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离骚》中的'皇考',王逸注以为指屈原的亡父。自清代以来说者各异。我们认为王逸说依旧最为可信。《离骚》中的'皇考'不可能指屈原的祖父、曾祖或者太祖。一些学者用先秦宗庙名称来解释《离骚》中的'皇考',目前来看,还是不合适的。

  • 标签: 祭法 文王 九叹 郑穆公 屈瑕 屈子
  • 简介:云南出现“滇”的称呼,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对此称呼的语种和含义,过去很多学者已有专论。今天,在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整体思想指导下来研究这个问题,它就不仅只是一个字的含义及其解释,还涉及到云南各民族的发展、变化及其所处地位,说明云南很早以前在文化交流、宗教传播、民族关系等方面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在云南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一页。

  • 标签: 云南 地方志 “滇” 语种 文化交流 宗教传播
  • 简介:我国苗族族称定为“苗”,是各地苗族自称“Hmongb”(蒙,清鼻音)、“Mongb”(蒙,浊鼻音)、“Hmaob”(毛,清鼻音)、“Maobl”(毛,浊鼻音)、“Hmub”(母,清鼻音)、“Mub”(母,浊鼻音)、”Hmangb”(芒,清鼻音)、“Mangb”(芒,浊鼻音)等的音译,为全体苗族同胞所承认,可以说是苗族的共同族称。此外,各地苗族还有一些次族称,如湘西等地区苗族自称为“Ghabxongt”,音译“嘎雄”;湘西泸溪地区苗族自称为“Deilsangb”,音译“待桑”;黔东南部分地区苗族自称为“GhabNes”和DeilYul”,音译为“嘎娜”和“待尤”;广西融水地区苗族“DeilGef”和“Hmongb”两种自称并存,两者音译为“待格”和“蒙”。这些共同族称和次族称,都有其来源和含义,只因过去苗族没有文字,未能写成史书流传下来,后人无法知道罢了。因而苗族族称都是由不同时代、不同

  • 标签: 族称 祭鼓节 氏族成员 融水 运金运银 西沪
  • 简介:头枕是古埃及人日常生活中用于支撑头部的家具,也是伴随死者进入来世的重要随葬品。在新王国时期,出现了头枕形状的护身符(wrs)。因其形状类似古埃及观念中的地平线,头枕具有太阳象征意义,人的头部枕在头枕上,象征着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头枕可以托举使用者的头部,并将其从与死亡类似的深睡状态中唤醒。因此,作为丧葬用品的头枕能够在冥界唤醒死者,使其复活。此外,头枕的使用还表明了古埃及太阳神信仰的普遍性。作为神显的媒介,太阳神通过头枕与死者合一,从而使死者成为神圣,获得重生。

  • 标签: 头枕 wrs护身符 《金字塔铭文》 《棺椁文书》 《亡灵书》 太阳象征意义
  • 简介:防御体系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这一点不言而喻。古代中国一个都城的防御体系包括内在防御和外在防御两个方面,它们在都城的防御中起着双重保障的的作用。探析小屯殷墟宫殿区的防御、靠近河流、设置桥梁、制作武器、功能分区这五个方面,可以看出晚商时期小屯殷墟内在防御体系的完善。窥视小屯殷墟的内在防御体系,不仅可以再现商晚期军事力量的强大,也从中看到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城市防御体系的缩影。

  • 标签: 小屯殷墟 防御体系 都城 宫殿区
  • 简介:宋以唐之职事官“寓禄秩,叙位著”,其排列顺序称为“阶序”。唐职事官本自有品,品谓九品正从上下,品高者位高,品低者位卑。然列入阶序之职事官却有高品反处下位、低品反居上列者。故学者或疑宋代“官品变得无关紧要”。本文以所属机构为单位分析阶序与官品之间的关系,发现阶序的构成原则为机构优先、官品次之、机构内部按官品顺序排列,卑品居于高品之上的现象仅存在于不同机构的职事官之间。

