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在建立金文语料库的过程中,对有关殷周金文著录的大型出土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处理.借助于有关信息化手段,采取与有关传世文献参照的方法,对进行了字形订讹、补释.随手杂志,无虑数十则.这里先刊出的,是关于第18册的15则.

  • 标签: 《殷周金文集成》 原拓 显示器
  • 简介:  青铜器在甲骨文盛行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古人称铜为金,铸或者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铭文),就被称为金文.殷商至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中,金文在钟和鼎上出现最多,因之金文又称钟鼎文.又因为铭文有凹凸之分,一般说,凹下的阴文,叫"款",凸出的阳文,叫"识",所以金文又一个名称是钟鼎款识.……

  • 标签:
  • 简介:本文从小传撰写、作品辑佚、文字校勘等方面,试校订《全辽金文》“金文”部分存在的问题。

  • 标签: 校订 全辽金文 古籍整理研究
  • 简介:巴金被誉为20世纪的良知。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在那样一个诚信遭遇尴尬的年代,谈论巴老,纪念巴老,研究巴老成了许多人拂之不去的情结。

  • 标签: 文学传记 巴金 印象 中国知识分子 尴尬 情结
  • 简介:《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页一一○八、《清人别集总目》页九二七皆著录何白《汲古堂集》二十八卷,有乾隆及道光刻本。今按:白实为明人,字无咎,号丹邱生,又号鹤溪老渔,《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康熙《永嘉县志》卷九、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皆以其为明人。校此集之金璋亦称之为“前明何无咎先生”(见是集道光十六年守直堂刻本卷首金璋所撰《汲古堂集后序》)。

  • 标签: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明人 《清人别集总目》 《列朝诗集小传》 误收 目录
  • 简介:'用'字在金文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据《殷周金文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版)统计,'用'字共3244例,位列第四,这还不包括《殷周金文》(以下简称《集成》)以外金文中的用例。对'用'字的系统研究有助于解决一些铭文释读上的问题,也能够问答'用'是何时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用'字的用法十分丰富,可作为介词、连词、动词使用,充当状语、谓语、定语、补语。前人已有专文论及金文中'用'字作为

  • 标签: 字考察 考察释例 金文字
  • 简介:中国古代青铜器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上常铸或刻有文字,这些文字通常称为'铜器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铜器铭文不但是研究汉字发展的珍贵资料,而且也是研究我国先秦史的重要材料。众所周知,研究商周史,如从古文献角度看,材料较为贫乏混乱,主要是借助于《尚书》、《诗经》等书,《史记》中的《殷本纪》、《周本

  • 标签: 先秦史 铜器铭文 中国古代青铜器 汉字发展 殷本纪 文化宝库
  • 简介:刘家和先生的序文原为《日知文集》而作。他以弟子的视角讲述与林志纯先生交游、从学、合作中的见闻。其中可见林先生治学追求真知、不惮自我否定,又能兼收并蓄,不存偏见。为纪念林志纯先生、弘扬先生的治学精神以自勉、勉人,本刊特将刘先生的序文重刊。

  • 标签: 序文 文集 治学精神 自我否定 兼收并蓄 纪念林
  • 简介:古训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曹子桓独标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渭古之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讬旗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夫立德立功乃修身之本,虽德有高下,功有大小,然凡立言者当以德行为先,有德有言者,方可不朽,否则,一时锦心绣口之作,亦如过

  • 标签: 《袁嘉谷文集》 袁嘉谷 书评 诗歌
  • 简介:<正>"亡"字甲骨文中已见,关于其词性,各家一致肯定的是用为否定动词。如管燮初谓"叙述征伐、田猎及日常生活的动词大部分是外动词,如正、伐、敦、逐、获、擒、令、乎、又(有)、亡";[1]陈梦家谓"‘亡’义为‘无’或‘没有’,乃是动词";[2]张玉金在《甲骨文语法学》中将"亡"与"出、在、有、丧、死"等一起列入了"存现消失动词"下;[3]沈培说"现在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卜辞中有的‘亡’已通用为副词‘毋’。这样,像‘多祖亡害我’的句子结构就应当是……动宾结构‘害我’作动词‘亡’的宾语"。[4]。

  • 标签: 周金文 陈梦家 张玉金 否定副词 动宾结构 指代词
  • 简介:商代时期小臣的地位和职务性质曾是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但西周时期小臣的职位性质及其发展尚未得到学术界的深入关注。本文从研究方法讨论出发,先从'作器者非小臣'类青铜器铭文内容中重构西周时期小臣的基本职责范围,然后从'作器者为小臣'类铜器铭文中补充关于小臣职位归属的其他信息。小臣在王朝日常仪式中起了较重要的作用,除了实用性质以外,其职务亦显现一定的礼仪色彩,而其职务的基本特征可说是在掌握王朝仪注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射箭技术、战斗技能。小臣作为周王与贵族交流的中介,与卿士贵族交往频繁,有时也为高级贵族服务。西周中期以后,随着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小臣被纳入周王家政体系,其基本职责范围似未变,但与周王的关系在管理结构上发生一定的疏离。同时崛起的王家管理体系中的其他官员代替小臣担任较有威望的任务,而小臣的职责开始有分化现象,出现'大室小臣''内小臣'这类职称。这与《周礼》对小臣的职能描述相比,可见明显的差别;同时,了解西周时期小臣职务的特征,在一定的意义上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商代小臣的职能。

