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在我国公共政策体系中,民族政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建党90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国民族政策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独具特色的体系,但是,有关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系统分析尚未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政策决策和执行的科学化进程。为了进一步分析民族政策的中国特色,我们尝试对当代中国民族系统进行初步的阐释。

  • 标签: 政策研究 民族政策 系统分析 中国
  • 简介:加盟共和国民族意识的增强及民族问题的激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系统分析了苏联语言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加盟共和国民族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苏联民族语言政策存在如下失误:一是语言政策与宪法原则及苏共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不一致,存在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这使得加盟共和国民族主义情绪具有正当性并对其有很大程度的强化作用:二是过分强调语言政策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作用;三是双语政策仅针对非俄罗斯民族,不利于俄罗斯民族与非俄罗斯民族之间的交流。这些失误强化了加盟共和国已存在的民族主义思潮,成为苏联解体的文化因素之一。

  • 标签: 语言政策 民族主义 乌克兰 苏联
  • 简介:本文在总结新加坡种族格局的形成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国的偶然独立造成的国族认同困境和新加坡政府40年来处理种族问题的主要政策,涉及住房、语言、教育、国防等方面。其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多元种族主义 新加坡 国族与种族
  • 简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各国文化出现交流及融合之势。美国凭借其在全球范围中的经济扩张与霸权地位,使得经济全球化伴随着美国现代流行文化的全球化。法国是传统文化大国,由于经济、军事力量不断削弱,为保护其在世界上的文化强国地位,采取积极的文化政策大力向世界出口和推广法国文化。法国电影业是法国文化产业的核心支柱之一,是对外推广法国文化的重要工具。基于此,笔者分析法国文化政策下的法国电影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 标签: 法国文化政策 文化产业 法国电影业
  • 简介:康熙皇帝对台湾的认识有一个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而且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始终是毋庸置疑的。他从来没有放弃台湾的想法。早在清郑对峙与议和时期,郑氏多次提出"照朝鲜事例"处置台湾,但康熙皇帝始终没有答应,坚守了国家统一的最后底线。在平定郑氏统一台湾之后,当臣下议论或弃或留之时,康熙皇帝果断决绝地把台湾收归清朝版图。这是由其秉持传统儒家大一统观的政治理念所决定的。可以说,统一台湾是康熙皇帝大一统观在完成国家统一的具体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康熙皇帝的理台政策也有逐渐强化之势。从设置府县,展界开海,到派遣巡台御史,都逐步加快了台湾内地化的进程,从而也使台湾成为大一统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康熙皇帝 台湾地位 理台政策 大一统观 海疆意识
  • 简介:《条陈西海善后事宜折》是清朝在罗卜藏丹津事件后对青海的善后治理政策,它的实施基本奠定了雍正朝起清代的青海政策,影响深远。然而,学界常引用其具体内容指代清朝对青海的某项政策,而往往忽视其内容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经过了不断修改完善。本文分析探讨《条陈西海善后事宜折》的修改完善历程,从而厘清清朝青海政策的史实。

  • 标签: 治理政策 善后事宜 雍正朝 青海 西海 修改完善
  • 简介:司法权限方面的争议在界定清朝(1636-1912)诸帝与其蒙古臣民关系的实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满蒙在法制上的互动可追溯至清朝建立前。那时,对于自己不满意的法律内容,蒙古人经常向满洲统治者求助。以汉名理藩院而广为人知的蒙古衙门的建立,可视为处理刚归顺的蒙古人信息的一种尝试。蒙古当局被赋予有限的司法权力,或者说在其职责范围内,理藩院被迫面对诉讼者试图与当局角力的困境,在形塑理藩院的职责范围上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通过审视理藩院在法律方面的权限,我们可以看到原本多元的法律秩序向更一致、更稳定的方向发展着,并呈现出一种把蒙古人纳入中华法制的趋势。

  • 标签: 法律政策 蒙古人 司法领域 国家权力 清朝 18世纪
  • 简介:纳日碧力戈教授认为,在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上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即少数民族主体性的缺失与研究单位弹性的缺乏。如何科学地制定双语教育政策,纳日碧力戈教授建议:第一,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加强平等的生命体之间的对话;第二,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有’而能‘超越”’的思想处理生命体之间的平等性和族群之间的差异性;第三,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通过领会语言人类学中“符号”和“指号”之间的关系来处理大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第四,借鉴解释人类学家格尔茨的“modelfor”和“modelof”的观点确立少数民族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体性。

  • 标签: 双语教育政策 少数民族 生命体 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