948年的“国民代表大会”闹剧》一文为我们做了一个简要描述。

  • 标签: 蒋介石 李宗仁 代表大会 国民党政府 副总统 1948年
  • 简介:国民党一大代表选举着眼于未来的国民党改组规划,而非现有的党员分布格局。因此国民党一大采取了地域代表制,结果引发了代表名额之争。在组织尚不完善、党务重心仍在广州与海外的背景下,选举纠纷通过孙中山增加指派代表名额予以仲裁调解。而国民党二大,是在孙中山去世后,国内党务在国民政府、革命军与群众运动推动下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召开的。国民党二大的代表选举采取了混合代表制,为政府、军队与群众运动中的新兴党部配置代表名额,并通过q-央党部指导监督各地代表选举,更具包容性与规范性,体现出国民党改组进程中代表群体的组织化、部门化的变化趋势。相对而言,西山会议派在上海主持的“二大”则在代表选举中延续了一大的模板,影响有限。

  • 标签: 国民党 全国代表大会 选举机制
  • 简介: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非法的"国大",制定和颁布伪《中华民国宪法》。旋于1947年底用政党提名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国大代表选举。又于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匆匆忙忙地在南京召开了所谓"行宪"的国大会议。这次国大是"行宪"的开始,会议除了选举正、副总统外,主要企图是团结全国意志进行反共。但是,时代要前进,人民要解放,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蒋介石的黄梁美梦,在滚滚前进的历史洪流中成了幻灭的泡影。

  • 标签: 代表大会亲历记 国民代表大会
  • 简介: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代表曾三次莅临贵阳,向广大人民作关于前线作战的报告,极大地推动了爱国支前运动的开展。一1951年6月1日,全国抗美援朝总会下发《关于普遍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抚烈军属三项运动的号召》,贵阳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掀起了三大运动的热潮。同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稽炳前、

  • 标签: 志愿军 抗美援朝战争 增产节约运动 朝鲜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 三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