  • 标签: 北宋前期 排列顺序 构成原则 官品 机构 优先
  • 简介:先秦诸子讨论天下责任的视角不同,体现出诸子学说的内在差异。儒家论天下责任在于圣王、圣人,提出圣王确立政统,圣人确定道统。墨家论天下责任在贤,提倡以"义"为基本原则,建立贤人政府。法家则采用选官的方式,以君治国、以官理政,以此作为实现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天下责任 选官
  • 简介:1255年、1258年和1281年,在中原佛僧的发难下,由蒙古最高统治者亲自主持了3次佛道辩论会,结果均以全真道的败北而告终。究其起因,学界多从佛道双方矛盾的角度分析,而将蒙古统治者单纯地视为仲裁者。我个人以为,该观点并未真正揭示出这一历史事件的内幕,因为在政局尚未完全稳定的当时,佛道学说的真伪、寺观的归属权问题,很难促成如此高规格的活动。对佛道双方而言,事件和结局便可以说明对峙双方所追求的目标,但就蒙古高层统治者而言,他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显然要远远超出议题的本身。从全真道屡屡失利的情况看,说明它不仅是佛教的对立面,同时也暗示了统治阶层对它的否定态度。因此,全真道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了解全真道当

  • 标签: 全真道 邱处机 成吉思汗 老子化胡经 长春真人西游记 统治者
  • 简介:当代西方社会史学的内在层次及层次间的关系是本文探讨的重点。西方文明中的历史意识极大地影响甚至部分地决定了西方社会史的整体认识和研究。西方历史学和西方文明是他们的实践主体塑造的主客观历史形象,同时也就是他们现实的历史。本文第一部分提出并探讨了社会史学的三个层次:历史哲学;社会宏观结构及其变迁;大众的日常生活。本文提出的西方社会史学的定义是:西方社会史是对西方历史哲学,社会结构及其宏观变迁以及大众日常生活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研究的史学。第二部分,这里探讨了上述三个层次的因果必然性关系以及因果互动关系,探讨人本主义的社会史观和结构主义的社会史观的关系问题。本文指出社会史的研究应该以人本主义作为其根本层次和出发点。第三部分讨论了西方文化主体在西方文明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历史哲学问题。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西方历史哲学本身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不仅是历史认识论、本体论,同时也是历史的本体。

  • 标签: 历史哲学 当代西方社会 社会史观 社会史研究 史学观 大众日常生活
  • 简介: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民族包容与开放是各民族在自愿、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以平和、宽容、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民族和文化,从而实现自身文化、价值观念的更新,是民族团结的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

  • 标签: 包容 开放 民族团结 和谐
  • 简介:<正>“吐蕃”,是唐代中原人对当时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古代藏族政权(即通常所说的“吐蕃王朝”)及其属地、属民的称谓。在初唐的汉文史料中,“吐蕃”有时亦作“土蕃”。对“吐蕃”这一名号的语源及其最初的含义,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多次探讨,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本文拟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有关史料,对关于这个问题的几种有代

  • 标签: 吐蕃时期 突厥语族 吐谷浑人 青藏高原 语源 阿尔泰语系语言
  • 简介:王素等同志的《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一文,提出了孙权时期的长沙郡既有口钱、算赋徵收之制,又有户调制的实行。我曾於2000年就这一问题写了一篇短文,认为孙吴有口钱、算赋徵收之制而无户调之制,向王素等同志提出了质疑。此後,王素同志又在《历史研究》撰文反驳了我的这一看法。《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正式出版後,提供了对吴简中有关“调”字的涵意进行全面考察的条件,因而我把吴简中有关“调”的竹简按其表述的不同方式区分为六种类型,并分别说明每种类型的“调”都不能作“户调”解释。从而动摇了孙吴有户调制的观点的论据。

