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1 个结果
  • 简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准了《1979、1980年经济计划的安排(草案)》,这个草案明确提出了经济工作要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其中一个转变就要求“从那种不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的闭关自守或半闭关自守状态,转到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金,大胆地进入国际市场。”这是“文革”结束之后,中共在对外经济政策方面最值得关注的重大突破之一,它标志着中共引进外资政的恢复和确立。

  • 标签: 中共 确立 草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 资本主义国家 新时期
  • 简介:近日,兴文县委党史研究室(县地方志办公室)报送的资政报告《历史资源在建设兴文世界旅游目的地中的地位、作用及战略研究》获县委书记张健的肯定性批示:很有质量的报告,历史资源的确可圳在旅游打造中发挥更大作用,请旅游局和县志办—起围绕“天下奇”再梳理,再深化,12月交出成果。

  • 标签: 政报 批示 张健 兴文县 旅游目的地 史志
  • 简介:<正>1256年夏,蒙哥汗诏告天下,意欲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新的征服战争。随后的两年,他忙于备战,组成三路大军征服南宋。1258年秋天,蒙哥率兵取道甘肃,三路并进四川,开始消耗驻守四川的宋军兵力。蒙哥率领一路军马,挥戈亲征西蜀的雅州(今雅安)。1259年1月,雅州宋兵投降后,他又掉转马首,东征嘉陵江畔坚防的合州城(今合川)。自春徂夏,合州城频遭攻击,防守

  • 标签: 帝国 征服战争 蒙古人 赋税制度 政策 管理制度
  • 简介:值此世纪之初,有着悠久历史文明和优秀革命传统的旬邑人民,迎来了旨在反映旬邑人民建设风貌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历史文献—一《旬邑县志》的出版发行。这部地方志书的出版,是旬邑县委、县政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的必然结果,它凝聚着历届地方志编纂人员的巨大心血和努力。

  • 标签: 县志 地方志书 风貌 历史文明 历史文献 编纂
  • 简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精神,2010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杭州市委在杭州联合召开全国党史部门资政工作研讨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看望了与会代表;

  • 标签: 党史部门 杭州 政工 中共中央 党史工作 2010年
  • 简介: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繁荣和发展地方志事业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地方志工作阐明了指导思想,一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二是“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标签: 《地方志工作条例》 资政功能 修志 优秀文化传统 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志事业
  • 简介:本论文试图对乾隆十三年的米价大论战进行再检讨,指出朝廷将米价上涨归咎于常平仓储备的扩大并不一定与事实相符.1748年8月乾隆帝决定每省常平仓定额"应悉准康熙、雍正年间旧额",亦非各省督抚一致同意的反映.而且,这一不加选择的命令之粗率也使读者怀疑朝廷可能另有用意.如果仔细阅读1749年1月建议将全国仓储总额定为3379万石的报告,不难发现其作者并不拒绝寻找机会节省资金.这些财政上的考虑很可能跟第一次金川战争不无关系.

  • 标签: 乾隆十三年 常平仓 金川战役
  • 简介:10月18日,什邡市党史市志办公室撰写的2018年度资政报告《关于阅读中共什邡市纪委和四川省川剧院联合组织杨椽撰写的廉政文化川剧剧本后的几点建议》获什邡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范晓华批示:“市党史市志办关于请李熳、钟涛同志与创作团队衔接,进—步改进剧本,力求创造更加真实、鲜活的纪大奎形象。

  • 标签: 什邡市 办公室 政报 批示 范晓 四川省川剧院
  • 简介:德国政府根据本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和环境,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定,并且这些规定与法律政策促进了德国文化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并且,德国联邦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来扶持地方文化与创意产业。本文对德国文化政策和做法措辞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加以分析。

  • 标签: 德国文化政策 德国文化基金
  • 简介:清朝统治的成功系多种因素交织而形成的合力所致。商业政策作为清朝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既非"汉化"独具的内容,也非满洲特性,不失为破解汉化史观和强调满洲特性二元对峙格局的一个考察视角。清前期的商业政策已非抑商,秦汉以来的制度化的抑商政策和措施已经灰飞烟灭,通商已成为清前期商业政策的基本取向。通商对经济的推动、民生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而经济发展,边疆开发,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各族皆从中受益,生存状态得到改善,经济力便会转化为追求统一的驱动力,即统一力。这既是清代多民族国家得以统一与巩固的基础,也是动力机制。于此,通商政策确有力焉。

  • 标签: 清朝 商业政策 多民族国家 通商 统一
  • 简介:清末围绕立宪法、开国会而展开的“预备立宪”,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一场从帝制向宪政过渡的社会革命。同所有改革一样,它需要全社会付出时间和努力加以培育,方可使其逐渐臻于完善。但不管是各省的国会请愿运动还是作为预备国会资政院的速开国会议案讨论,都在先进国家成功的示范和本国危亡的压力下获得空前的社会认同,将上自清廷权贵下至各省士民卷入其中,并使带有激进色彩的“速开”论思潮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回顾资政院速开国会案讨论过程乃至整个国会请愿运动,除了让人振奋于中国民众空前的权利诉求之外,也不难发现运动中激进思潮的愈演愈烈,进而表现出人们对国会制度的多重误读,并由此产生诸多负面的效果。