  • 标签: 中的小臣 小臣职务 职务演变
  • 简介:安徽人方回(1227-1307)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文学家,所著《桐江集》、《桐江续集》内容丰富,屡为学者引用。由罗超先生校点的方回文集,收在《全元文》第七册,读者易于得到。笔者翻检之余,觉得点校的质量尚难令人满意,误断人名,曲解词意,乱用标点,漏略符号等等,并非少见。兹按

  • 标签: 方回 回文 《全元文》 宋末元初 文集 续集
  • 简介:和的刘勰本传关于刘勰的文集有不同的记载.刘勰有无文集,本文认为,如所记载的,刘勰在当时有"文集行于世".但刘勰的文集在隋时已亡佚,故就没有予以记载.刘勰的文集,除和现存的两篇文章以外,其余主要是有关佛教方面的内容.此外,本文还研究了一书的作者问题,此书历来有认为是刘勰所撰,但其实应为北齐的刘昼,而非刘勰.

  • 标签: 刘勰 文集 佛教 《刘子》
  • 简介:现代藏学史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大师更敦群培.博学多才,著述甚丰,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抻财富。本书便是从他众多著作中精选出《智游列国漫记》、《白史》、《论喜马拉雅山》、《印度诸圣地旅游纪实》共1篇论著.翻译编辑而成的。译者格桑曲批,译稿由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副教授周季文校阅。

  • 标签: 中央民族大学 编辑 文集 教授 博学 著述
  • 简介:在穷尽调查西周金文语料的基础上,将其中的同位语短语按内部构成情况归纳为三类,从中发现.同位语内部基本是所指越具体的项位置越靠后。比较复杂的由三项构成的同位语、套叠使用的同位语,西周金文均已有使用,表明当时汉语的同位复指系统已经比较发达。同位语在句中可充当主语、宾语、问接宾语、定语、兼语等。本文系根据笔者博士学位论文《西周金文语序研究》相关部分改写而成。

  • 标签: 西周金文 同位语 语序
  • 简介:<正>在金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上,铜器断代和铭文考释是两大基础工作.近代以来,这两项工作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比之下,以往的研究自然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例如宋人在这两方面的历史贡献便不大有人注意.一些撰写文字学史的学者,虽然对宋代的金石学给予很高的评价,但究其所说不过演绎王国维当年提出的“与叔考古之图,宣和博古之录,既写其形,复摹其款,此一类也;啸堂集古,薜氏法贴,但以录文为主,不以图谱为名,此二类也;欧赵金石之目,才甫古器之评,长睿东观之论,彦远广川之跋,虽无关图谱,而颇存名目,此三类也”之说.其实王氏这里不过泛泛而谈,粗为类别.仔细研究一下,宋人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有十分了不起的创获,应做出充分的历史评价.

  • 标签: 铜器断代 小篆 文献整理 铭文考释 张氏 标准器
  • 简介:“则”是古汉语中一个常用的虚词,然关于其词性、始见时间、具体用法等都还存在着下同程度的分歧。过去或认为连词“则”甲骨文中已见,但今天多数人已不同意这一看法。作为连词“则”应始见于两周金文中,其在两周金文中的用法代表了它早期的应用情况,对汉语史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两周金文中的虚词“则”均当视为承接连词,具体则有出现干具有顺承语义关系的语句中帮助表示时间上的承接、出现于假设复句中帮助表示事理上的承接、出现于具有对比关系的复句中帮助表示对待关系三种不同用法。

  • 标签: 金文 承接连词 假设复句
  • 简介:<正>唐人文集较完整保持原貌传留至今者不多,《欧阳行周文集》就是其中的一部.该文集的版本传流情况,至今尚无专文研究.《欧阳行周文集》,唐国子四门助教欧阳詹撰.今传世本分为10卷本和8卷本两系统,有多种刻本和抄本,甚为复杂,致后人疑惑.先谈10卷本情况.唐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李贻孙在其《欧阳行周文集序》中言及该集的纂集经过;

  • 标签: 版本考述 万历 周文 欧阳詹 唐人 宋本
  • 简介: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原籍济阳考城(今属河南省)。少孤贫,'不事章句之学,留情于文章',后历仕宋、齐、梁三朝,卒官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伯。《南史》、《梁书》均有传。江淹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和赋两个方面,其佳者,往往能准确传达其早年仕途坎坷的生活和意绪,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恨赋》、《别赋》与《杂体诗》三十首。《恨》、《别》二赋选择典型场景,将人生最普遍的情感摹写得凄恻婉转、动人心魄。《杂体

  • 标签: 文集版本 江淹文集 源流考
  • 简介:自宋以后,江淹文集的版本日趋复杂,理清其版本实为必要。本文从历代书目及有关文献入手,作了探讨。依其源流和编排情况,将江淹文集自宋迄今的主要版本,分为两个系统:即宋本系统和整理本系统。每个系统内部,以时间为序,对诸版本的授受源流、钞刻时代、篇目增删以及版本特点进行了说明,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优劣异同。

  • 标签: 江淹 文集 版本 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