  • 标签: 三国吴简 口钱 算赋制度 户调制
  • 简介:曹禺自己没有,评论界历来也没有从曹禺戏剧观内在矛盾因素的变动上及其剧作的基本模式上,来探寻过他的创作的发展过程及其陷入困境的原因.本文作者将他在研究古代文学中所创造的,并在其专著中详细予以了阐述的历时性的历史与逻辑之统一的方法,引入到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中.具体地说,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曹禺戏剧观的三个因素:写实、做诗与出戏的变动及组合上,第一次阐述了曹禺从、,到、以至的创作过程,是一个沿着戏与真、诗与真以及戏与诗的矛盾展开的逻辑进程;在这一历时性的阐述之后,作者进而将曹禺这五部剧作划分为两种类型,从中抉发出曹禺剧作的内在模式,由此予以了曹禺这五部剧作以统一的理解.在上述分析中,本文又一方面从曹禺创作的基本模式及其戏剧观之内在矛盾的日益暴露所造成的艺术困境的加深上,另一方面则从三十年代初期到四十年代初期文艺潮流的变动上,说明了曹禺上述创作模式之必然走向末路.

  • 标签: 曹禺戏剧 曹禺剧作 阐述 《日出》 探寻 《原野》
  • 简介:成吉思汗的遗产──蒙古汗国的父权封建制及其特点和内在矛盾白拉都格其(Bayilduγci)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贵族政权“大蒙古国”,在正式改国号为元之前的阶段,一般被称为蒙古汗国、蒙古帝国。这个由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制度。体制和仪礼习俗与中原汉地及...

  • 标签: 成吉思汗 封建制 蒙古汗国 蒙古高原 蒙古国 《元朝秘史》
  • 简介:几百年来探索熙宁变法的评论,意见纷歧,大抵自南宋以后基本否定,直到清乾嘉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替变法翻案,近人梁启超《王荆公评传》进一步对变法详为分析,评论乃渐深化。纵观多数论者以为熙宁变法失败,固有历史条件不成熟等因素,而人为之不臧,王安石重用吕惠卿、章悖、曾布等

  • 标签: 吕惠卿 王安石 熙宁变法 宋朝 政治制度
  • 简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边疆学的发展进入到了实质性学科构建阶段。梳理边疆研究的历程发现,制约中国边疆学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标识性概念的供给不足和概念体系的缺失。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之提供了可能,通过强化民族志书写和加强实证研究,开发与建设档案库与案例库,加强与西方学界对话,促进边疆研究的交流与融合,以此不断凝练和形构出中国特色的边疆学标识性概念,形成学科发展的科学概念体系,推动中国边疆学深入发展。

  • 标签: 中国边疆学 标识性概念 边疆范式 人类学
  • 简介:<正>Theconceptof"purity"and"pollution"existsineveryethnicgrouporculture,andtheemergenceandexistenceofthisconceptiscloselyassociatedwithgeographicenvironment,religiousbelief,modeofproduction,lifestyle,moralsandworldoutlook,andissupportedandrestrictedbyawholesetofculturallogicshiddendeeplyinthesocialstructure.Differentethnicgroupsandcultureshavedifferentcriteriaforclassificationof"purity"and"pollution".Onearticle,behaviororsocialphenomenonmaybedeemed"pure"byoneethnicgroup,but"polluted"byanother.Thehumanperceptionof"purity"isa

  • 标签: 洁净 文化诠释 藏族 神圣 农民 观念
  • 简介:<正>对法家政治思想的研究,建国以来,已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尽管“四人帮”时期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儒法斗争史”,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对法家政治思想的理性探讨。只是,这种研究,却存在着不少令人怅然的缺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们在研究过程中,只看到法家政治思想中的进步意义,却极少注意这种思想与现实之间足以泯灭其进步意义的激烈冲突;只赞美它的革命性,却无视其思想结构中无法排解的足以抵消其革命性的内在

  • 标签: 进步意义 韩非子 “法治” 法家思想 政治思想 君臣