  • 标签: 激进思潮 资政院 速开国会运动 速开国会案
  • 简介:赵轶峰教授所著《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于2008年2月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丛刊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正文14章,加上导言和结论,合计37.7万字,是系统研究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的一部力作。

  • 标签: 国家宗教 宗教管理制度 政策研究
  • 简介:今年9月,自治区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下达了出版《中卫史话》的批复,由此,《宁夏地方史话丛书》之《中卫史话》正式进入出版程序。作为本书编者,历时两年多时间.为之倾注了不少的心力和汗水。印行之际,感慨万千,回顾编纂成书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做法和体会。

  • 标签: 地方史话 历史文化 编修工作 传播 服务 编审委员会
  • 简介:司法权限方面的争议在界定清朝(1636-1912)诸帝与其蒙古臣民关系的实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满蒙在法制上的互动可追溯至清朝建立前。那时,对于自己不满意的法律内容,蒙古人经常向满洲统治者求助。以汉名理藩院而广为人知的蒙古衙门的建立,可视为处理刚归顺的蒙古人信息的一种尝试。蒙古当局被赋予有限的司法权力,或者说在其职责范围内,理藩院被迫面对诉讼者试图与当局角力的困境,在形塑理藩院的职责范围上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通过审视理藩院在法律方面的权限,我们可以看到原本多元的法律秩序向更一致、更稳定的方向发展着,并呈现出一种把蒙古人纳入中华法制的趋势。

  • 标签: 法律政策 蒙古人 司法领域 国家权力 清朝 18世纪
  • 简介:1940年代中期至1950年代末,冷战对美国国家构建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一种全新的现代美国国家形态——“国家安全国家”——在“为总体冷战而进行总体准备”的过程中被塑造出来。国家安全国家构成对美国主流政治传统的重大偏离,其创生、扩张和演进是冷战时期美国国家构建和总体政治变迁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涉及联邦政府组织体制和对外政策决策程序的重组,也涉及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构。国家安全国家的中枢制度和标志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其经历的持续变动体现了国家安全国家与“帝王式总统权”之间存在复杂的共生和互动关系。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国家安全国家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与“福利国家”和“管理型国家”共同构成20世纪美国国家构建和国家扩张长期运动的三个基本向度。

  • 标签: 国家安全国家 国家安全理念 国家构建 冷战 国家安全委员会
  • 简介:本文探讨1955-1965年中国对西欧国家政策演变的过程、主要动力与基本特征。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在这个时期对西欧国家的认识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中形成的。一方面,对美苏冷战体系的认知占了很大的比重;另一方面,支援亚非拉地区的反殖民主义运动和革命运动的义务感、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强烈关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痛苦记忆等,都在影响他们对西欧国家问题的思考,并导致这个时期处理与西欧国家的关系在中国对外政策的战略排序中一直比较靠后,这是中国与西欧国家关系难以获得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中国外交 西欧 中法关系 外援 决策
  • 简介:朝鲜战争前,处于美国亚太政策调整过渡期的美国朝鲜半岛政策,因对日、对华政策的“不确定”而显得“若即若离”。即便如此,以撤军、援助和稳定韩国政府为主要环节的对朝政策依然遵从着一定的决策逻辑,这一逻辑通过国家安全委员会第8号系列文件及其实施得以体现。该文件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基调,对于理解朝鲜战争、战争遗留问题以及当前美国的东北亚政策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NSC8 美韩关系 朝鲜半岛
  • 简介:以政治借款为前提的引资项目美国石油大亨老洛克菲勒(JohnDavisonRockefeller,1839—1937)早在1870年起步创建石油工业时,就已将市场伸向太平洋彼岸的中国。从1876年开始到1920年,石油产品(煤油为主)已在美国输华货物量中居领先地位。

  • 标签: 在华投资 风波 石油工业 引资项目 洛克菲勒 领先地位
  • 简介:"国家安全国家"的创生和演进是二战后美国政治变迁和国家构建的重要方面,也是对美国主流政治传统的重大偏离。本文第一部分的学术史考察显示,"国家安全国家"问题本身与美国史、冷战史以及其他学科多个领域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关联,对它的透彻理解需要超越传统外交史的、多因素综合的观点和视野。第二部分着重阐述《埃伯斯塔特报告》在国家安全国家的创生过程中的作用,以说明国家安全国家的基本内涵和特性;并述及1947年《国家安全法》通过后相关制度安排方面的一些重要的变动趋势。第三部分意图将国家安全国家置于美国政治发展的长期趋势中加以认识,通过国家安全理念来探究国家安全国家的历史机理,并说明国家安全理念的综合性特征及其内涵在冷战进程中继续变动和扩充的大体趋势。

  • 标签: 国家安全 外交史 埃伯斯 塔特 对外政策 政治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